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教研备课活动的建议与期望

2018-03-06 08:14王恩华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环节

王恩华

摘 要: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形式,具有易于聚焦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同伴互助、方便组织、成本低廉等方面的天然优势。笔者针对一次校本教研备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并对今后的校本教研备课活动提出了期望。

关键词: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12-0008-3

在一次教学调研中,笔者来到了济南外国语学校。正赶上物理组的一次校本备课活动,备课内容是“熟悉而陌生的力”。在济南市,济南外国语学校属于规模较大的学校,而物理组则是这所学校里典型的小教研组。出乎意料的是,在这里竟有如此精致的教研活动和氛围。这次校本教研活动使笔者感触良多,也不禁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本文就此次活动引发的一些思考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 对本次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整体印象

纵观本次校本教研备课活动,主持人、主备人、记录人一应俱全,可谓组织严密;备课过程中,问题争论对事不对人,体现出了畅所欲言的教研气氛,值得提倡。同时,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学校日常教学研究活动,因所有老师面向的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容易达成共识,更能表现出“你遇到的问题也是我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更容易聚焦问题,并且对问题解决也有着更一致的意愿。加之物理组的老师们学历背景、教学经历不同,在问题处理的方式方法上也各有所长,校本教研使得同伴互助相得益彰。

2 本次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 备课活动针对教学环节进行,过于琐碎,缺乏整体感

在本次校本备课活动中,我们看到尽管备课内容是“熟悉而陌生的力”整章内容,活动却是按照逐个课时、逐个教学环节来进行讨论的,这样就破坏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感,也不利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主备人在初备时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因此,设计中的有些东西肯定是前后呼应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刚刚听了一个教学环节后就开始讨论这个环节,说它好或不好固然都有道理,但这样的道理往往是浅层次的。试想,主备人花了好几天的功夫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你刚听第一个环节就给人家否了,合适吗?所以,建议以后的集体备课,先让主备人把整个单元至少是整节课的教学思路陈述一遍,然后把整个单元至少是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介绍一遍,再逐环节进行研讨。这样也就把对应从育人目标到能力发展再到知识落实的全部教学内容中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2.2 面对众多的教学资源素材,有舍才有得,教学要简洁高效

在本次校本备课活动中,我们看到主备人在介绍教学设计时,每课时都给出了许多的资源素材,大家面对众多资源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讨论时更是表现出难以取舍的困惑。

我们知道,多一些资源素材,教学设计中就会多一种选择。但必须明确的是,教学资源素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判断素材优劣的标准只能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备课时搜集素材是必要的,但这些素材并不见得最后都用到教学中。如果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源素材都视为珍宝,就会成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负担。

我们认为,好课首先应该“简洁”,形式简约,手段简单,过程简化。比如,在本次备课中,大家对“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中是否演示“微小形变”就产生了很多争论。“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中是否演示“微小形变”,思考的关键是为什么要进行演示?除了知识之外,是否有学生发展方面的考虑?像大家那些聚焦于扩大知识面的争论,就没必要做这个演示。其一,课堂时间有限,贪多求全,难以突出教学重点。其二,演示的结果无非是多传授一个知识。与其如此,倒不如给学生留个问题,留个悬念,像“人走在松软的泥地上,会留下深深的脚印。这是人对地面的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使地面产生的形变;但人走在水泥地面上却难以留下看得出来的脚印。难道人对水泥地面的压力不产生作用效果?”课后留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或辩论会更有价值。

除新授课外,现在很多老师在布置作业、处理习题时,也常常犯这种错误。每年中考都有大量新题出现,老师们若在选题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很快就会汇成题目的海洋。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必须能从这千万道题目中“突出重围”,把其中的精华提取出来,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古语说: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成若缺。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追求。

2.3 科学教育要有科学高度,科学性缺失,科学教育就会沦为空谈

在本次校本备课活动中我们看到,关于“力”的引入主备人提出了多个设想:可以从“战斗力、凝聚力、给力”这样一些常用词汇中的“力”来引入,也可以用“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来引入,还可以直接从“搬水桶”“踢足球”的事例来引入,等等。对于这些新课的引入方式,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往往倾向于用“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来引入或让学生说出生活中与“力”有关的词语,然后从“战斗力、凝聚力、给力”这样一些常用词中的“力”来引入。

实际上,主备人提出的这几种引入新课的设想,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中借用的科学名词越来越多,像“战斗力”“凝聚力”“给力”等属于这一类。这类词组中“力”的含义,并不等同于科学概念的“力”,甚至离科学概念“力”的本质还很远,从这里引入“力”的学习根本无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而“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展示出的也不是直接的“力”,而是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的是“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是事件本身及视频看上去高大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其实同样无助于“力”的体验和概念的建立。因而,一般不建议采用这两种引入方式。反倒是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例,像“搬水桶”“踢足球”等隐含的才真正是“力”的科学概念的本质,并且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用类似这样的生活事例作为“力”的教學引入,恰恰是最平常、最合适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不违背科学性的原则。至于其他两种方法,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意义或许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对物理教育而言科学性是很重要的。在科学教育中,一旦科学性出了问题,科学素养的形成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会流于空谈。

2.4 导学案和作业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重在“导”,作业要分层

从本次校本备课活动提供的导学案和作业纸可以看出,这所学校坚持多年的导学案和作业改革有一定的成效,但仅仅体现在导学案和作业纸设计的规范程度上,导学案“导学”的功能明显不足,无论是导学案还是作业纸都更像“习题集”或“习题汇编”。

我们认为,导学案的设计务必要突出其“导学”的功能,要尽可能地把题目还原成问题,要呈现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思考,而思考恰恰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在學习过程中,学生也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仍然要避免把导学案设计成习题集。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作业的布置,选题都至关重要。为避免题目选择的随意性,建议老师们在每道题目后面附上相应的“教学目标”,或者说,习题要与教学目标或课标要求的达成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实际上,不只是习题的选择,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否则这个习题或教学行为就会是无效的。

3 对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期望

通过这次参加济南外国语学校物理组的校本教研备课活动,看到了物理组老师们在教学中的全身心投入,并感受到在教研中表现出的对教学问题解决的紧迫感。透过老师们的研讨、争论,也看到了老师们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尽管这样的校本教研备课活动,在聚焦教学问题、促进同伴互助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长此以往也难免会出现教研同质化的问题。因此,为提高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水平和成效,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邀请其他学校的名师或教研组长参与到校本教研集体备课中,并对受邀教师提出避免教研同质化的发言要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市、区教研室和市、区学科中心组的力量,加强专家引领,从备课内容到备课形式上促进校本教研备课的实质性提高。

校本教研,除了集体备课之外,还有很多的形式,也有着很强大的生命力。以上是笔者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备课活动时的所见所想,与广大物理教学同行分享,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孙倩.关于校本教研中教师知识共享的理性思考[J].教育导刊,2017(8):73.

[2]孙晓雪.教师集体备课的现实困境及突破策略[J].教育探索,2016(4):118.

(栏目编辑 赵保钢)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教学环节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强化学校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