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病望诊阐发❋

2018-01-22 10:20琪,杨刚,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五脏皮肤病皮损

张 琪,杨 刚,谭 城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 210029)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是临床认识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手段,并以望诊居首位。《难经·六十一难》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四诊抉微·凡例》亦言:“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皮肤病望诊由来已久,医者可根据皮损形态、色泽、部位、分布特点,既可辨病又可辨证。如结节多痰瘀,色红多为热象,干燥脱屑多为燥象,瘙痒多为风象等[1]。然而谭城教授经长期临床观察,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重新进行皮损辨证,认为上述皮损辨证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疾病所反映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亦不甚明了,往往无证可辨。对皮肤科某些疑难性皮肤病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通过望患者外在整体特征及皮损的宏观、微观表现,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病理论,以期对中医临床辨证有所裨益。

1 从颜色喜好论治

纵观中医望诊理论,“色诊”为其重要理论之一,它通过人体表现于外的色泽特征对疾病的病变本质作出诊断。《素问·五脏生成》记载“五脏之象,可以类推。”把五色与五行五脏比类配属,即木属肝为青为碧为绿,火属心为红为紫,土属脾为黄为橙,金属肺为白为辛,水属肾为黑为蓝。医者通过观察疾病过程中面色、舌色、目色等出现的色泽变化,可定病变脏腑并推测疾病发展趋势[2]。

然而临证中许多皮肤病患者面、舌、目常无明显色泽改变,按传统五色理论诊治往往令医者束手无策。故我们以个人色彩的明显偏嗜作为辨证要点,如服装、头发、配饰、房屋装饰、汽车等方面,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理,推断患者所喜之脏,辅以舌、脉即可作出诊断。临证中曾诊治1例慢性湿疹的老年女性患者,其衣着、头发、口唇均为大红,红为火,取其同气相求之理,可推测其五行喜火。追述病史,患者平素畏寒、舌淡白、脉沉,推断其禀性属寒。据此情况,谭城提出“两象定一象”理论,即取患者最突出的两点征象作为辨证要素,如本例中喜色红与性属寒,两象相“叠加”再分属五行,即可断定为喜火之人。临证时加桂枝、麻黄、干姜等温性药,旨在补偏救弊、流通五行其病得愈。

2 从形体动作论治

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相应,人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其形体、动作亦具有自然物质的特性。五行是木、火、土、金、水5种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化,具有无限可分性。自然的五行特性与人体外在特征相联系,将人的形体、肤色、行为举止、性格静躁等分别归属至五行[3],应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确定疾病所在脏腑,以指导临床辨证。从望形体方面,静观一人形体如树挺直而高瘦,丰姿秀丽,肤色青,为木象;敦厚结实,肩宽背厚,腹大而凸,四肢匀称,肤色暗黄,为土象;形体瘦削,骨态明显,头、肩、腹、手、足较小,肤色白,为金象;肩小而腰长,骨骼细圆,腹圆且肥厚,肤色较黑,为水象;头小、发少,脸型上尖下阔,鼻长而高挺,面色带红,为火象。从望动态方面,“木曰曲直”,取树木向上向外舒张条达之象,类比好动之人,抑或为发育旺盛、生机蓬勃的小儿;“土爰稼穑”,具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在人则气质稳如泰山,性情温厚,感情纯朴,言行迟缓;“火性炎上”,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火型人性刚烈,易激动,性急如火;“金曰从革”,肃杀、沉降、收敛之性,在人则刚毅果决,行动沉稳;“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之性,在人则能刚能柔,好谋略。

此乃正常情况下五行与人体形体动态间的配属关系。当五行生克制化失常而有所偏颇时,人体则会出现相应病证。以木形人为例,肝木之气偏旺,病位在肝胆。木旺则克伐脾土,脾胃失和出现腹胀腹痛、肠鸣腹泻等症状。木旺反侮金,金气虚则发肺系疾病。余火土金水形之人以此成象,按此法辨证施治,临证往往能起沉疴。

