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018-01-31 19:52裴芳
考试周刊 2017年67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摘 要: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至今,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理论,是目前比较流行、比较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合作学习概念的确定上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差异,合作学习的种类也有多种。

关键词: 合作学习;定义;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基础

一、 合作学习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我国是9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和实验。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研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理论,但在合作学习概念的确定上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差异,合作学习的种类也有多种。

1. 斯莱文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 约翰逊兄弟的定义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上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 王坦的定义

王坦是我国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他指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我认为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学习策略,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合作互助方式进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1. 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习动机的前提是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他们具有好奇求新、好胜求认同的心理特征。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但每个人都有获得优势的需要,通过满足优势需要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学习小组活动中,每位同学处于不同学习层次,在组内发挥自己不同的作用,满足自己的优势需要。只有当人们对于某一行动成果的效价和期望值同时处于较高水平时,才有可能产生强大的激励力。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想要激发出学生强大的积极性,就必须同时提高效价值和期望值。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必然会有效提高自身的效价值和期望值,继而产生强大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2. 教育学理论基础

(1)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核心在于:使学生们坚信彼此之间“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他们之间应该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要为其所在小组负责,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基于这种设想,把每个同学的成绩与全组同学的成绩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提高自己也就能帮助别人,每个人在小组内的作用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小组成功依赖于大家的努力。

(2)需要理论

需要理论是指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驶向目标。人们一般都有社会交往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支持,在归属感的支配下,希望自己隶属于某个集团或群体,成为其中一员并得到关心和照顾。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不单单只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获得友谊、体现自尊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投入性和成功可能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条件满足学生需求,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因此,应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加强交往、交流,让彼此更了解,共享成功,是满足学生上述需求非常好的途径。

(3)认知发展促进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者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因此,不仅教师的“教”中,不同能力的同学相互合作过程中也能创造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分析、综合、协调等活动最终完成某个学习难点的解决,产生有益的认知冲突、达成彼此之间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能力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主体活动和主体交往,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资料,借助老师和同伴的力量主动建构获得知识,人的知识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主体之间建构的产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在与同伴的互教活动中,教者和被教者双方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就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學习背景,组内成员之间进行“协作”、“会话”,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5)教学交往的属性论

新课改中提到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沟通、合作的交往过程。只有在交往中,教师才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最终发展个性。而在教学交往中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往。利用学生学习小组,使组内同学直接面对面,在共同学习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共振。

(6)认知精致理论

认知精致理论认为要想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形式发生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致。而精致最有效方法就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韦伯(Webb,N.,1985)的研究发现,合作活动中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人收益最大。丹赛罗(Dansereau,D,F.,1985)的研究表明,倾听详细者比独立学习者学得多,但解释者学得更多。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会出现部分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担心花费时间去帮助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对自己是不利的。相反,在小组活动中为同学讲解越多,表达越多,对自己知识的掌握越有利,助人者得到的越多。

参考文献:

[1]赵迎.《全员合作模式建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4.1.

[2]杨文斌.《高中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与实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毕业论文,2003.13-14.

[3]Abraham Harold.《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裴芳,江苏省高邮市,江苏省高邮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