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式丽运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验案二则❋

2018-01-22 10:20窦一田杨洪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肾络尿常规血尿

窦一田,杨洪涛,林 燕,张 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作为全球常见肾脏疾病,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袢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多见反复发作的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可伴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罹患人群往往于发病10~20年间进入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阶段。长期以来,IgA肾病一直被视为肾脏病专业领域临床与科研重点、难点问题。IgA肾病的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疗效确切,具有卫生经济学综合成本效益优势。如能有效地总结、传承相关学术经验,对IgA肾病的综合防治方案优化与中医肾病学术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式丽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医临床证候特征、病机演变规律及优势辨治方案的筛选工作。在长达40余年的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术观点,对IgA肾病等常见、多发CKD病种的中医诊疗颇有心得。本文系曹式丽教授CKD中医特色辨治思维与用药规律挖掘整理系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经验整理与典型医案撷选,分析其IgA肾病中医治疗学术观点。

1 治疗IgA肾病经验

结合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肾脏病学IgA肾病病理生理演变过程,曹式丽认为IgA肾病作为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的CKD常见病种,其中医病机往往呈现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特点。“标实毒损”与“正虚络瘀”是IgA肾病重要的病机体现,二者相互重叠、互为因果,成为决定IgA肾病发病、进展与预后的关键性因素。故而临证当基于上述病机表现,以动态的整体观与时空观确立治法,遣方用药,祛邪安脏,调顺脏腑。

1.1 标实毒损

曹式丽认为,标实毒损贯穿于IgA肾病病变的全过程。所谓“毒损”涵盖甚广,既可为外界致病因素,亦可是自身病理产物,系IgA肾病标实病变影响机体正常代谢所致各种不利因素的概括[1],临证多从“风热外袭,湿毒内蕴”切入。风乃百病之长,善行数变,且易兼他邪,风热裹挟,肺先受累,宣肃失职,循经入里,内伤于肾,以致精微外泄、浊毒内蕴,病情急进者多责之于此。湿者阴邪,肾为阴脏,阴邪阴脏,同气相求,并热而胶着于下焦,迫血妄行,或致血不归经,外溢肾络,或血脉不畅,瘀阻肾络,系病势缠绵之主因。故而曹式丽临证常以金银花、连翘、桔梗、黄芩疏风清热宣肺;白茅根、侧柏叶、重楼、石韦、小蓟、白花蛇舌草、茜草、地榆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萆薢、石菖蒲泌浊利湿。待急起卫表标证缓解,则酌减宣肺清热之黄芩、桔梗,而加强清利下焦湿热之栀子、知母;至风、湿、热毒损得以明显纠正后,继给予石韦、重楼、白花蛇舌草、茜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酌加当归、蒲黄以强化祛瘀之力,防离经瘀血与浊毒互结癥瘕,兼辅牛膝益肾、黄芪补气,固护卫表,御邪再次入里为患。

1.2 正虚络瘀

之于正虚络瘀,曹式丽强调IgA肾病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将“因虚致实,肾络瘀滞”视为IgA肾病的主要中医病理基础,指出肾中络脉既是气血运行通道,肾之精气封藏、输布有赖于肾络,又是病邪传变途径,营卫气血津液运行、渗灌失常,瘀滞癥瘕必结于肾络,而见涵盖肾络自身与他脏继发之癥积、水肿、出血、疼痛、麻痹等临床表现。其中,络气瘀滞、虚滞多见于肾络病变初期,络脉瘀阻则是络脉病变的严重阶段。同时,曹式丽尚关注临证过程中的脏腑整体效应。一脏受损、多脏牵累、他脏失调亦可逆向恶化本脏病变进展。诚如肾络瘀阻,精微不布,正气耗损,诸脏失能,可逆向加速IgA肾病慢性化进程,其中尤以先后天之本不足为要。脾虚运乏,统摄无权,血随气陷,肾虚下元不固,封藏失职,精血下泄,为“久病入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故而临证常以通为用,立足虚瘀以畅肾络。一者强调扶正理虚、养脏和络,借助调补气血阴阳,气机升降出入而和顺诸脏以助络通;二者强调祛邪通络,祛菀陈莝,惯施祛瘀通络之品,透邪外出;另假辛味之香窜,引他药达于病所,常以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车前子、杜仲、牛膝补益脾肾,利水消肿;水蛭、泽兰、五灵脂等祛瘀通络;金樱子、芡实固涩收敛。伴随脾肾虚损症状的逐步改善,则递减脾胃调补之品而加强通络力度,兼顾收敛止血,并酌用细辛以践“络以辛为泄”,引药入于肾络。

2 典型病案

案1:李某某,男,47岁,2015年6月18日主因“镜下血尿2年,肉眼血尿2周”初诊。2011年1月患者外感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示RBC40/HP,经抗感染治疗“外感”症状消失,但镜下血尿持续存在。其后多次就诊于相关专科并行肾组织活检,肾脏病理结果提示“系膜增生性IgA肾炎”,经“益肾”“止血”等中药汤剂治疗,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就诊前2周因外感、劳累后出现肉眼血尿遂就诊。症见肉眼血尿,排尿灼热,咽痛口苦,烦热纳差,腰痛不适,大便干结,尿液色赤有泡沫,舌红苔黄微腻,脉弦略数。否认其他慢性病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尿常规RBC 960/μL,PRO(+),尿相差镜检属RBC 90000/ml,肾性95.0%,尿蛋白定量0.94 g/24 h,肝肾功能、风湿病抗体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尿血,辨证属风热外袭、湿毒内蕴,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血。方药:金银花30 g,连翘15 g,白茅根30 g,侧柏叶15 g,重楼15 g,萆薢15 g,石韦15 g,白花蛇舌草30 g,茜草15 g,地榆30 g,桔梗10 g,黄芩1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忌海鲜、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2015年6月25日二诊:肉眼血尿消失,咽痛烦热、排尿不适感显著缓解,大便调畅,仍自觉腰痛乏力、口微苦。复查尿常规RBC 220/μL,PRO(±)。患者上焦热退,肺卫邪散,然湿热犹在,蕴结未去,故去桔梗、黄芩以减清宣肺热之力,加栀子10 g、知母10 g而强清利下焦之能,嘱继服14剂。

