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石漠化贫困县的绿色脱贫之路

2018-01-24 10:12汪枭枭
当代贵州 2018年3期
关键词:石漠化贫困人口农户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汪枭枭

通过落实生态补偿、调整林业产业、发展森林旅游等方式,贞丰县以生态建设为抓手,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有效助推脱贫攻坚。

石漠化是贵州的一块“心病”,黔西南州是石漠化“重灾区”,石漠化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农民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地可耕。贞丰县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8.14%,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要摆脱贫困,必须加快植被和资源恢复,再现绿水青山,提高生态承载能力。近年来,贞丰县与自然抗争,探索出顶坛模式、坪上模式等多种生态扶贫样本。自2015年开始,贞丰县以实施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为载体,不断推进生态扶贫工作,曾经的石头山长出了绿意、生出了希望。

创新思路落实生态补偿

近年来,贞丰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并与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相结合,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

自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贞丰县累计完成25.1万亩退耕还林,涉及农户3.1万户13.1万人,其中贫困农户4816户1.9万人。退耕还林资金分5年3次足额兑现补助资金,最大限度向贫困农户倾斜覆盖,确保贫困农户“宜退尽退”。退耕还林贫困农户户均增收6500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在白层镇福怀村山坡上,村民们于2017年底栽种的李子树苗铺满山坡。在鲁容乡孔明村,曾经1500多亩的荒坡因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一株株芒果树苗已迎风摇曳。这是贞丰县2017年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不断栽种的树苗绿了山头、甜了心头。

实施退耕还林的同时,贞丰县贯彻“公益林补助脱贫一批”和“生态护林员落实脱贫一批”,仅2017年,按标准下拨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总资金565.65万元;加强贫困人口就地转化成森林生态护林员的申报工作,2017年,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共436人,得到贵州省2017年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303万元。

3年来,贞丰县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资金补助、营造林项目资金补贴、贫困人口生态保护人员工资收入、林业林下经济等工程项目共拨付资金23546万元。

结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营造林项目的实施,贞丰县引导和扶持贫困群众自主发展林业产业或将森林资源资产、湿地资源资产、生态补偿资金等入股参与发展林业产业,让村民持续增收受益,拓展了“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理念的外延和内涵,让生态建设惠及广大贫困群众。

因地制宜调整林业产业

增加森林覆盖率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以林业产业建设为引导,贞丰县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推动产业发展,向绿色生态要“红利”。

2017年,极贫乡镇鲁容乡建成1万亩百香果及1万亩芒果基地,完成花椒、四月李、无患子、柚子、板栗、杉木等经济林、用材林16.97万亩,当地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

“这一块地以前种的是玉米,卖不了多少钱。现在国家政策好,把我们这些土地进行规划,引进公司带动我们发展种植。”在芒果基地务工的鲁容乡孔明村村民王云素说,“我们在这里打工还能拿补助,收入比以前更多了,日子也更好过了”。

连环乡对每一座山不同海拔、土壤和植物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按照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抓好砂仁、板栗、生姜主导产业,同时带动李子、粽子叶等特色种植业发展,突破产业单一限制,打造“连环模式”。用村民的话说,现在是“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脚产金子”。

如今的连环乡,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李子、砂仁、粽粑叶等特色农作物,既美化庭院,也增加了收入来源。连环乡巧岩村村民潘发林告诉记者,2016年他家光是砂仁收入就有8000多元,2017年收入过万,顺利脱贫。目前,连环乡共种植砂仁、板栗、生姜等经济作物6万亩,人均3.2亩,总产值1.9亿元,覆盖全乡1.8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12人。

贞丰县把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积极拓宽林业就业和增收空间,曾经的石头山长出了绿意、生出了希望。图为贞丰县连环乡关山村平寨。(郭泽玉 / 摄)

自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以来,贞丰县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注重效益,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截至2017年12月底,贞丰县种植四月李25.7万亩、核桃7.6万亩、茶叶4.3万亩、构树3.3万亩、花椒4.7万亩、无患子6.2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把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积极拓宽林业就业和增收空间,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涉林收入。

抓住机遇发展森林旅游

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让贞丰生态补偿工作顺利实施,林业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贵州全域旅游的发展也为贞丰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15月3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这是全省首个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

贞丰县林业局等相关部门顺势而为、抓住机遇,结合片区民族文化优势,以森林、草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载体,发展森林生态观光、森林休闲度假、森林探险、森林科考和生态旅游村(社区)等产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永丰街道必克村利用紧邻双乳峰4A级风景区和三岔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贞丰县精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500亩打造精品玫瑰示范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植1万余亩,将必克村打造为双乳峰和三岔河的“后花园”。

者相镇坚持将山水风光、文化特色、产业经济融入城市建设,依托镇区内独有的双乳峰、三岔河、北盘江大峡谷、纳孔村等自然山水和布依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示范小城镇“8+X”及重点项目工程建设,成功打造者相省级示范小城镇,成功举办第四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获全省十佳特色旅游城镇。

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为切入,贞丰县坚持“跳出旅游抓旅游”,整合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161.56万人次,旅游收入12.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9%、59.1%。

猜你喜欢
石漠化贫困人口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隐形贫困人口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