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基于语用”作业设计的思考

2018-02-25 19:20福建省厦门市寨上小学张金华
学苑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文本

福建省厦门市寨上小学 张金华

在过于强调“人文性”特征形势下,语文教育现状实际暴露了“人文性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一此消彼长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能力趋向不足的表现。“言语应用是语文教学的‘本然’。”这个信条式教育命题重在表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作为母语学科和最基础应用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当而且必须始终定位在“语用”上。在这一根本前提下,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开展是培养言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作业练习缺乏“合理性、实效性、吸引力、创造性”等现状,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坚持文本依托,努力实现“语用”意识回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只有“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才能有效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当前突出的倾向性问题——“得意而忘言”,不仅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就会因此逐步走向“语文掏空”的境地!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感受与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能力,同时教育学生“学习做人”。正因为如此,语用只有以文本为依托,才能在言语“增值”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就人教版基础教材而言,每一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的。教师应以训练重点为依托来整合教学内容,并且关注语言的学习与应用,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宽泛的听说读写空间,从而实现“学用语言范本、优化语用训练”的目的。

二、坚持学段划分,逐步实现“能级”递进目标

坚持“语用”设计教学,就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重要线索,以言语能力点为主题内容,并以“能级递进”为有效序列,把语文学习总目标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各个年级和每一单元环节,从而积极有效地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与良性发展。在低年级段“识记”任务中,语用教学主要在于“积累”,即“读背、识记、重读、轻讲”,培养小学生识字和遣词造句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语感能力。 在中年级段“理解”任务中,语用教学主要在于“模仿”,即“听说、读写、理解、模仿”,引导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从而在理解基础上模仿,有效实现语言的内化功能。在高年级段“揣摩任务中,语用教学主要在于“运用”,即“揣摩、感悟、整合、运用”,引导小学生揣摩感悟文本,并在有效整合基础上进行规范、恰当和个性化地运用,努力促进语用能力的多向融合。值得强调的是,无论哪个学段,积累既是语言储存,更是文化积淀,始终是丰富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我们应根据学段特点不同程度地反映这些“语用”内容。

三、聚焦课堂教学,着力体现“语用”内容训练

课堂是课程活动的主体形式,同样也是语用教学的主阵地。在每一届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实现由重“语形、语义”向重“语用”转变,并以此为线索或主题来主导语文课程教学,从而让每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每教学一篇新课文,都要选准“语用”训练内容,从中寻求训练学生某种能力的最佳点,以促进文本语言更加有效地“增值”起来。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时,笔者导入提问如下:“同学们,你们一般是在哪里过春节的,主要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各种关于春节的情趣习俗纷纷登场亮相。“如果让你把如何过春节情况写信告诉他人,这究竟该如何写呢?”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语言运用的实质性过程,后者难度则更大一些,许多学生显得踌躇不定。“既然这样,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的春节》,来共同体味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老舍先生又是如何写的!”具体生动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开始进入了积极性学习状态,并且从“感知、积累、揣摩、运用”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实现了由文本走向“语用”的教学目标。

四、借助课后习题,注重促进“语用”多向融合

语文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完全符合并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原则。在当前小语界大力强调“语用”情势下,应如何实现常规教学与“语用”间的有效圆融呢?以作业设计与练习为例。在这一环节,我们既要努力转变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传统作业形式,又要借重“课后习题”形式,来优化与创新作业设计。如《山中访友》课后第一第四题,分别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这种巧借朗读背诵,触摸“语用”温度,既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又是实实在在的“语用”训练。笔者选择第5小节设计如下:

1.师生配合读。“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是要我与你唱和吗?”……

2.让学生发现先写、再写、最后写什么。

3.通过引读,让学生寻找后面类似的句子,并感受其语言美。

4“.我”还会与谁打招呼呢?让学生在个体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自由创说。如此而为,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功能特征。

综上所述,在“语用”理念下探寻语文教学的最佳路径,并着力建构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非常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我们应为之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中职数学“工具性”教学模式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