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失灵理论的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23 18:46上官杨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

上官杨平

[摘 要] 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和引领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志愿失靈理论,立足温州市志愿服务实际,分析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服务中所出现的失灵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理念提供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反省,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志愿失灵;高校;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1-0034-02

“志愿失灵” (voluntaryfailure)是指在现实的志愿实践中,志愿主义和公益道德主义的理念往往会出现不足或逐渐流失,从而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萨拉蒙,1987)。美国学者萨拉蒙在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全球范围内的志愿组织进行测量和研究后最早提出了“志愿失灵”理论,阐释了志愿服务中的不足。而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和引领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等方面影响深远,多种志愿失灵问题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也普遍存在。

一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现状

为更准确地了解当前我们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我们通过座谈会、访谈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温州市各高校如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高校的志愿服务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9份,有效问卷820份。通过随机抽取某志愿服务者及被服务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实地个案研究,主要围绕志愿服务发展历程、政策支持、管理及运行机制和活动开展情况对志愿服务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志愿失灵理论,我们发现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有:

1 志愿服务管理理念不足,缺乏有力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分“利他和利己”,传统观念中的“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等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志愿服务理论的缺失与志愿精神的空洞化宣传导致部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浅薄。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方式日益多样、内容不断丰富、功效逐渐明显,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也越来越普遍地使用志愿者组织资源。但常常忽视志愿者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存在轻资助、重付出的现象,制约了志愿组织项目的社会效益。本次被调查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来自政府拨款的占9.8%,63.5%的经费来自于学校,部分经费靠志愿者自己承担。50%的志愿者所在的志愿者组织存在经费不足问题。这表明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经费来源不稳定,而且志愿者组织经费短缺,是导致志愿者组织失灵现象的首要原因,与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的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资源不充分现象相响应。尤其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人员培训、项目谋划、日常管理缺乏必要的场所和经费等的支持,其服务水平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

2 志愿管理队伍不专,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培训

经调查,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队伍水平普遍较低,参与的志愿者78.5%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没有专职师资配备,志愿者入组织容易,缺乏培训,缺乏一套系统专业的志愿者组织评定机制。

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活动积极性的强有力措施之一是合理的激励机制。调查显示,温州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现行的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工作的褒奖方式方法上,尚未能够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志愿服务行动的奖励措施。而且奖励的内容单一,评估方式落后,也令很多志愿者感到并不满意。

3 志愿管理目标的内容不清,外部公关能力不足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大多是规模较大、成立时间较长的非营利组织。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志愿者的角色定位来自于对组织使命的执行力与妥善管理。然而,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无所适从,主要是因为志愿管理目标内容不清,不具有全体成员认可并且定位清楚的目标,也没有将目标具体化为愿景设置,难以形成具体有效的实施计划。

二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成因分析

1 政府因素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独立性使其在某些领域发挥着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但是目前,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由共青团和民政部门发起和领导的。这种政府主管模式会使多数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化和自主化发展能力薄弱。某些志愿服务组织的主管或上级部门干预志愿服务活动,使得志愿服务变成党政部门的“门面”,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4]。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应的规范约束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能够全面地规范志愿活动,致使志愿活动的大范围开展受阻,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发展。

2 志愿服务组织因素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自身首先要是个高效有力的组织,才能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温州市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不够科学和有效,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规划统筹、教育培训、评价和激励约束等方面的管理机制还相对不完善。有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甚至于不重视培训,使得志愿者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同时,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尚未形成健全的组织体系,经费来源渠道主要靠学校或政府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

3 社会因素

“志愿精神”被称之为志愿服务的灵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有效支持。资金不足是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资源“瓶颈”问题,温州市各级政府提供的对志愿服务的工作经费和社会捐资赞助相当重要,尤其是社会捐助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4 志愿者个人因素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益活动,要求掌握专门知识和服务的技巧。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虽然正在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但普遍缺乏灵活运用的本领,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或是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志愿服务平台,更多志愿者做的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服务。甚至有些志愿者功利心强,使志愿服务为一种形式主义,“作秀”成分大于服务本身的意义。另外,高校青年志愿组织常常是在招募到志愿者后开展的短期培训,没有专业指导和规范的系统培训,大多只有一些浅显的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志愿服务技能。endprint

三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的应对措施

萨拉蒙认为志愿者组织与政府是相互依赖的,政府的短处正好是志愿者组织的长处,反之亦然。基于志愿失灵理论,根据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情况,提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中志愿失灵问题的解决路径,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和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自我管理三方“合力”的组织发展模式。

1 政府主导

温州市政府志愿者主管部门应发挥政府促进机制的作用,着力完善相关志愿服务规章制度,为高校青年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让志愿者组织的愿服务活动实现有法可依,有法保障。其次,主管志愿服务上级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建立志愿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推进温州市志愿服务立法。另外,健全志愿者参与服务工作的评估与激励机制,就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对优秀志愿者的奖励做出规定,以实现志愿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以避免志愿者积极性不高、志愿者流失严重等问题的发生。

2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自身管理

高校应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如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创新激励和招募管理制度等。

再则,将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模式的实践中,适当的时候采用“社工+义工”联动机制,用雷鋒精神指导志愿者组织建设,培养志愿精神,转变以往的简单慈善互助的服务观念,从单纯慈善式的志愿服务向多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志愿服务转变,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适当为其提供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机会。通过国际志愿者工作展示温州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软实力,以提高国际吸引力。同时,在开展好传统服务项目时要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3 社会协调

要让高校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地开展,推向深入的层次,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载体。通过社会工作者呼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相关宣传手段打造志愿者服务品牌,宣传身边的高校优秀志愿者,用典型事例与人物教育引领大众,让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电视、报纸等媒介也会极大地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另外,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慈善文化来滋养,建设慈善文化,使和谐社会建设与慈善文化建设有机统一。同时,通过提升社会认同度等手段实现整体合作优势以推动温州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James p.gallagher.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8.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研究述评[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4]涂开均.二重合理性背景下的交互理性构建:社会组织行动理性的重构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15(2).

[5]左昀.苏州市姑苏区社区志愿服务“志愿失灵”与政府矮正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6]蔡振春.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高校
对当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