《普通话》课堂中方言音矫正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2018-01-19 21:47贺丹
考试周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普通话

摘 要:方言音的矫正是普通话训练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围绕当下《普通话》教学中该教学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反思与改进办法。并以“n”与“l”的区分为例,强调正音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基本环节:找准发音部位;配合声调单音节练习;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的练习;进入语流的练习。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方言音矫正;反思与改进

《普通话》口语课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技能课之一,该课程的设置普遍受到学生们的认可,能够自觉认识到使用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对提升自己的形象品位或未来的就业均大有裨益。作为高校的一名语言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掌握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语调。对地方方言音的矫正即是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对该语音障碍的突破,教与学双方都会有相得益彰的欣喜与收获。但在当下的《普通话》口语课堂中,针对此教学点的教学仍有许多需要我们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一、 关于方言音的教学反思

(一) 课时数安排较少,课程被边缘化的趋向

《普通话》口语课程作为高校基础性的公修课程之一,通常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此阶段的学生年龄多在十八、九岁,从不同地域来到被录取院校求学,言语表达已基本形成固化模式。规范普通话的语音语调体系在头脑中还未形成,固有语言认知系统相当稳固,用之与他人交流轻而易举。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觉到,班级中除了个别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剩下多少名同学就会有多少种方言音的表达。学生们的普通话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学安排每周每班仅有两个课时,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发音要领,通过有序地反复练习,最终达到流畅自如地表达,对语言教师的教学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二)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缺乏矫正的兴趣动力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语言教师树立与时代契合的教育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摆脱方言音的困扰。当下,仍有不少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得过且过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固执地认为:“学生基本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固有的方言音矫正仅靠每周两节课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况且,学校对该课程的教学督导似乎并不看重,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用普通话把规定的教学内容读出即可,课下是否进行练习,完全靠自觉。”所以,在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中,不少教师仍延续教材、黑板、粉笔的旧有模式,针对方言音的矫正仍是填鸭式的语音理论讲授,课堂氛围昏昏欲睡,不乏出现逃课的学生。授课完毕,方言音重的同学仍不得正音要领,缺少必要的正音练习。其结果,便是衍生出不伦不类的普通话与方言音的混合体。

(三) 青年学生中并未形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使语言教学任重道远

当下,社会公民自觉履行“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普及率较高的区域仍是国内较发达城市。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普及率仍需国家语言政策的支持及语言文字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对策研究。在市场经济社会功利化的趋向引导下,因我们教育理念的偏差,青年一代并未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意识。青年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各种新兴通讯工具,但就信息传达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程度并不容乐观。语序颠倒,错别字、谐音字、方言字词的滥用,无视标点符号的存在,在当下社会风气中反倒已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课堂中在语言教师的严厉要求下,多数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但下课铃响过,同学之间的交流第一时间便转换成各地的方言,速度之快着实令人惊讶。课下的校园中、操场上、餐厅里又是各地方言音的大融合。

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代代中国人的薪火相传,全社会应形成正确使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青年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更应具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自觉修养。如何使青年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敬畏之心?如何扭转当下社会风气中语言文字使用的不良之风?也应是当下语言文字工作者着手解决的问题。

二、 针对方言音的教学改进

《普通话》口语课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基础课,不仅是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必备,语言文字正确流畅地表达也是社会各行业的职业必需。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慰藉人的心灵,为各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结合当下语言文字在社会中使用的真实情况,针对方言音的矫正教学应做到如下改进。

(一) 摒弃功利思想,给予《普通话》口语课程应有的地位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教学管理者是否考虑为开设《普通话》课程的班级在原有的基础上每周再增加两个课时。这样,随着教学时数的增加,学生与语言教师的接触机会增多,方言音的矫正会随着讲解要领、练习次数的增加得到有效缓解。无论从国家民族复兴的层面还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教育管理者均应给予《普通话》课程本该拥有的地位。