2015年7月9日三诊:自觉腰部略酸痛,无其他明显不适。复查尿常规RBC20/μL,PRO(±),尿相差镜检RBC 7500/ml,肾性70.0%。患者外邪尽去,内患未除,湿热衃血尚存,且脾肾亏损,正气未复,故调整方药,继予石韦、重楼、白花蛇舌草、茜草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复以当归15 g、蒲黄10 g祛衃活血,黄芪30 g、牛膝15 g益肾补脾、护表御邪,继予14剂服用。后患者规律复诊,基于三诊方药加减服用近半年,病情尚平稳,未再发肉眼血尿,一般状态可,未诉明显不适。复查尿常规RBC 70~100 μL,PRO(±~+),尿相差镜检肾性RBC 5000~7500/ml,肾性75.0%~80.0%。

案2:范某,女,64岁,2015年11月19日主因“双下肢水肿间作2月余”首诊。2个月前,患者劳累后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天津市某综合医院。查尿常规示PRO(+++),RBC330/μL,尿蛋白定量3.7 g/24 h,白蛋白29 g/L,肾功能未见异常。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活检提示“IgA肾病,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拒绝激素治疗遂就诊。症见双下肢水肿,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脘痞纳差,24 h尿量2400 ml,大便调,舌黯边有瘀痕,苔白腻,脉沉弦。否认其他慢性病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尿常规PRO(+++),RBC 350/μL,尿蛋白定量2.8 g/24 h,尿相差镜检RBC 9000/ml,肾性90.0%,白蛋白30 g/L,肾功能未见异常。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属脾肾亏虚、瘀浊阻络,治以健脾益肾、化浊祛瘀通络。方药:陈皮10 g,半夏10 g,党参

15 g,白术15 g,车前子30 g(包煎),杜仲15 g,牛膝15 g,萆薢15 g,石菖蒲10 g,小蓟30 g,白花蛇舌草30 g,泽兰15 g,水蛭10 g,五灵脂15 g,金樱子30 g,芡实30 g,甘草6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避免劳累,忌海鲜、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2015年11月26日二诊:水肿减轻,腰膝酸软、脘痞纳差及乏力感较前缓解。复查尿常规PRO(++),RBC 170/μL,尿蛋白定量2.1 g/24 h。患者水湿渐退,脾肾渐复,气机渐调,然衃浊存内,有互结癥瘕之虞,临证不可偏颇补益以免助邪为患。当逐减调补之品而增通络之药,兼顾收敛。故暂先去前方陈皮、半夏以探病变转归虚实,若正气来复而水湿去,当更减补益之权而强祛瘀化浊之重,嘱继服14剂。

2015年12月10日三诊:水肿较前进一步缓解,偶有脘痞纳差未诉其他不适。复查尿常规PRO(+),RBC 190 μL,尿蛋白定量1.6 g/24 h。虽裁撤调补,然正气复而水未再盛,结合患者之微观病理表现,当转顾癥瘕,趁其盘结尚浅,预病就萌,防微杜渐,故去杜仲、牛膝,复予茜草15 g、当归30 g以利祛瘀和血。又以细辛3 g引诸药之力入,于肾络直达病所,继服14剂后复诊。

2015年12月10日四诊:水肿较前显著缓解,未诉脘痞纳差及其他特殊不适。复查尿常规PRO(+),RBC 210/μL,尿蛋白定量1.4 g/24 h。继给予三诊原方14剂,服法遵医嘱同前。其后患者未再复诊,4周后追访患者病情,自诉间断服用四诊方药,双下肢轻度水肿,于当地医院复查尿常规PRO(+),RBC 180/μL,尿蛋白定量1.8 g/24 h。

3 结语

综上所述,曹式丽在IgA肾病中医药诊疗过程中,重视不同病变阶段风、湿、热、瘀等标实毒损为患,重视调畅肾络、寓补于通、调理诸脏。此外,尚关注对现代医学诊断资料,特别是作为“金标准”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整合,将其视为中医宏观辨证的补充与校正,认为IgA肾病之病理改变具有多样性,乃其肾脏组织局部病变的概括,是中医肾病微观辨证的重要依据。临证治疗对病理改变以增殖性病变为主的IgA肾病,常施疏风、清热、利湿之法而兼用活血,避免肾络癥瘕的出现;而对已呈硬化性病理改变的IgA肾病,则倚重破瘀化浊兼顾调补,延缓肾络癥瘕互结进程。上述两则医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价值,特予汇报以飨同道。

[1] 张琳,曹式丽.曹式丽从毒论治IgA肾病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15-2316.

猜你喜欢
肾络尿常规血尿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血尿:断断续续要当心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用于尿常规检验的效果观察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相关性分析
影响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分析
祝您健康处方(10)血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