3 从皮损论治

取象比类法是中医临床中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在直接观察、感知的基础上, 将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进行类比,以适当的演绎推理概括出疾病特征[4],即所谓“医者,意也”。皮肤病学是以辨别皮损形态为主的临床学科,大部分皮损形态、分布都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而望诊实际就是“取象”的过程。以带状疱疹、节段型白癜风为例,其皮损形态呈带状,与木的伸展、舒发特性相吻合,故以带状分布的皮损类比五行之木,病位定于肝。以头发类比树木花草,其升发生长赖土地的长养、化育以及水的滋润。若水土功能失常,则易发脂溢性性脱发,故治则为滋水涵木、顾护脾胃。火性炎上,燃烧的火苗像三角形似尖状,好发于颜面的玫瑰痤疮则以鼻尖为中心呈尖状,治宜清泻心火、除胃热、补肾水以养阴津。推此及彼,其他疑难性或顽固性皮肤病亦可参照该思维合理取象,辅以患者其他寒热虚实症状,按“两象定一象”方法确定相应治法方药。

4 参合“时空”论治

4.1 五脏与四时配属

人存于自然界之中,人体生理结构及其机能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将自然界的五行与人体五脏之气相应,根据五行主时和生克理论,判断五脏的盛衰与疾病缓急。五脏与四时配属,即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脾土居中央,是四季交脱之际,协调木火金水之间的交替变化。自然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的生命进程有幼儿、青年、中年、老年的演变。《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主要论述五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故以四时定脏腑再辨虚实。实证者治以克、泄、耗,虚证者治以生、扶,方可维持五行动态平衡。如病发于春者,秉承大自然肝木之性,肝气偏旺,若肝木虚则滋水涵木以扶肝、养肝。若肝木旺则金克之,木旺生火,补火为泄之,苦为火之余气,以味苦之药清泻心火。五脏与四时配属,是“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皮肤病望诊辨证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4.2 十二地支与脏腑配属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氤氲渗透、相互交融。将十二地支与五脏六腑相对应,从发病年运气候辨疾病所在脏腑,即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为小肠,辰戌为胃,丑未为脾,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子为膀胱。从地支定五行、五脏,以2016年为例,本年为农历丙申年,丙为火,申为金,丙申合化为水,全年寒水之气偏胜。若再遇丙申月,素体偏寒之人,易在此节令感应寒湿之气,寒邪更盛,物极而反,则雨湿来复,湿胜伤脾。故治疗时可酌加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等中药温化寒湿、益气健脾。当气候为火偏多时(夏季巳午未),阳气盛阴气衰,火气强金气弱,壮火耗气又耗损阴液,导致机体水火升降失衡、开阖失司,出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火多引起肺的过度换气,津液炼伤发感冒咳嗽,故加连翘、淡竹叶、黄连、麦冬治以清泻心火、润肺生津。因此,十二地支与脏腑配对是“时空”论治辅助皮肤望诊的又一必要补充。

5 结论

皮肤病不同于其他学科,肉眼辨证为其主要辨治手段。传统的中医皮肤病辨证是以局部皮损辨证结合内科系统辨证,虽可获一定疗效,但仍有局限性[6]。如表现为红斑、鳞屑的疾病,很多人先入为主地认为“红主热”,其急者多责之血热风盛,慢者多因血虚风燥,治疗动辄以清热凉血之品,但临证中循此法施治仍诸多无效。再者,对于皮肤型淋巴瘤、天疱疮等少见的严重性疾病,或白癜风、色素性玫瑰糠疹、扁平苔藓、皮肤黑变病等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无证可辨者,常令医者陷入困窘。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具有无限可分性。在自然界则为年运气候季节的更替,在人则为形相性情的各异和颜色喜好的偏嗜,在宏观皮损则为形状特点的异同。五行理论普遍适用于人与自然,体现人的整体性与自然的统一性。在五行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谭城强调皮肤病治疗中望诊的重要作用,拓宽了望诊应用范围及治疗思路,在治疗慢性难治性皮肤病或无证可辨疾病中可明显提高疗效。

[1] 吴小红,丁旭,曾雪.重视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探索[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4):410-423.

[2] 丁成华, 齐南, 王莉,等.中医藏象理论在色诊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4): 241-243.

[3] 刘汉红.中医五行人之体质辨识[J]. 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36-38.

[4] 邢继霞.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3,45(6):12-13.

[5] 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03.

[6] 谭城.以理法之象探讨银屑病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火炎土焦”病机[J].时珍国医药,2016,27(12):2955-2956.

猜你喜欢
五脏皮肤病皮损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漫画
探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