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疗效及通气功能的影响

2018-01-23 05:53张守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期

张守伟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 1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内镜综合治療, 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复查。分析患者治疗情况, 并进行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评估及鼻反射检查。结果 术后效果 3个月复查时, 显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转患者11例, 占6.1%, 无效患者0例。180例患者术前NOSE平均评分为(13.67±

7.98)分;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评分为(7.45±5.38)分, 术后患者的NOSE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患者鼻气道总阻力(R总)较术前明显变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总容积(NV总)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腔最小截面积(MCA)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有明显疗效,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通气功能,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鼻中隔偏曲;鼻内镜综合治疗;通气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1.036

人鼻腔通气功能的正常对人体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疾病, 一般是由于外伤、鼻软骨发育异常、遗传、鼻甲肥大或者肿瘤压迫所致[1], 患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通常会有一侧或者双侧鼻堵的症状出现, 严重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 同时患者出现头痛、鼻出血和睡眠不良等情况[2], 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影响较大。目前针对鼻中隔偏曲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 其中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和鼻内镜下治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比较常用[3]。本文通过对本院2016年1~10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综合治疗, 观察鼻内镜治疗的疗效以及对通气功能的影响。现报

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0月本院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80例接受鼻内镜综合治疗, 其中男137例, 女43例;年龄17~50岁, 平均年龄(37.0±5.3)岁。表现有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在CT、鼻内镜检查下鼻中隔偏曲分型为:“C”型偏曲:94例, “S”型偏曲34例, 棘突或嵴突30例, 不规则型22例。

1. 2 方法 180例患者中采取局部麻醉158例, 采取全身麻醉22例。采用1%地卡因加1∶1000的盐酸肾上腺素对鼻腔黏膜进行收缩, 有助于分离, 并且防止黏骨膜撕裂和血管收缩[4]。手术方法:鼻内镜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状态不同,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和切口选择, 具有一定的综合考虑。切口选择:①在鼻中隔左侧, 皮肤和黏膜的交接处作一个弧形切口, 从鼻中隔顶部到底部, 切开同侧的黏软骨膜和上腭骨鼻嵴和鼻腔底部的软骨膜, 分离软骨膜和软骨, 之后用旋转刀将鼻中隔软骨切除并推向中线, 骨嵴用骨凿去除, 切除的软骨保留以备后期修补用[5]。②鼻内镜三线减张法, 在鼻前庭黏膜交界处进行切口, 向底部延伸, 分离至鼻中隔黏膜的软骨膜, 向上后方到筛骨垂直板, 向下后方至鼻中隔软骨、犁骨、上颌骨鼻嵴交界处。前段偏曲者, 在切口的后方切除2~3 cm的软骨条, 根据情况进行软骨划痕法进行切除。手术完成后, 鼻腔两侧塞吸血海绵[6]。

1. 3 观察指标及评估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鼻塞、鼻出血、流涕等症状消失,均无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症状出现;好转:患者鼻塞、鼻出血、流涕等症状明显改变,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症状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未见变化。术前进行通气功能评定[4], 术后再次进行通气功能评定, 评估对通气功能的影响。①主观性检查:应用NOSE在手术前进行评估, 手术后3个月复查评估1次。量表共有5个问题, 分别是有无鼻腔充血、有无鼻腔闷塞感、有无鼻堵塞、是否存在经鼻呼吸困难、有无睡眠困难等。分数为从0~4分情况逐渐加重, 总分20分。最后将分数×5作为最终统计资料, 得分越高患者的鼻腔堵塞情况越严重。②客观性检查:应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镜对患者进行客观性检查, 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先静坐20 min, 取大小合适的鼻腔探头, 患者屏住呼吸并进行声波发射10~12 s, 向患者鼻腔内滴入血管收缩剂后15 min, 进行上述测试, 电脑分析R总、NV总、MCA。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后效果 3个月复查时, 显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转患者11例, 占6.1%, 无效患者0例。

