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七年级部编教材名著安排的一些看法

2018-03-05 21:25吴维东
课外语文·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方式阅读兴趣

【摘要】兴趣是学生阅读的永动力。七年级部编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是《西游记》《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镜花缘》等故事性强的小说,这些小说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同时,优秀的作品能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因而编者也竭力选择能够影响学生的作品。但是有些作品超出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瞥,就弃之一边。而且名著太多,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往往只能为了考试,浅尝辄止,功利性太强。

【关键词】学生认知;阅读兴趣;阅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秋天,我有幸任教七年级新版部编教材。说实话,早就耳闻新教材要加大名著阅读,作为一个任教已近三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师,我有心理准备,也准备借机督促自己好好看看书。

拿到书,我发现2016年新出版的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与老版教材相比,看似每单元减少了一篇文章,但由于阅读要求不同,尤其是对于课外名著的推荐由老版教材的一篇增加到六篇,兩学期共计12本名著。于是,为了促使学生阅读名著,一有时间我就拿起书细细阅读,认真圈画,或设计问题思考,或分析人物形象,或概括内容。这一年似乎都是在督促学生看书、看书、看书……回想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12本书,终于跌跌撞撞看完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这个暑假,我把所读名著按内容分成三类:

中国古典类:《西游记》《镜花缘》;

中国现当代类:《朝花夕拾》《白洋淀记事》《湘行散记》《创业史》《骆驼祥子》《红岩》;

外国名著类 :《猎人笔记》《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哈利·波特》。

在分类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次七年级部编教材12部名著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些现象,经过归纳、总结,于是就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才会有成效”。我想,这句话运用到阅读中同样适用。《西游记》《镜花缘》《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哈利·波特》这些名著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心理还很幼稚,喜欢看故事、听故事,所以很喜欢看。他们会为唐僧师徒九九八十一难而忧虑,会为海底两万里中奇妙的海洋世界而陶醉,会为银河帝国中的人们一次次战胜谢顿危机而欢欣,更会为哈利·波特在寻找死亡魂器过程中的勇敢而激动。我认为,此时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理性思考还不足,所以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故事所吸引,在阅读中,能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从而激发孩子们强烈的阅读兴趣。

优秀读物具有塑造人品的巨大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想,七年级的名著,编者的意图也很明显:力求让学生从《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不幸遭遇,了解旧社会的黑暗;从《红岩》《白洋淀记事》中了解无数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的明天,大义凛然、浴血奋战、从容赴死,从而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西游记》《镜花缘》《海底两万里》《银河帝国》《哈利·波特》这些想象丰富的名著,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善恶美丑的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专家对七年级名著的选择意图,这只是我个人姑妄猜度,不一定准确、透彻。但是,我对《湘行散记》《朝花夕拾》《猎人笔记》选入七年级教材,让刚进入初中的孩子阅读,有点不甚理解。《湘行散记》《朝花夕拾》内容艰深,读《朝花夕拾》,如果不对鲁迅的生平经历了解的话,七年级的学生根本就读不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琐记》等的深刻思想内容;《湘行散记》不仅语言晦涩难懂,而且禁忌的话题也比较多,这些都不是七年级孩子要了解、能理解的话题。因而对这些书中卓越的艺术成就,学生根本没办法了解,也就感受不到美的熏陶,产生不了美的追求,更提高不了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因为他们的欣赏水平毕竟有限。我发现学生读这些书时,根本就没有耐心持续进行,因而就大大削弱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后只能草草结束。上面这几本书,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阅读,等到他们将来人生阅历加深、知识积累丰富的时候,也不会提起兴趣再看,因为初始的印象太深了。由此,我就很怀念老教材里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小王子》等,思想、情节、语言切合七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使初读者很容易产生名著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一学年12本名著,编者想要通过12本书,让学生阅读兴趣得到强化,阅读视野得到拓展,对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是现实状况如何呢?名著太多,教师无法一一点拨,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仅仅是名著。另外,名著阅读功利性太强,就是为了考试,这么多的书,学生往往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学生往往在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把书弃置一旁。这种阅读远远没有达到阅读的要求。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可见,名著阅读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因此,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这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天地,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

作者简介:吴维东,1967年生,女,汉族,江苏高邮人,本科,高邮市城北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名著阅读。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阅读兴趣
简析亲子阅读中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