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思考

2018-01-31 20:26吴园园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大数据高校

摘 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思想引导及素质培养的重任,同时也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规范大学生四年生活的有效指挥棒,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任务。学生工作中的各项服务和职能的发挥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升。高校的管理者如何正确把握大数据时代带來的发展契机,为此,充分了解他们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点,探索能为他们所接受的新的理想教育方法,让管理者有机会从数据中获取价值,通过数据了解学生、接近学生、引导学生,进而更好地做好学生工作。

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引导机制的提出

(一) 时代的变革,管理理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特征也随之越来越明显,网络的普及也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互联网虽然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但是所带来的信息冲击、负面影响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所不能忽视的。网络便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满足了学生个人的求知心理及自我实现的欲望。但网络像一柄“双刃剑”。网络又具有内容跨文化、传播跨地域、监管跨国界、交往跨身份的特点,更兼有虚拟及隐蔽的特征,导致网上信息鱼目混珠。如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督导也就成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点。学生的思想观念凸显新特点,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等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和创新,实现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二)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否经得住检验等都能客观地反映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如何帮助大学生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他们求职就业的成功率,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的新问题。

(三) 高校学生群体呈现出新的特点

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对他们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我们制定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基础和依据。现在高校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是招生面更广,学生背景更加复杂化,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思想多元化、性格个性化、需求多样化、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的过度膨胀,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中急需引导和辅导的主要问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和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新情况,创新适合形势需要的管理形式。新形势下,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去创造有助于学生成才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 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工作者经过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素质培养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在问责制下,维稳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最主要目标

高校中一切和学生有关的事情几乎都要由辅导员来协调、参与或直接负责,使得辅导员身陷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进而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流于形式,维稳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最主要目标。同时,由于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辅导员整日陷入繁杂的事务之中,被动地应付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安排的任务,工作中错位、越位或不到位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了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同时也挫伤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 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滞后

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是随着学生事务工作目的的变化而衍生出来的相应的形式。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主体需求的发展变化。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履行着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职能。按照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和职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管理模式,①教育—管理模式;②教育—管理—服务模式;③教育—管理—服务—发展模式。当前,从管理模式上看,缺乏理论指导,其可能会随着外界某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模式不够稳定。其次,在组织机构上,权责划分不清、存在管理真空。再次,在管理理念上,普遍存在学生事务专业化思想淡薄的现象。一是表现在对这一职业本身的认识上,突出政治性,忽视了职业本身的专业化属性;二是在工作内容上,管理工作中常规烦琐的行政性事务繁多,没有很好地将专业性事务分离;三是在人员配备上,管理人员的选聘、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都没有凸显专业性,这直接影响到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 重管理,轻服务

高校学生工作强调“管住”学生,强调学生对学校的服从,追求一种整齐划一的状态。这种刚性工作方式确保了我国高校教学和校园的稳定,但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先天的不足。此外,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考高分,忽视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难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 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激增,学生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而现有的学生管理队伍未能有效的面对这种变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研究生实施的是导师制,对本科生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在中小学实施班主任工作制。辅导员在学工部和二级学院的直接领导领导下,直接或间接经办或协办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牵涉到所带班级学生的一切事务。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格局使得辅导员终日奔波在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的行政事务之中。对于学生最迫切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无暇有效推动。这种辅导员全能式的工作状态与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endprint

三、 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构建

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对着三个世界:第一个是生活世界,通过父母的教育、自我的实践,逐渐理解怎样面对现实生活;第二个是知识世界,这是通过学校教育进行知识训练;第三个是心灵世界,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来唤醒。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打造多渠道,合力育人的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一)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

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片面将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实现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与转换,对学生加以引导。因此,首先应明确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一些思想政治理念以及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而是侧重于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为他们确立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其次,全员参与营造人文关怀的管理育人环境,是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培养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求各方面都要对学生的成才负责,形成合力。囊括专业学习、党建团建、文体活动等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搭建教育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建立“金字塔”型学生管理团队

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它在学生成长的第二和第三世界中起主要作用,在管理和培养体系中充当学校和社会的责任。

在“金字塔”管理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是本科生导师领导小组,是第二和第三层次的领导者,也就是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其职责是把握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的方向。

第二层次是本科生班级导师团队,在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制订学期、学年学习计划,考研计划和职业规划;了解各课程教学情况,指导学生选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学生完成学业。组织开展专业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入门;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突出成绩或特长的学生;教育、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质量;变管理为引导,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层次是“金字塔”的最底层次,包括专业导师、素质导师以及社会实践导师,其中可由专职教师、辅导员等担任,他们是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各项政策和方法的具体执行者。

(三) 阶段式教育引导

针对新情况精心设计主题活动形式和载体,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直面教育因素的各种变化,研究新情况,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校园学习和生活里,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该学会什么”,立足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阶段性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逐步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学生工作应该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实行阶段性教育。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四年间各个年级的情况都有一定变化,学生管理引导的具体措施应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一培养兴趣,大二学会思考,大三懂得掌握,大四知道应用。”通过“以校为本,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懂得作为新一代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应该是“品才合一,品字为先”,这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

(四) 家校合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生成长的第一个世界就是父母,父母的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基础性的作用。高校,在学生成长历程中固然承担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责任,但仍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不仅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正如“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校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等,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校方可向家长定期发布学校发展新情况、教育管理新举措,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等,而不是仅在学生犯错误时才与家长联系沟通。通过以上举措,建立起家校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双向沟通这样家长会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双方对学生的教育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 以大数据为契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新平台——易班平台,着力校园文化建设

大数据的出现,让教育决策和管理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实证数据作为决策支撑,为教育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提供了新方向。易班平台的建设,不仅能有效捕捉学生共性的群体性特征,还能发现局部的细微动态的差异化,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分析,精准定位,对症下药,实现教育由粗犷向科学使用信息转变,从而达到准确管理。可通过对校园内部交流论坛的实时跟踪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讨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积极进行舆论引导;通过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主题网站,实现新闻信息发布和互动渠道的立体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是有效方式和载体。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有效方式,特别是一些突出时代主旋律的精品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向社会人过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生要在校完成三个过渡:未成年人向成年人(公民)过渡,消费者向劳动者过渡,校园生活向职场生活过渡。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热点新闻事件及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国内国际时事讲座和了解贵州的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政治目光和社会人的角色,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的意识;通过组织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觉得有事可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以适应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开展心理讲座、个别心理辅导、校园广播、选修课等,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管理工作应强化大数据意识,科学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探寻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忘初心跟党走,知行合一不负韶華,在实现中国梦的贵州篇章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彰显服务职能,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校园生活的美好,体验同学间友谊的温度,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富有主体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战燕.“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功能的实现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2]詹伟,先晓兵,王继元,等.高校学生素质培养引导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

作者简介: 吴园园,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理工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大数据高校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