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8-02-26 13:16李德平
职业时空 2018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李德平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时都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现代学徒制等理念和模式。文章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证明,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交替、人才培养共同参与、师资团队共同建设、教学资源相互共享是培养新时代适应软件类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移动应用开发; 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移动应用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行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强烈,发展前景巨大,移动应用正推动着传统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紧密相连,为培养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教研团队坚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和出水平,做了一些改革试探工作,成效显著。

一、夯实专业基础

经教育部批准,我校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在2016年招录第一届学生,目前在校生218人,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在校生237人,主要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

(一)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并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人员队伍。专业曾获校优秀教学集体,已立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校内专兼职教师15名,85%以上拥有硕士学位,100%具备“双师”素质,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高工6人,讲师4人,工程师1人;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名,省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1人,市政府紧缺人才3人,国内访问学者1人,校名师(教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专业拥有较稳定的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多次聘请软件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上课并共建专业,工程师实际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

(二)狠抓实践条件建设

专业目前拥有央财支持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筑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00多万元。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实训室、系统数据库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发实训室等,移动网络应用测试中心、手机测试中心、IOS移动应用技术研发实训中心等。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本着“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专业已与宇龙通信、东莞裕勤、深圳金立、深圳图灵创新、深圳欧唯、广州为学、广州东软睿道、广州易第优、广州多迪、中软国际、北京尚学堂、广东天宏、清远明思、清远墨墨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较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这些基地能承担学生专项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和教师企业锻炼等师资培养,确保100%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锤炼精品课程

专业重视课程建设与改革,并投入使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4门,在建校级精品课程4门。

二、深入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设计方方面面,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论证、实施、修订等全过程,又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下面以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为例,研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与实践步骤。

(一)积极开展行业背景调研

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加速融合,“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全力推进,“互联网+”持续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从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各类综合移动应用平台不断融合社交、信息服务、金融、交通出行及民生服务等功能,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移动互联网已呈现出服务场景不断丰富、移动终端规模加速提升和移动数据量持续扩大的新特征。

通过调研发现,移动互联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并对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传统互联网多数应用将逐步转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型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不断细分扩大了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空间,促使移动互联产业联盟形成。网络购物、手机搜索、手机游戏、手机导航、移动支付、社交娱乐等等各种应用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甚至颠覆餐饮、娱乐、交通、金融、家电、医疗、教育、旅游等各行各业,从本质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采取了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两种形式。其中实地调研采用与合作企业从业人员问卷调查、企业领导讲解、员工个别访谈和座谈提问等方式进行,个别不能碰面的采取电话和网络邮件及纸质材料信件邮寄的方法获得信息;网上调研则是小组成员借用搜索工具通过相关的人才网络、企业网站、政府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等途径获取相关可靠的数据。

根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拉钩网”等人才网发布的人才招聘热门技术职位显示,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智能手机研发等行业的前端开发工程师(H5、Android)、后端开发工程师(JAVA、PHP)、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测试工程师等岗位人才需求势头强劲,职位数量以及薪水方面都表现出了旺盛的需求,有开发经验的毕业生月薪多为万元以上。

另据有关媒体报道,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专家、领袖HR商学院院长杨平英表示,移动互联网行业存在大量人才缺口,高端人才需求尤其紧俏,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多万,但实际从业人员不到70万,差距悬殊。2017年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达100万,互联网人才缺口400万。未来5年,中国互联网人才缺口将达1000万人。

目前,国内开设有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尚少,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国内移动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人才严重储备不足,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是移动互联行业缺口最大的人才群体之一。随着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量缺口越来越大,具有一定开发经验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显得尤为短缺。

(三)明确专业办学定位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生源特点、软硬环境,确立了在符合学校整体办学定位的同时,又突出以培养面向本地及珠三角地区、高素质、一专多能的移动应用开发软件人才作为专业的办学定位。

(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移动互联网等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逻辑推理和自主学习等素质,掌握JAVA 应用开发、HTML5 WEB前端开发、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移动应用技术创新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移动应用开发相关领域从事JAVA工程师、HTML5前端工程师、Android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技术支持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五)构建与确立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即在素质、知识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要求。

1.确立素质结构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意识。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确立知识结构

了解移动应用软件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移动应用软件需求分析的方法,了解需求分析报告书作用、构成、具体实施流程;熟悉开发流程及各个步骤的工作内容;熟悉编写业务流程图、用例图、类图、时序图的方法;掌握Java语言与数据结构知识;掌握使用数据结构编码实现业务逻辑,设计关键算法;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SQL语言、SQL Server数据库操作方法等;掌握动态网页制作技术;掌握Android开发与软件UI设计知识;掌握软件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掌握Android平台软件开发综合技术;重点掌握移动前端开发相关技术知识;了解并掌握政治、职业与创业就业、心理健康、英语、体育、军事、应用写作等公共基础知识。

3.确立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具备一定知识广度的通用能力和知识深度与行业特点的专业能力 。

(1)通用能力。包括:具备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定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和追逐钻研的能力,良好的阅读相关专业外语书籍及文献的能力。

