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文化与听觉遗产”专题

2018-01-23 19:24主持人李牧东南大学
文化遗产 2018年1期
关键词:遗产语境文化

主持人:李牧(东南大学)

主持人语: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02页。,揭示了声音作为文化标记在合成意义符号和建构象征/隐喻系统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在二十世纪最具学术影响力的“语言学转向”思潮影响下,作为物理性存在的声音,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听”及由此产生的身心体验“听觉”,共同构成了人类探索自然世界与社会文化深层和普世结构的重要维度。列维-斯特劳斯在《看·听·读》中,将“听”与“看”以及由二者合成的“读”作为介入个人、群体甚至人类精神世界,理解其中纷繁复杂的思维模式与心理图景的重要手段*[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看·听·读》,顾嘉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可见,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已经蕴含了后期“听觉转向”的意指。

然而,在现世视觉文化导向所标识的所谓“读图时代”,声音作为一种文化编码以及文化解码的方式常被忽略甚至遗忘;作为交流性存在的“倾听”与“言说”等听觉性感受,也多为“凝视”等视觉性手段所隐藏和遮蔽。作为回应“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或“视觉优先性”(visual primacy)*参见Jay, Martin. 1988. "The Rise of Hermeneutics and the Crisis of Ocularcentrism." Poetics Today 9, no. 2: 307-326; 1994. "The Noblest of the Senses: Vision from Plato to Descartes." In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21-82.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的一种努力,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从听觉感知入手,拓展其对于自然及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1977年,加拿大声音研究者及实践者谢弗(Schafer, Raymond Murray)所提出的“声音景观”(soundscape)概念,即将声音视为与特定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空间紧密联系的自在的知觉现象,将可听的世界从可视的世界中独立出来作为构建其“声音生态学”(acoustic ecology)的基础*Schafer, Raymond Murray. 1977. 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rning of the World. Rochester, VT: Destiny Books.。随后,在谢弗的影响下,米歇尔·希翁(Michel Chion)*[法]米歇尔·希翁: 《声音》,张艾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学者对声音现象的诸多方面,如声音的生成过程、声音的分类以及描述声音的方式等进行了开拓性的思考。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专设《走向一种听觉文化?》的章节,建立了听觉文化革命的宏大构想,以期弥补视觉中心主义的缺陷*[德]沃尔夫冈·韦尔施: 《重构美学》,陆杨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009年10月2-4日,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了名为“对倾听的思考——人文学科的听觉转向”(Thinking Hearing:The Auditory Turn in the Humanities)的国际研讨会,呼吁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中的听觉维度。在国内,2017年11月11-12日,南开大学举办的首届“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集合了国内外众多声学研究者,从理论建设、方法论实践及与其它学科相互关系等角度,共同探讨声音及其他相关的重要问题,如听觉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在此,借用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关于视觉文化的解释*[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听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非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一种流动的解释结构,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个人或群体对听觉对象、听觉主体以及听觉媒介等听觉现象和听觉系统的认知和反应。而被文本化及语境化的、被历时性地传承及共时性分享的听觉文化,则可称为听觉遗产。

《文化遗产》本期专栏《听觉文化与听觉遗产》即与此“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直接相关,四篇文章均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作者对于听觉文化与听觉遗产研究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芦影《声音艺术的美学观念与形式语境》一文通过对“声音艺术”的历史及其内涵与外延的讨论,在美学意义上对听觉经验进行审视和叩问,形成了关于研究对象的表现形式和外部语境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邓珏《凝视与倾听:论宋代雅趣绘画中的两类文人形象》一文将宋代雅趣绘画中的文人形象通过其知觉体验的画面呈现进行了区分,揭示了视听官能在古代社会中的平等地位以及时人多感官联动的世界认知模式和情感体验方式。李盛《声之新命与乐之本事——〈东方红〉的时代变奏与音乐考古》一文梳理了一首民间小曲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被意识形态不断累积、叠加而最终浸染革命色彩,沉淀为革命经典《东方红》的历时性过程。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则注意到了当代民俗学发展中对于声音的忽略,意在重新确立并建构学科内部的新秩序,推进学界关于听觉民俗和听觉遗产的认知与研究,拓展学术视域。

本期专栏希望在视觉主导的理论和方法论范式之外,将“声音”和“听觉”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引发学界对于听觉文化与听觉遗产的关注。同时,在布迪厄“实践”理论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的意义上,本专栏旨在使“身体”成为多感官联动的、具有完全认知功能的知觉整体,以获得关于世界、社会与文化的全面深刻理解。

猜你喜欢
遗产语境文化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遗产怎么分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谁远谁近?
千万遗产
跟踪导练(三)2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