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问题的思考

2018-01-24 11:13马云梅
中国林业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全乡培育农户

马云梅

(海东市乐都区蒲台乡经济发展中心,青海海东810799)

1 海东市蒲台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及成效

1.1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海东市蒲台乡属典型的半浅山及脑山地区,这地区的生态是非常脆弱的,生态安全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善好该地区的生态状况,即要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地、重要水源地等恢复这类国土的生态功能,实现该地区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工程在该地区实现了18年以来,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截至2004年,森林覆盖面积达到了0.96万hm2,同时活立木蓄积量也达到1.8万m3,土壤侵蚀模数也下降到850 t/年·km2[1],可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改善,让该地区的生态效益也在逐步的显现出来。

1.2 促进了结构调整,后续产业培育正在起步

在退耕还林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把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后续产业的培育与农业产业化、河流治理、农民脱贫等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农户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起来在没有退耕的基本农田上进行种植,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次,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更多的农民从农业中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2]。最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紧紧围绕着农民增收来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寻找更多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农民增收,其中一部分农民开展经济林和林草配套、林下养殖及林下种植等模式,为农产业模式结构的调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土地结构的调整。

2 全乡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情况分析

2.1 全乡后续产业培育的现状

在全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开始以来,全乡就一直围绕“大地增绿、农业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这几个重点来进行实施,并始终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以农业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作为龙头,发展乡里的长处,回避乡里的短处,培育和发展以林果业、草畜业、中药材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为主的后续产业,以林下种植、养殖作为特色。目前,全乡实施林草肥间作面积已经达到1 632.92 hm2,这为发展草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退耕农户通过发展草畜业每年为乡里创造了50多万的经济效益。全乡发展经济果林达到6.667 hm2,主要以杏子,果树,板栗、核桃、桃作为主要品种。在中药材产业上,全乡实施林业和黄芪配套达到6.667 hm2,赵家庄村栽种黄芪6.667 hm2,平均年亩产60 kg,每年每公顷值可达3 000元。可以说全乡在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促进了退耕农户的增收。

2.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尽管在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后续产业的规模并不大,且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第二,就是后续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三,项目和投入的资金较分散,各个部门投入农村的项目和资金都是各自安排的,显得比较分散,难以发挥其最大化的作用;最后,缺乏指导服务,产销信息不够畅通。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中介服务组织、服务机构发展比较缓慢,在农村没有形成健全的服务体系,导致市场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和加工信息并不够畅通,这对于后续产业的发展影响是非常大的。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进行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一个全局的规划,导致后续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随意;二是缺乏有效的发展后续产业引导,导致农户在培育发展后续产业方面缺乏认识和正确的方法;三是在退耕还林工程存在部分地方重建设轻后续产业培育发展的思想,导致后续产业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四是部分地方忽视了市场信息的作用,因此对于市场信息的搜集和反馈不够重视,导致农户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最终会影响到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方向问题。最后是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后续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保障。

3 培育后续产业的措施

3.1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在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环节,其不仅具有带动市场和基础的建设作用,同时还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目前蒲台乡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应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中药材、果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方面,并在这些产业中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出来。作为政府,也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从税收、信贷等政策上给予最大的优惠,并采取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龙头企业中去,从而一个形成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3.2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森林资源的增加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利用好这样的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并加强引导和示范,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广大退耕农户发展适合自身能力的农家乐、休闲山庄等,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2]。

3.3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对于一些处于偏远贫困、商品经济不发达、林业后续产业正处在艰难的起步爬坡阶段的地区来说,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遵循“民主、自愿、依法”,“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士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对其经营服务行为进行规范,让这些经济组织成为后续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活跃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产品生产、加工、购销等问题,还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3.4 加快退耕农户转产转业步伐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农户把耕地退出后,将面临着转产转业的重要问题,这也是国家和农户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乡党委和乡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在抓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和帮助退耕农户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从而加快转产转业步伐。此外,还要积极地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加快退耕还林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因农村人口增加而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猜你喜欢
全乡培育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