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18-01-23 23:55王三英欧阳钦蒙建栋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应用价值

王三英+欧阳钦+蒙建栋

【摘要】 目的 探析麻醉深度指数(BIS)在全身麻醉(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进行全麻手术治疗患者, 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各33例。参照组患者由临床麻醉师根据经验给予麻醉剂量, 实验组则根据BIS对麻醉深度进行测量和判定结果给予合适的麻醉剂量, 并及时调节剂量。观察麻醉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BIS指数变化情况, 并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切皮时(T1)、手术刺激最强时(T2)、完全清醒(T3)

4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波动均小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 低于参照组的21.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 P<0.05)。结论 在全麻醉手术期间, 采用BIS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可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 同时缩短了麻醉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 麻醉深度指数;全身麻醉手术;麻醉深度;应用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1.032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尤其以手术舒适度最为典型。在手术治疗中麻醉是最为关键的步骤。麻醉方式多种多样,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提高麻醉效果、改善舒适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同时麻醉剂量的大小对手术镇静以及术后清醒非常关键。BIS主要可以反映麻醉镇静深度, 对于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以及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2]。本文主要针对全麻手术患者给予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在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6月在本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 各33例。参照组患者男女比例20:13, 年龄30~70岁, 平均年龄(50.0±6.8)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19∶14, 年龄31~71岁,

平均年龄(51.0±6.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式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如脉搏、血压、心率、呼吸等。进入手术室后, 立即静脉快速滴注复方乳酸钠溶液500 ml进行扩充血容量, 参照组给予舒芬太尼0.3~0.5 μg/kg、丙泊酚2 mg/kg以及罗库溴铵0.3 mg/kg

进行麻醉诱导, 实验组给予舒芬太尼0.1 μg/kg、丙泊酚

0.5 mg/kg及罗库溴铵0.1 mg/kg进行麻醉诱导。同时辅助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 给予镇痛药以及肌松药进行维持治疗, 在手术患者苏醒后, 患者可拔除气管[3]。

1. 3 监测方法 在麻醉全程应用美国柯惠BIS脑电双频谱指数检测仪(型号:P/N168-1100)监测大脑麻醉深度, 首先连接电极, 在麻醉患者相应的部位, 应用干布清洗局部皮肤, 主要是去除油脂层以及角质层, 然后连接电源及BIS检测仪, 常规监测 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T0、T1、T2、T3等4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BIS指数[4]。

1. 4 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BIS指数变化情况, 并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蘇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 实验组患者T0、T1、T2、T3 4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波动均小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拔管后出现1例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参照组患者拔管后出现4例恶心呕吐, 3例嗜睡,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21%。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 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中对于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中, 麻醉剂量的选择是术中麻醉最为关键的步骤。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尤其对手术镇痛、舒适度及麻醉效果越来越重视[5]。临床上麻醉深度的判断对麻醉药物剂量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 临床上就如何判断手术麻醉深度进行不断研究, 也是现代麻醉学领域的探究焦

点[6]。目前大部分麻醉医师对手术麻醉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判断, 主要是依靠临床生命体征进行观察, 但由于麻醉药物与手术时间相互作用, 其临床体征变化较复杂, 这些因素增加了对麻醉深度判断的难度, 对麻醉剂量的应用主要根据医师经验进行判断, 麻醉剂量不准确, 患者在术中可能会出现意识清醒, 也有可能会延长清醒时间, 甚至使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较大的波动, 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7, 8]。

BIS属于一类新型的麻醉深度检测仪, 主要可以对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进行连续性的实时反应, 也是大脑成分的监护仪, 同时对患者意识的消失及恢复具有预测功能[9, 10]。在麻醉过程中, 大脑意识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麻醉药物水平较低时, 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意识, 并可以保留清晰的记忆, 当药物浓度较高时, 患者意识及记忆模糊不清, 对于手术过程完全不清楚, 是判断患者有无意识的标准。临床麻醉医师通过应用BIS 进行维持麻醉监测, 根据指标的变化可以对静脉麻醉药物的剂量、速度不断调整, 以便提高术中麻醉效果, 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现象, 同时也可以避免麻醉过深情况。通过应用监测可以维持患者的心率及血压等稳定, 并有效减少麻醉药物剂量, 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且拔管后不良反应少,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 在全麻醉手术期间采用BIS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可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小, 同时缩短了麻醉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推广价值

较高。

参考文献

[1] 邱红雨, 李晶莹, 张国庆, 等.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中国医药指南, 2014(4):32-33.

[2] 廖梅苑, 蔡剑波. 麻醉深度指数监测在休克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监测的应用. 黑龙江医药, 2016, 29(5):951-952.

[3] 万翠红, 张锦瑞. 大脑状态指数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价值. 江苏医药, 2012, 38(11):1314-1316.

[4] 葛明非, 王天龙. 小波指数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 中华医学杂志, 2011, 91(40):2849-2852.

[5] 张立冬.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21):15-17.

[6] 李峰.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高龄患者全麻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延边医学, 2015, 27(13):46-47.

[7] 黄仁健, 彭冬雪.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麻药用量140例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3):7-9.

[8] 魏伟.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 38(6):268.

[9] 陈以建.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外科结直肠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探讨.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6(s1):67-68.

[10] 王琳琳. 麻醉深度指数指导全麻手术麻醉药物用量70例观察.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6):378-379.

[收稿日期:2017-09-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价值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