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

2018-01-27 12:16李芃松张霞毕然张钰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体育管理

李芃松 张霞 毕然 张钰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 2009) 》和《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等文件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体育健身设施”纳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大众健身意识越来越强。在此背景下,探索高校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优化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是国家投资、高校行政管理的体育场馆,用于开展本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赛事和健身活动。但是,目前高校许多体育场馆存在利用率较低,运营不稳定,相关教学课程难以开展等问题,这些问题弱化了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化利用,降低了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1]。随着大数据在体育场馆服务领域的应用,体育场馆的运营将更加高效,管理将更加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就我国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作为探讨,以期为我国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提供新方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大数据时代”、“体育场馆管理”“余裕时间”、“体育信息”为检索词,查询CNKI、CSSCI、Taylor & Francis ST 期刊数据库中体育领域内核心期刊文献,并研读有关法规、会议资料、专著等。

1.2 专家咨询法

对体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行业内专家、移动互联网订场平台的管理者、体育场馆经营者,在体育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与契机、技术支持、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咨询[2]。总结梳理各方观点,完善研究结论。

2. 研究内容与分析

2.1 体育场馆余裕时间利用的内涵

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开发利用即通过某个固定方案或方法论集,解决在同一时间段和同一空间区域内体育场馆时间资源最优化利用的问题[3]。目前,许多体育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场馆进行分时段收费,体育场馆时间资源的浪费仍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应该适应当今高度信息智能化的社会,站在未来信息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实现体育场馆市场化发展,促进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民众。

2.2 高校体育场馆余裕时间优化管理的必

要性分析

2.2.1 相关法律法规的外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二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六条指出: “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5]”这些规定是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个体对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必要依据。

2.2.2 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强,体育消费群体也日渐增多如高校家属区师生员工、非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周边居民等,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健身氛围日益浓厚。全民健身理念的不断普及,消费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订场也必然成为一种大趋势。大数据时代下将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体育场馆相结合,将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充分利用,已然成为新的发展动向。

2.3 高校体育场馆余裕时间优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2.3.1 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消费群体的时间冲突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进行了经营性开放,且经营项目多以群体性体育项目为主,采取“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式。但这种开放是建立在优先保证学校体育及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进行的[6]。在教学方面,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一方面要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又讯运行,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但在接待社会团体或者大型活动占用体育场馆时就会造成体育场馆在时间上的冲突,形成不必要的矛盾。

2.3.2 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功能定位不清晰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事业性和市场性的复合体性质,这就决定了高校体育场馆在其功能与职责定位上应当以学校事业性任务为基础任务;在课余时间全面向师生员工开放;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规定适度向社会开放[7]。但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在余裕时间的利用上普遍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机制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训练、群体活动等学校事业型任务和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多元化、多层次活动需求。因此,明晰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功能定位,对实现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优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3.3 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管理相对薄弱

目前,已有多项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方式繁杂且不规范。在管理方式的分类上,有的将管理方式分为:体育部门集体管理、学校统一管理、单位间协作管理和个人责任制管理等。有的则分成本部门直接经营、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联营等[8]。高校体育场馆主要以完成教学为主,辅之以其他方式的场馆运营方式,较多的高校并不重视对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其运营手段较为单一、运营能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开展经营化有偿服务管理,对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管理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大数据时代高校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未来选择: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综合利用多功能化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已进入后奥运时代,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建设也应该更加综合化、多元化。21 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向综合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又注重体育场馆建设的艺术性、安全性。场馆建设既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专业的、高标准的比赛环境和赛事服务,又成为了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地标性建筑[9]。体育场馆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除了满足各类的体育比赛还需要承担各类的文艺演出或会议接待,综合体育场馆是城市中重要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之一。

3.2 未来定位:体育场馆余裕时间运营大数据信息化

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的潜能性工具,在欧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和城市形象提升力为一体的综合价值实现平台[10]。政府应该积极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的系列保障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承担购买高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产品的职责。体育场馆的管理者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高校体育场馆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来为体育场馆未来发展进行信息化定位。

3.3 未来管理: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大数据网络化

3.3.1 建立体育场馆运营网络管理平台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众多,让体育场馆运营网络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场馆资源在全省及全市区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以大数据的视角完善和管理体育场馆的数据库建设,建立各个高校体育场馆之间相互联系网,使得体育场馆之间、体育场馆与民众之间、体育场馆与各部门之间密切结合,充分发挥我国体育场馆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实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体育场馆之间的网络化管理可以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进而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3.3.2 构建手机APP 体育场馆余裕时间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民健身时代关于跑步健身的手机APP的使用日渐流行,但是这些软件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对体育场馆余裕时间实施动态监督,用户无法得知运动场馆的及时动态。体育场馆大数据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终端用户的客观需求包括: ①能够方便、快速地定位周边的体育运动场地; ②查询到体育运动场地实时的剩余容量及动态价格等情况。针对这些需求,可以采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体育运动场所的场地信息,终端用户可以快速了解场所的实时信息[11]。构建手机APP体育场馆余裕时间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充分利用并挖掘体育场馆的动态信息资源,为民众带来极大的方便,进而适应当今社会智能信息化的大发展。

4. 小结

体育场馆是体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的运营问题在国内体育产业发展之中存在阻碍,如何更好地解决体育场馆的运营问题、加强体育场馆管理、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对体育场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2]。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好的探索出我国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的优化策略,为我国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提供新方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理论参考。为此,体育场馆需要突破固有的模式,在未来选择上实现体育场馆余裕时间建设的综合多功能化,将体育场馆余裕时间运营大数据信息化作为未来的发展定位,进而实现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管理大数据网络化。

[1] 柴仲学. “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88-92.

[2] 肖荷,刘东锋,龙利红.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体育场馆开放中应用的市场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6,09:110-115.

[3] 傅钢强. 大数据时代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50-53+7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2017-03-14)[2017-08-02] http://baike.sogou.com/v6507589.htm?fromTitle=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5]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6-15)[2017-08-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6] 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2):53-56.

[7] 孙竞波,张俊,刘书白,史莎莎.湖北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122-126.

[8] 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2):53-56.

[9] 孙成林,陈元欣,张波. 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J/OL].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1):1-9. (2015-12-07)[2017-08-0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98.g8.20151207.0928.002.html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6.01.001.

[10] 孙成林,陈元欣,张波. 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体育场馆建设发展研究[J/OL].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01):1-9. (2015-12-07)[2017-08-0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98.g8.20151207.0928.002.htmlDOI:10.16063/j.cnki.issn1001-747x.2016.01.001.

[11] 傅钢强. 大数据时代体育场馆余裕时间的利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04:50-53+72.

[12] 柴仲学.“互联网+”时代我国体育场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2):88-92.[2017-08-02].DOI:10.15877/j.cnki.nsic.2017.02.016.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体育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