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衔接影响因素

2018-02-25 19:20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秦灿灿
学苑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外辅导个性特征教龄

江苏省常州市正衡中学 秦灿灿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不难发现当前有关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研究较多,且类别多样,效果显著,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中小学数学衔接策略等方面,专门针对中小学数学衔接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认为,了解具体影响因素,对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着重要影响,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小学数学衔接影响因素”这一主题,尝试开展相关探究。

一、教师层面:实际教龄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中小学数学衔接效果。教师层面,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因素有多种多样,如教师个人特质、教师能力等,但从深层次角度进行分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差异,主要源于教龄,这不仅仅是由于教龄是教师特质的一个重要信息,更多的原因在于,教龄决定着教师的不同教学年限,而这种年限的不同的确会对教师各方面特质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不同教龄教师对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着不同认识。年龄较短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数学衔接并不重要,多数学生都会在逐渐适应中自主进行学习衔接,而年龄较长的教师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他们对于小升初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因此认为中小学数学衔接非常重要,其对于学生初中乃至后续阶段的数学学习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学生层面:个性特征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群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中小学数学衔接所面临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因此,学生群体亦是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学生,个性特征有着显著差异。在中小学数学衔接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特征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并借助有效教学内容,促进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高效开展。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差异,是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的主要个性特征。在性格方面,外向特征明显的学生更加乐于对不懂的数学问题进行请教或询问,因而也更加容易更快适应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内向倾向的学生,较为固守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和教学模式,对初中阶段新的数学教学形式更显不适应。在学习习惯方面,更为倾向于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方面表现出更为理想的状态,而被动学习模式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就稍显不足。

三、学校层面:类别情况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

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为各类教学活动提供着平台,扮演着具体载体角色,其对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本研究中,对于“学校”这一因素的探讨,主要为学校类别。为何如此?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类别差异,往往代表着学校培养方向、培养对象、教师资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无疑均会对中小学数学衔接产生影响。但是,究竟有哪些因素在产生影响?这需要实际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基础上的资料分析和总结。

笔者在研究中,选取了两所普通初中、两所九年一贯制初中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小学数学衔接”这一主题,进行了对比,得出了研究结果,同时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这一主题的文献资料,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与笔者调研结果展示出一致性。因此,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方面,九年一贯制初中要显著好于普通初中。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初中相对于普通初中而言,有着更强的师资流动性。

四、社会层面:课外辅导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之一,是社会的子方面,其亦无法避免社会的影响,中小学数学衔接作为教育范畴内容之一,概莫能外。因此,探究中小学数学衔接影响因素,更不可忽视社会层面。现如今,社会上多种多样的课外辅导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仅从其有益层面来讲,课外辅导为教育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有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在中小学数学衔接层面更是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社会上会经常利用暑假期间,组织优秀师资,开展“小升初数学辅导班”,宣扬“不让孩子输在初中的起跑线上”,这一辅导班固然存在经济利益驱动,但从一定角度而言,其确实从社会教育角度对小升初数学衔接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是,笔者发现,这一课外辅导形式,在家庭情况差异较大的不同学生之间产生了鲜明对比,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经过课外辅导,在中小学数学衔接层面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未经辅导,在这一方面就不太尽如人意。

概而言之,以上四个层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形象说明中小学数学衔接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是为了有效规避这些因素的影响,以更好地实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规避这些因素,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即可解决,而是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力。

[1]吴宝民.多措并举架构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桥梁[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1(9).

[2]王中华.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J].数学大世界,2016(7).

猜你喜欢
课外辅导个性特征教龄
课外辅导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湖南省孤独症康复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课外辅导对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激励教师终身从教
中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家长:只要教得好不怕花钱!
课外辅导风起云涌,引发“高烧不退”之势
马秀珍:建议提高教龄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