2. 2 鼻腔通气改善情况 主观性检查:180例患者术前NOSE平均评分为(13.67±7.98)分;术后3个月复平均评分为(7.45±5.38)分, 术后患者的NOSE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

客观性检查:术后3个月患者R总较术前明显变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V总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CA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就诊的鼻中隔偏区的患者均表现出鼻塞、出血、头疼等症状, 鼻腔局部黏膜收到空气理化以及各种生物因子的影响导致水肿或者瘢痕化, 导致鼻塞, 鼻腔腺体收到刺激分泌物增多, 易发感染导致鼻涕增多, 鼻窦的通气和引流都受到限制, 出现负压性的头痛和鼻窦炎[7]。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很大的痛苦。

鼻中隔偏曲首先会引起弯曲一侧的鼻塞, 之后容易引起对侧的下鼻甲代偿性肥大, 从而造成对侧鼻塞。由于通气受到影响, 患者一般会有张口呼吸的习惯, 促使口腔黏膜充血, 滤泡增生和口腔干燥等现象, 造成咽部有异物感, 入睡后会有鼾声, 长期鼻通气受阻易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严重的可能会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情况, 白天嗜睡, 智力减退行为异常都是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8]。endprint

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原因有先天原因、后天创伤或者后天发育不良等原因。儿童时期出现磕碰沒有及时处理、鼻骨与软骨之间的骨折不能及时复位、发育过程中鼻中隔的骨头和软骨生长速度不一、发育不均衡也会导致鼻中隔偏曲, 呈现出“C”型的偏曲一般是单侧鼻塞, “S”型偏曲多是双侧鼻塞。

目前鼻中隔偏曲只能用手术治疗, 药物无法治愈。传统鼻中隔手术视野小, 照明条件较差, 操作比较盲目, 切除组织偏多, 而且容易引起中隔穿孔, 效果相对局限;近年鼻内镜治疗创伤小, 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痛苦少,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结构和正常功能, 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出现相对较少。鼻内镜的亮度高, 相当于无影灯20倍, 可以放大病变组织, 医生对于病变位置一览无, 对黏骨膜和骨质分辨清晰, 能够确保手术位置的正确, 进行最少的组织切除和做到最少的鼻腔伤害[9, 10]。

对本院2016年1~10月接受鼻内镜综合治疗的1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效果 3个月复查时, 显效患者169例, 占93.9%;好转患者11例, 占6.1%, 无效患者0例。180例患者术前NOSE平均评分为(13.67±7.98)分;术后3个月复查平均评分为(7.45±5.38)分, 术后患者的NOSE平均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

3个月患者鼻气道总阻力(R总)较术前明显变小,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总容积(NV总)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鼻腔最小截面积(MCA)较术前明显变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鼻内镜综合治疗对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通气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在今后鼻中隔治疗当中应当对鼻内镜治疗更加关注, 临床应加大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琳.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疗效观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 22(6):125-126.

[2] 夏震, 储俊才. 鼻内镜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

48例的临床疗效.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33):80-81.

[3] 章凯, 王建洪. OSAHS患者鼻中隔矫正术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 24(5):371-373.

[4] 何碧仪. 鼻声反射仪联合鼻阻力计在鼻中隔偏曲鼻通气功能客观评估中的应用. 医疗装备, 2017, 30(1):4-5.

[5] 金国君.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经鼻内镜术治疗. 饮食保健, 2016, 3(15):45.

[6] 任丽华. 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疗效分析. 当代医学, 2016, 22(21):65-66.

[7] 路承, 董保成, 马有祥, 等. 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研究.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4):1200-1203.

[8] 高岩.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术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鼻中隔偏曲中治疗效果差异. 今日健康, 2016, 15(9):48-49.

[9] 赖琛, 郑曼丽, 杨国炳. 鼻内镜下治疗鼻骨骨折伴外伤性鼻中隔偏曲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 浙江创伤外科, 2017, 22(4):722-723.

[10] 古庆家, 李静娴, 樊建刚, 等.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观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4, 20(2): 173-175.

[收稿日期:2017-09-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