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须有法 妙笔在点睛
——谈信息技术课上的有效提问

2018-02-11 01:12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6期
关键词:司马光案例笔者

陈 婵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互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的过程,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内涵及实质,对于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问应有目的,也要讲究艺术,一些设计不缜密的提问往往使整个课堂陷入混乱,使教学丧失逻辑与目标。

一、遗憾的案例

案例一:笔者的亲身经历

五年级(1)班学习《电子名片——初始PPT》时,笔者问:“大家了解PPT吗?”几个同学回答:“已经会PPT了。”笔者接着问:“大家是否都会了?”几个学生带着起哄,80%的学生都说会了。笔者说:“那好吧!既然大家都会了,那我问你们3个问题,如果我点3个人回答有一个人答对,我就承认你们都会了”。

结合这一节课,笔者提了以下3个问题:(1)PPT的全称是什么?(2)PPT的中文名称是什么?(3)PPT是哪个公司的软件?有个学生回答对了笔者提出的问题。这时就把自己逼到了绝境,使自己进退两难。笔者当时很气愤,心里只想着学生怎么这么不懂事,一个劲儿地跟教师唱反调。

课后,笔者找到组内资深教师进行询问,他给我讲了一个自己曾经听过的教学故事。

案例二:别人的尴尬

学习语文《司马光砸缸》,教师叙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后,就开始提问:“听完刚才的故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吗?”意图是要学生说出司马光聪明或者机智、勇敢之类的,然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学习这种精神。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发言的热情很让教师很高兴!

第一个学生问:“什么是缸?”教师回答:“缸是一种常用的容器 。”

第二个学生问:“那缸不是司马光家的?”教师说:“这个问题不重要。”学生较真的说:“很重要!如果是,那在哪买的缸?多少钱一个?如果这个缸很贵,我总不会把我家最贵重的电脑砸了吧?”教师有点急了,脱口而出:“这缸不是自家的。”学生:“不是自家的东西就可以随便砸?”教师被问得哑口无言。

第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缸是干什么的?”教师回答:“古时候每家都有一口缸,是专门用来存水的。”学生继续问:“他们家经常停水还是欠水费了?”教师说:“古时候没有自来水。”

第四个学生站了起来问:“那个缸放在院子的哪个地方?是在院墙边还是院门口?是在屋檐下还是在院中间?”教师这时候已经非常着急了:“我不是说了吗,缸放在了院子里。”

第五个学生:“古代人不讲卫生?那缸为什么没盖子? 脏东西掉进去吃了会得病的耶!”

第六个学生:“老师,那缸有多高?”教师:“大概……可能……也 许……一米七左右吧!”第七个学生:“既然那么高,司马光是怎么爬上去的?”教师:“缸边有梯子。”“为什么要放梯子?”“缸需要用梯子才可以爬上去。”“石头有多大?”“石头很大。”“那司马光那么小,怎么搬得动那么大的石头?如果用小石头慢慢地砸,就算最终把缸破,估计小孩早淹死了。”最后学生给出了一个结论:《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假的。教师的整节课顿时崩溃瓦解。

二、遗憾的源头

以上两个案例,都没有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问题不得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更不得法。概括地说以上两个案例“不得法”体现在四方面。

1.了解学生不得法

“学情”是教学设计基本要素,更是设计“提问”的必要前提。但两个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均离开了学习主体。如第一个案例,教师不清楚上课所用班级家庭环境普遍很好,家长信息素养偏高,家里基本上拥有电脑,常常见到家长使用Off i ce软件,因此多少对PPT有所了解。

2.自主学习不得法

课堂提问与学生自主学习息息相关,“提问”很多时候都是自主学习初步收获的呈现,并为后续的自主学习提供路径。但在两个案例中看不到自主学习的痕迹,因此“提问”丧失了意义。

3.思维导引不得法

“提问”要有思维价值,能导引学生有逻辑层次思考。两个案例中问题没有抓住主题,没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内涵,因此学习活动就没有延伸的空间。

4.应用创新不得法

任何学习活动都力求获得实际的成效,并应用其解决现实中的若干问题。但案例中的“提问”,即使都解决了,有了满意的答案,也没有解决现实问题任何作用。

三、“遗憾”的补救

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劳,而功半。信息技术课上还常有教师用“知不知道、明不明白、对不对、是不是……”这一类简单应答型提问,深问追问的少,缺少可思性,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实则效果不佳。如何才能有效提问呢?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感到课堂提问有学问、有艺术,所有提问应是学习过程的点睛之笔。

1.呈现学生主体之睛

设计“提问”首要任务是研究学生,时刻牢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孩子心灵的天空,都飞翔着梦想的精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意识的个体。作为教师,应发掘这些生命个体的潜能。好的提问,可以创造探究的氛围,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理清学习思路,可以激发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反之则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使学生懒于回答问题,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努力创造一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境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合理的开发。

在案例一中,如果教师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曾经接触过PPT这个软件,是否可以这样提问:哪位学生愿意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软件的特点呢?小学生大多有自我表现的特点,如果有七、八个同学上台展示,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基本就呈现出来了,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2.呈现任务驱动之睛

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的,可以把重难点提炼为任务型的“提问”,实现任务驱动。使驱动任务成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成为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点,成为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成为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驱动性的任务应该融入教师的与学生的共同智慧结晶。

在案例二中,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自己的好朋友掉进了这个水缸,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救他?“救救自己的朋友”这一任务对学生是有驱动力的,同时也有趣味性。学生会去主动读书,会去主动思考,也会去主动探讨。

3.呈现思维发现之睛

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序提问,筛选出学生的思维之光。“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要善于利用孩子们的求知好学的天性,打开他们求知的大门,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在案例二中,也可以提问:司马光怎样救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救人,哪种方法最好呢?这是一连串不断深入的思考,先让学生回想司马光的救人方法,接着发散思考其他的方法,最后进行对比思考并优化。

4.呈现创新应用之睛

应用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归宿。利用现实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提问”的良策。在案例一中,可以设问:学生对软件的功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能不能制作一个生动活泼的电子连环画作品呢?将技能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把学、用有机关联起来。

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尝试过“情境学习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课堂包括“小活动、小问题、小策划、小制作、小桥梁、小评价、小发现”7个环节。7个学习环节的逻辑关系是,学习从相关的趣味“活动”开始(创设活动情境);在活动中产生“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策划和预设;对策划进行论证式的实践活动;当实践活动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就要寻求解决困难的“小桥梁”,利用“小桥梁”解决困难;每次活动结束前要进行反思性“发现”,发现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疑惑;活动结束后要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结语

提问的技巧,远远不止这些。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做一个课堂疑问的设计者,也要做一个的灵魂导师,深入到学生内心,提出适合学生、适合课堂、适合教学内容的高效问题。

猜你喜欢
司马光案例笔者
司马光砸缸之谜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老师,别走……
司马光隶书《王尚恭墓志铭》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司马光砸缸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