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

2018-01-23 18:28张政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护理对策

张政红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69例急诊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不良反应的药物构成、临床表现和涉及的系统损害进行统计, 为探讨护理对策提供依据。

结果 69例患者中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者共计37例, 其中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24/37), 所占比例最大, 生物制剂感染发生率10.81%(4/37), 营养类药物感染发生率13.51%(5/37), 解热镇痛药感染发生率10.81%(4/37)。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24/37)高于其他药物感染的35.14%(13/37)。抗生素药物感染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感染发生率83.33%(20/24)高于其他抗生素藥物感染的16.67%(4/24)。

37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皮疹、荨麻疹18例, 占比48.65%;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9例, 占比23.32%;呼吸系统:呼吸急促6例, 占比16.22%;神经系统:头晕、亢奋4例, 占比10.81%。结论 在急诊输液过程中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 其中以抗生素为最主要因素, 其中又以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所导致的药物感染为多。针对患者具体感染原因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减轻患者痛苦并确保患者输液安全。

【关键词】 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感染;青霉素类;护理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1.116

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进步, 针对不同病情的各类药物被广泛研发, 这使得近些年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上升。本次研究针对2015年4月~2017年4月本院外科收治的69例急诊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外科收治的69例急诊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9例患者及家属都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年龄13~67岁, 平均年龄(30.31±11.72)岁, 男37例, 女3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37例, 其中皮肤损害14例, 包括荨麻疹以及皮疹;消化系统损害19例,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呼吸急促4例。37例患者均对症治疗, 且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1. 2 方法 使用药物前详细检查其有效期、确认药品无误。加强用药知识, 严格用药规范制度。输液前对患者进行常规测试有无过敏现象, 并通过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确认患者过敏史。对药物的配伍浓度重点留意,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范用法用量和溶酶稀释。严格把控输液速度, 输液过程严密关注患者临床体征, 对病情变化密切留意。两种药物合用后时应格外注意, 应按照规定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治疗, 给予吸氧并采取平卧位保证患者呼吸通畅。

1. 3 观察指标 对出现起药物不良反应的案例进行统计, 分析药物构成情况。对不同种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 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涉及的系统损害。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后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其分析对病情的影响。

2 结果

2. 1 69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69例患者中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者共计37例, 其中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

(24/37), 所占比例最大, 生物制剂感染发生率10.81%(4/37), 营养类药物感染发生率13.51%(5/37), 解热镇痛药感染发生率10.81%(4/37)。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24/37)高于其他药物感染的35.14%(13/37)。抗生素药物感染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感染发生率83.33%(20/24)高于其他抗生素药物感染的16.67%(4/24)。

2. 2 37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系统:皮疹、荨麻疹18例, 占比48.65%;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9例, 占比23.32%;呼吸系统:呼吸急促6例, 占比16.22%;神经系统:头晕、亢奋4例, 占比10.81%。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外反应, 具体指患者遵医嘱用药, 并未改变剂量或者改变服用方式而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甚至有些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伤害影响了治疗, 和临床医治目的毫无关系[1-3]。在现代的临床医疗中, 针对患者的病情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进行治疗, 针对某种疾病在进行药品选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药物感染风险[4-6]。

本次研究中发现抗菌类药物是引起主要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抗菌类药物是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研究结果显示:69例患者中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者共计37例, 其中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24/37), 所占比例最大, 生物制剂感染发生率10.81%(4/37), 营养类药物感染发生率13.51%(5/37), 解热镇痛药感染发生率10.81%(4/37)。抗生素药物感染发生率64.86%(24/37)高于其他药物感染的35.14%(13/37)。抗生素药物感染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感染发生率83.33%(20/24)高于其他抗生素药物感染的16.67%(4/24)。37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系统:皮疹、荨麻疹18例, 占比48.65%;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9例, 占比23.32%;呼吸系统:呼吸急促6例, 占比16.22%;神经系统:头晕、亢奋4例, 占比10.81%。37例患者中出现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病情没有及时好转, 使治疗时间延长, 表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不仅会使病人更加痛苦, 个别病例还会延长病情, 也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对医患纠纷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尤其对急诊科来说, 每天接待的患者很多, 医务人员本来负担就较重,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医务人员的工作更加繁重[7-10]。经统计分析, 多是由于药物配伍时没有按药品说明书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操作, 导致pH值发生改变。或输液过程注射液滴速较快、浓度过高以及剂量过大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没留意注射剂内混有杂质也会造成药物不良反应[11-16]。endprint

综上所述, 对急诊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可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提升护理质量, 对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作用。但本研究因没有大样本和长期随访, 尚不足以充分说明, 研究结果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王培. 门急诊输液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与干预措施. 内蒙古中医药, 2017, 36(6):102-103.

[2] 赵景芹.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诊输液患者用药安全及疾病恢复的影响.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 3(15):52-53.

[3] 林慧萍, 容桂荣, 马维红, 等. 药护合作的药学服务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微创医学, 2015, 10(3):373-375.

[4] 宋歌. 系统护理管理对门急诊静脉输液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6, 3(12):00022-00023.

[5] 朱纯倩. 社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知晓度情况调查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1):365-367.

[6] 杨禄辉, 莫月仕, 邹宇玲.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干预分析. 中国药事, 2017, 31(1):96-100.

[7] 叶红. 护理干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26例. 中國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19):108-109.

[8] 赖春娟, 李季妮. 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应急护理措施探讨. 海南医学, 2014(20):3119-3120.

[9] 承亚惠. 门诊、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护理与观察. 医学信息, 2015(32):216.

[10] 刘一佳. 对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特别健康(下), 2014(8):434.

[11] 龚佩茹. 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护理对策.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19):1482-1483.

[12] 危安英, 胡文梅. 门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 中国临床护理, 2011, 3(6):529-531.

[13] 严惠兰, 朱晓燕, 孔爱华. 急诊输液中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与护理对策. 当代医学, 2017, 23(2):3-6.

[14] 李秀红. 门急诊输液安全隐患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23):225.

[15] 李霞. 门诊输液室用药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医学信息, 2014(1):320.

[16] 李玉玲. 门急诊输液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北方药学, 2015, 12(12):193.

[收稿日期:2017-1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对策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翼针穿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探究
心内科住院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