(2)专业能力。包括:能获取需求,阅读需求,确认需求;会编写业务流程图、ER图、用例图、类图、时序图,使用数据结构实现业务逻辑,设计关键算法;会编写设计文档,搭建开发环境,编写代码,内部测试,修改BUG等;能归纳产品功能测试的内容,针对产品不同功能点搭建测试环境;会归纳产品功能模块,设计、编写和执行用例;能收集测试结果,撰写报告,提交报告等;会安装CQ系统,提交、追踪、关闭BUG;会使用图形图像处理工具软件进行移动UI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美工设计,会进行移动前端网页设计与制作,用户体验设计等;能制定服务规范,完成产品安装、调试、演示,产品培训和讲解;能协助解决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公司研发人员提供支持;能撰写产品文档及数据分析报告;能根据用户需求、结合产品功能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法等。

(六)政校行企联合开展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1.首先组建了一支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调研团队,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电话访谈、网上咨询等方法,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查研究,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2.分析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经过召开专业技术技能委员会(主要由政校行企技术研发人员组成,以下简称专技委),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后,确立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能力要求如下表1所示。

(七)开发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精方向”的理念,基于“2.5+0.5”模式,并在第四、五学期开设移动前端开发方向课程和基于校企合作、协同教学的项目实训课程,设计的2018级移动应用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及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以清远市职教集团为依托,在专技委指导下,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实践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系统设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一)扎实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开展协同教学

校企联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了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如邀请市职教联盟专家和专技委专家对专业人才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邀请广州东软睿道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讲授Android项目测试内容,如使用自动化测试平台:百度移动云测(http://mtc.baidu.com/)和Testin云(https://www.testin.cn/),通过测试实例操作讲解android程序测试环境、测试方法和测试报告编写,将此内容和过程融入校内《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邀请广州易第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将基于APP移动端交互实训项目、基于H5的原生响应式网页项目开发实训、微商城项目实训、bootstrap响应式框架项目等实际项目搬进课堂融入校内《HTML5与CSS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受到学生好评。

(二)构建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四级能力培养模式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构建与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四级能力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三)组建融企业元素的移动应用开发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组建由学校老师、企业项目经理和优质学生成立的移动应用开发工作室,承接软件开发项目、软件测试项目、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等,培养优质学生。如图3所示。

(四)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与质量提高

1.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广泛运用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手段,如得实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探索翻转课堂、慕课和混合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

3.校企互派互驻互聘人员。如专业聘请深度校企合作企业—广州为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来校为2016级学生讲授专业核心课程《JAVA EE项目实战》,并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等。

4.多家合作企业赞助和参与指导校内外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在多家合作企业的赞助和参与指导下,专业师生积极参加了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软件杯”、 全国“蓝桥杯”、 全国“发现杯”、全国“联合信息杯”、广东“高校杯”等,取得良好成绩。根据竞赛内容推进以赛促学教学改革,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理念,促进师生不断学习和运用最新专业技术和行业知识,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5.与实际接轨,组织师生赴合作企业参观、考察和学习。专业与合作企业一起组织多批次多班级在校生赴企业参观、考察和学习,听报告,了解企业文化,体验生产实践过程和公司产品等,收获良多。

四、建设与改革成效

(一)使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

近三年合作企业免费接收本专业专任教师去企业岗顶实践锻炼达5人次、10个月,很好地解决了教师双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二)立项建设省级实训中心和实践基地

“信息技术与创意设计共享型公共实训中心”获2016年省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立项并建设IOS移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获广东省高职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立项。

(三)贡献了软件著作权

近两年,师生联合开发软件四套,并成功申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目前初步形成“开发作品→参加比赛→申请软著作权→实际应用”的一个良性循环。

(四)技能竞赛屡获殊荣

如专业负责人参加广东省第四届信息技术类专业带头人“ 说专业”竞赛获一等奖;学生首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省赛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参加“中国软件杯”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参加第八届、第九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获省赛一等奖三人次,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一人次,三等奖二人次。

(五)优秀学生获企业奖励与高薪聘用

如专业与清远墨墨科技公司合作,经过双方组织及公司的层层选拔,16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洪浩蔚同学获得了由该公司提供的第三年全年奖学金、Code Geek Program获奖证书以及暑期和大三全年的高薪实习机会。

总之,通过密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构建与时俱进、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除了校企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和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输送渠道,实现资源共享以及在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培养等方面更广泛的合作,从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扩大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使我校能为清远及珠三角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不断提供高质量人才,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将来申请建设省级品牌专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奎武,边巍,孙铁波.专业群“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16(5):18-21.

[2] 贡亚丽.与时俱进,探索创新校企融合新举措—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5,16(1):77-80.

[3] 左国才,刘 群,符开耀.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 41-43+54.

[4] 王启祥.校企融合“5-3-1”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6(13):1-2.

[5] 万雅静,马文静,闫虎.软件技术专业校企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6(23):104-105.

[6]  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6(7):52-55.

[7] 王德山,邵剑平,徐汇音,李洁.构建高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2,16(8):35-36.

[8]  许新华,王亮.校企融合、岗课融通、项目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范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2):52-55.

[9] 秦莲童,沈国良.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16(2):12-1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协同育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