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辩证思维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2018-02-24 00:21殷久华
中小学德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矛盾学会教材

殷久华

摘要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中贯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会学习”这一要求,在内容设计和价值引领时渗透着哲学矛盾观思维。通过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让学生认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学习的苦与乐的辩证统一;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彰显个陛学习特质,启发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运用主次矛盾,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寻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哲学矛盾观;核心素养;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六大素养之一,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渗透了“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在七年级第二课开设了《学习新天地》这一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比较完整的学习观,引导学生探讨学习的价值,体味学习和学会学习。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隐喻着哲学矛盾观,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理影响学习的主次矛盾,形成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等。因此,教师在备课和教学预设中,要运用好矛盾分析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走进“学习新天地”。

一、认知学习中的对立统一,打开“学习之窗”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课教材在不同环节都彰显了学习观的对立统一,如主动与被动、课内与课外、苦乐并存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化解学习上的矛盾,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体味学习带来的快乐。

学会主动学习。“当教学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阻碍学习。”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破除这一认识误区,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教材开篇就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P14),让学生谈谈对“学习”的繁体字“學習”的看法。

根据《说文解字》解释,“學”字意指一个人拿着一些小木棍教孩子们算数;“習”字意指“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如教材正文中提到的“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即表达了一种主动学习的倾向。在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字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教师既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存在“匮乏”和不足,又要让他们产生一种补足的要求;既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想象,又要敢于发表不同看法,从中体验参与讨论和主动学习的意义。

学会在生活中学习。矛盾无处不在,学习亦是如此。剛进入初中,许多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学习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这种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学习总是在课堂中完成的。生活处处是课堂,一言一行皆学问。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愈发多样,生活即学习已成事实。教材在P15设置了“探究与分享”(见下表):他们是在学习吗?为什么?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小强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小胜在周末去敬老院做义工。

☆小鹏回家自己做饭,还常给加班的爸爸送饭。

☆小利打篮球输了,被同学喝倒彩,他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和同伴一起聊天。

☆……

这一“探究与分享”设计,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对于上述问题,教师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既包括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也包括课外阅读其他知识;既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无字的书。进而得出结论: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做学问、做事情、做人都是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生活即学习。

学会体味学习的快乐。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苦也就没有乐,两者互为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学习是苦乐相伴的,教材在介绍学习的苦与乐之前,设计了“运用你的经验”(P20),用对比方式说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结果是不同的;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是你想做的事情吗?如果不是,怎样让学习成为自己想做的事情?”

从“不想做”转化为“想做”,到学习的“苦”转化为“乐”,这些都承认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教材在学习乐和苦的原因中,分析了情绪、兴趣等因素,告诉学生,如果我们能调动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则能让学习的苦变成乐,实现矛盾双方的转化,这也为后续“学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材通过“阅读感悟”(P18),以毛泽东如饥似渴地阅读书籍的实例和“探究与分享”(P21)让学生谈学习成功的经历与感受,让学生明白学习只有经历山重水复的困境,才会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从而真正体味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度认识学习

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获得知识的过程有所差别,学习方法也因人而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彰显个性学习特质。作为特殊的学生个体,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只有将这些差异转化成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理念上,突出学生学习个体的认识,在“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环节,设问主体都是“你”。如“你认得这两个字吗?”“你经历的学习有哪些?”“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这些问题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角度及答案也都具有开放性,使每一个独特个体都有自己的发言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同学的发言,收获新知识,取得学习的发展。endprint

例如,教材“探究与分享”(P16):同是一次春游,同学们各有不同的收获。有的感受到春游本身的愉悦,有的收获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有的了解到相关的历史故事,有的采集到植物标本……朱小蔓教授说,“不要压抑孩子活泼的生命”,“要在活泼的生命展示中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道德感、发展审美感”。因此,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对话的方式,释放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动性,反对用一种标准、一个答案衡量所有学生。或许通过这次春游的讨论,有的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充满自豪,有的学生对地理、历史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了发现……一个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质的“探究与分享”,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由此,学习的改变便具有了生命成长的意义。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具有不同矛盾,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学习上面临的问题不同,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和学段特点,其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教材“探究与分享”(P17)提出:每个人都要学习吗?长大以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吗?旨在启迪中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处理好影响学习的主次矛盾,提高学习效率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告诉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相互影响,要求我们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学会学习”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功课增加,考试压力加大,正如教材“探究与分享”(P22)提到的:有些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不喜欢某些学科,学习与娱乐对立严重,等等。这些现象反映了如何学习、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中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娱乐、兴趣爱好等次要矛盾的解决同样不可忽视。

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教材在“学会学习”这一目内容中,从三个方面概括如何学会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合作学习,运用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学习困境也是不同的,多数学生面临更多的是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教材“探究与分享”(P22)“时间去哪儿了”,用数据分析对比了低效学习者和高效学习者的时间安排。

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都是有差异的。在此,教师可布置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时间,课堂笔记时间,课后复习时间,作业完成时间,与同学、老师交流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等,看看“时间去哪儿了”。通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自我发问,和自己的学习对话,反思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交流与反思,对自己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障碍作出评价,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分清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统筹兼顾兴趣爱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和过度的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成就动机。这启示学生要处理好学习与游戏、文化与体育等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学校生活中,中学生平时体育活动时间确实不多,个人兴趣爱好很难兼顾,许多同学周末都想找朋友玩,或上网,或想参加体育活动,这些都对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影响学习的次要矛盾,要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灵活处理好学习与娱乐、学习和生活等矛盾;善于将运动、爱好中的愉悦、兴趣投入迁移到学习活动中,形成一种自身的动力机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寻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探寻学习方法

每个青少年由于认知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差异,其采取的学习方法肯定也是有差异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就贯彻了这一哲学原理,每一课基本都从“运用你的经验”(从个别到一般)开始,以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为起点,承认、接受不同学生个体化的生活经验。同时,每一课也都以“拓展空间”(从一般到个别)结束,希望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教材如此设计,本身就是希望寻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有利于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材第二课最后设计的“拓展空间”(P24):

◇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整理每位同学的学习经验,形成一本学习方法手册。

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确实有许多共同点(共性),“但学习仍然是一段非常个性化的旅程”。在分享学习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会学习”的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如提高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学会合作学习等,也可从教材前后关联中找答案,如第一课《少年有梦》,学习也需立志,学习需要坚持;第三课《发现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让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就本课而言,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中出现的诗词名句,通过类似“飞花令”等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我们可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融入方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求学、求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從而古为今用,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卢梭说: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是好方法。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更好地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师生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引领初中生精神成长与思想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学无止境,学生学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进而实现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学生也可以自己添加“辅助线”,一千个读者眼里可能有不止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也才能真正实现本课“学习新天地”的初衷。

(作者单位:昆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江苏苏州215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矛盾学会教材
教材精读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学会分享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学会分享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学会尊重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