(二) 新時期的语言教师职业必备

在大时代背景下,语言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担当者,不应再墨守成规地延续旧有的语言教学模式。应该看到,《普通话》口语课仅为等级证书过关率服务的时期已过去了。将知识素养的传授与时代要求、学生特点结合,用创新的方法使语言课堂活泛起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教学中热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在内容、形式与方法方面增加吸引力与感染力,在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纠偏识误。

新时期的语言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贮备与游刃有余的教学技巧外,还应掌握多媒体技术与语言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表现手法,大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图像、视频、声音的立体展现是以往教学设备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展现口腔结构图,使学生明确发音部位的准确位置;利用视频展示发音动程,以及朗读环节中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及背景音乐的设置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讲解不再只停留在语音理论的层面,通过形象的展现,使抽象的概念也变得触手可及。

言语生成的过程中也是心理情感因素积极参与的过程。即使在语音纠偏过程中,依然强调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语言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语言状况,需要有语言心理学知识的储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是教学技巧也是教学智慧的展现。endprint

(三) 掌握正确的方法,鼓励学生坚持练习

对于方言音的矫正,语言教师应掌握正确之法。首先应认识到语言的矫正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有不离不弃和蔼的工作态度,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坚持练习,直至形成正确地表达习惯。

汉语的音节由三部分组成:声母、韵母以及声调。声母的发音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决定。韵母的发音与唇形的圆展、舌位在口腔中的高低前后相关。因此,声母部分的纠偏务必使学生明白唇齿舌协调搭配应在口腔中的准确位置。通常,正音按如下步骤进行。例如,对于多数南方学生的发音难点“n”与“l”的区分:声母“n”与“l”均是舌尖中音,属同一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却截然不同。“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通过;“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尖两边通过,两者区分关键在于控制软腭的升降。第一个环节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舌尖在口腔中形成阻碍的位置以及软腭升降的动程图,直至学生能够准确发出“n”与“l”。

第二个环节即可进入音节的练习:

n—nà nǎi nán náng nǎo nèi nèn néng nǐ niǎn nòng nǔ nuò

l—lā lái lán láng lǎo lèi liàn liàng liào lín líng liú lóng

能够准确掌握每个音节与声调的配合,便可进行词的练习:

n—奶奶 男女 恼怒 能耐 扭捏 泥泞 呢喃 年年 农奴

l—力量 流利 留恋 联络 来临 理论 料理 利落 劳累

n与l互换练习:努力 年龄 连年 留念 冷暖 老年 岭南 落难 奶酪 暖流 能力

有了能够发准字词音节的储备,即可尝试语流的练习。将固错音整理成有趣的绕口令,说唱结合,愉悦中强化练习。

妞妞和牛牛

牛牛要吃河边柳,妞妞赶牛牛不走。妞妞护柳扭牛头,牛牛扭头瞅妞妞。妞妞扭牛牛更拗,牛牛要顶小妞妞。妞妞捡起小石头,吓得牛牛扭头走。

除了能够正确地发音,还必须掌握哪些汉字的声母是“n”,哪些汉字的声母是“l”。结合多数形声汉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利用形声字声旁类推法与声韵配合规律帮助记忆。

汉语形声字中声母与声旁通常是一致的,记住了“n”声旁字的声母,就可以类推出同声旁一系列的汉字。如“宁”的声母是“n”,以“宁”为声旁的汉字:拧、柠、狞、泞、咛等字的声母均是“n”;声旁是“仑”的字,声母往往也是“l”,如:抡、伦、论、纶等。再则,利用汉语声韵配合规律记忆。声母“n”与韵母能相拼的并不多,而“l”与多数韵母能相拼,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n”的字,其他均是声母为“l”的字了。

针对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学生,方言音的矫正仅靠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按正确的方法坚持练習;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坚持多听,培养普通话语感;坚持广泛地阅读对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也大有益处,遇到好的文章不妨发声朗读,一方面普通话的练习不再局限于教材,另一方面对提升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伟东,常莹.普通话朗诵指导与点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陈江风.河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高然,陈佩瑜,张燕翔.对粤港澳普通话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贺丹,河南省郑州市,河南财政金融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普通话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话教学与创新
中职普通话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