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2018-01-19 22:01徐岳辉
考试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新课标小学数学

摘要:随着目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下,小学数学迎来了大程度的挑战。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好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达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一、 前言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二、 新課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

(一)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数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真实的情况,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嫌麻烦,对学生性格特点考虑不足,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得不到有效的空间进行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课堂气氛太单调,学生降低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气氛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数学的学习中,兴趣爱好是学习数学的关键要素,许多数学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较为陈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数学毫无积极性。

(三) 不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毫无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

三、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策略

(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可以发现,当前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更是让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自主学习。

例如:学习《测量》时,教师不能继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测量的理论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对某些物品做些测量然后进行记录,比如:可以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高,还可以量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或者是铅笔的长度。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这样能让学生得到实践的机会以及体验实践,还能让学生学会动手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中也会起到良好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能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创造情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中创造情境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完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创造情境还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小学时期的学生是比较好动活泼的,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如今天奶奶去市场买水果,买苹果花了7元钱,石榴花了10元钱,猕猴桃花了15元钱,奶奶给了水果老板50元钱,老板应该找给奶奶多少元钱?这样的数学题目将学生所学的100以内加减法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能将抽象的加减法更加具体的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地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能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也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指导地位过于突出,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理念。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进行教学,让学生尽量融入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提问,让学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比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喝水的杯子大多数是什么形状啊?”学生可能多数回答的都是“圆柱形”教师还可以问:“那除了杯子还有什么是圆柱形呢?”让学生能运转自己的思维,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让教师找到合适的引导位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也会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学生主体作用是否能发挥到最大程度而决定的,学生作为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计划均将学生的利益作为主要的核心。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增强自身素质,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能更加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从懵懂的认知状态到多知状态,从不会正确学习、不喜欢学习到学会正确学习、喜欢学习,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才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得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敏敏.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159-160.

[2]谢文彪.浅析新课改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12):55.

[3]娄西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4,(06):20.

作者简介:

徐岳辉,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二小。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有效性新课标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