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18-02-26 13:13吴慧琪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吴慧琪

【摘要】本文以一节初中物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复习课为教学课例,论述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方法,提出教师根据两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的途径,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 选课走班 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88-03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面对同一个班级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时,课堂教学往往会陷入“好学生吃不饱、潜力生难消化”的尴尬局面。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选课走班教学是我校初中部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将不同学科进行“套餐式”组合,如物理学科与化学学科进行搭配组合,当物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不够主动的A班学生在上物理课时,物化基础较好、逻辑思维较强、学习积极主动的B班学生上化学课,下一节课A、B班上课教师互换,A班上化学课、B班上物理课。选课走班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固定教学班的授课,同时要求A、B班的同一学科为同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大在物理学科体现得非常突出,选课走班以来,我校物理组进行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以《巧用三种模型解决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这一节复习课为例,针对A、B班我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滑轮组机械效率”既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难点,又是中考的热点。滑轮组机械效率综合性强,涉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功率等物理概念,以及复杂计算、受力分析等物理方法,甚至综合密度、压强、浮力等知识。

大部分A班学生由于其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较差、学习积极性不足等原因,在之前的新课教学中,对于解答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已经出现了学习困难、丧失信心的表现。解答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对于B班学生来说,同样会感到困惑,主要问题表现为:对于有用功的理解不够深入且在受力分析上容易出现错误。

二、两种教学设计的简述

A班的教学设计定位是基础为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辨别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及受力分析,最后能解决三种常见的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课堂教学思路是:(1)通过视频《物理大师》来复习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等概念,引入课题;(2)复习滑轮组机械效率中常用的符号后,开始学习第一种模型即“空中竖直提升物体型”,学生理解这种模型下的有用功、总功后,教师给出例题1,并通过板书示范一步步带领学生解题,学生学会方法后,教师推送一道变形题到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平板电脑上作答后,系统可自动统计正确率,教师提问选错的学生错误的原因,引出如何正确数出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的学习。两道题目如下:

A班例題1:用如图1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为450N的物体A,所用的拉力为250N,则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及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___ 。

A. 2;60%  B. 2;90%  C. 3;60%  D. 3;90%

A班变形题: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为600N的物体A,所用的拉力为400N,则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及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

A. 3;50%  B. 3;75%  C. 2;50%  D. 2;75%

然后进行第二、三种模型——“水中竖直提升物体型”“水平拉动型”的学习,每种模型学习后都配套一道练习进行巩固;(3)运用整体法对三种模型下的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并用一道例题进行相关练习;(4)“我要当学霸”环节采用一道综合机械效率、受力分析的练习,让学生用平板电脑的抢答功能答题,获胜者为本节课的“学霸”,让学生有成就感,重拾解决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的信心。例题如下:

已知A的体积VA=0.02m3,A所受的重力GA=960N,动滑轮重240N。不计绳重与摩擦。当A浸没在水中时,A受到的浮力为   ,绳自由端所受拉力为   (保留到整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

(5)利用课本板书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板书如下:

[巧用三种模型解决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

机械效率 受力分析

第一种:空中竖直[η]=[w有w总]=[GhFs]=[GnF]nF=G+G动

第二种:水中竖直[η]=[w有w总]=[(G-F浮)hFs]=[G-F浮nF]nF=G+G动-F浮

第三种:水平拉动[η]=[w有w总]=[f hFs]=[fnF]nF=f+G动 ]

B班的教学设计定位是拓展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物理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有用功,熟练掌握受力分析,完全解决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课堂教学思路是:(1)与A班教学过程相同,通过视频《物理大师》来复习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等概念,引入课题;(2)简单复习常见的三种模型下的有用功、总功;(3)通过整体法对三种模型下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并归纳受力分析的步骤,通过一道例题进行巩固,教师邀请一名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示范;(4)“我要当学霸”环节与A班教学的该环节相似,但练习难度更大且要求有书写过程,例题如下:

小明设计了利用电子秤显示蓄水池水位的装置。已知小明重500N,A所受的重力GA=400N,不计绳重与摩擦。当A还未接触水面时,电子秤上的示数为250N,则动滑轮重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

(5)利用课堂板书进行归纳总结,得到“滑轮组中有用功就是直接拉物体的力T做的功,通过对动滑轮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力T”。板书如下:

[巧用三种模型解决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

机械效率 受力分析

第一种:空中竖直[η]=[w有w总]=[GhFs]=[GnF]nF=G+G动

第二种:水中竖直[η]=[w有w总]=[(G-F浮)hFs]=[G-F浮nF]nF=G+G动-F浮

第三种:水平拉动[η]=[w有w总]=[f hFs]=[fnF]nF=f+G动

任何[η]=[w有w总]=[T hFs]=[TnF]  nF=T+G动 ]

三、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

(一)教学侧重点不同

两种教学设计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是相同的,都是“复习基本概念—回顾三种模型—受力分析—综合题练习(‘我要当学霸)—课堂小结”。但由于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不同,两种教学设计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A班的教学设计中,在机械效率环节安排了15分钟的教学时间,这样能让A班学生学会机械效率的简单计算,有一定的受力分析能力,掌握解决三种常见的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B班的教学设计中,在“受力分析”中安排了15分钟的教学时间,让B班学生具备熟练使用受力分析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小结”中除了对本节课进行复习,还进行了知识的升华,得到任何情况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公式。

(二)习题的难度不同

A班的教学设计中,习题难度在中考中属于计算题的(1)(2)问的难度,比较简单且以选择、填空题呈现,让学生能先会进行计算,而书写过程先不做要求。B班的的习题难度在中考中则属于计算题的(2)(3)问的难度,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我要当学霸”的综合性练习中明确书写过程,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计算题书写进行指导。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同

A班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身示范来指导学生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以及在讲解受力分析时也是利用教师板书示范,突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而在B班,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归纳受力分析的步骤、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并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升华,使学生成为主体,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反思及困惑

从A、B两个班的课堂反馈及课后情况来看,这两个教学设计及时解决了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A班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有较大的改变,原来不愿听课的学生现在有兴趣听课了,原来听不懂的学生现在能解决一部分滑轮组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B班学生认为复习课不无聊了,简单易懂的少,而且通过归纳和拓展,在复习课上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方法。

虽然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解决:第一,不同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課程要求和教材有深入的研究,对习题的难度要有较强的控制,对学生的学情也要非常了解,对教师的能力和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一两位教师是难以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设计的。第二,这样的教学设计现在主要用在复习课上,在新课教学中并未尝试,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是上了新课之后才有体现,若教师能在新课教学中就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会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物理机械效率专题练习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
走出功率、机械效率概念理解的误区
机械效率的实验与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