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城镇体系:“一核+三心”的四片区发展构想

2018-03-17 07:12孟祥林
关键词:息县光山县信阳市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一、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片区划分与副中心设置

同一个行政单元内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状态存在较大差别,加以中心城市未布局在区域中央的情况下,区域中心城市就很难对整个区域均匀施加影响[1]。如图1所示,U是整个区域的行政中心城市,但由于其布局在整个区域的西南角,且中心地影响强度递减,U不能对整个区域均匀施加影响,图1中用Iu1、Iu2、Iu3表示U对腹地的影响,U在Iu3以外的区域的影响力已经变得很小。为了说明问题,图1中的整个区域划分为A、B、C、D4个部分,U对A区域的影响力最大,对C区域的影响力最小,对B区域与D区域的影响力相当。但是A区域只占整个区域的很小一部分,为了推动整个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在U之外设置W和V两个副中心,以便能够与U更好地呼应,并分别带动D区域和B区域的发展。W和V需要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得以建设。副中心主要负责本片区内的城镇体系建设,如果U是县级中心地,则W和V应该是乡镇中心地,如果U是该区市中心地,则W和V应该是县级中心地。在整个行政区划内进行片区划分后,由于每个副中心城市负责的区域范围较小,所以更容易思考本片区内部的城镇体系建设问题。在副中心城市得以建立后,首先要着手构建U-W城市链即l1链和U-V城市链即l2链,同时要分别以W、V为中心在本区域内形成次级城镇团,图中分别用Iw和Iv表示,随后要强化两个次级城镇团间的联系,即尽快形成l3城镇链。

图1 主中心、副中心与节点城市

根据以上设计,在U-W-V之间就形成了三角形的互动格局,在该曲面三角形的三条边上要分别形成J1、J2、J3等节点中心地,在主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间更好地发挥连接作用。在副中心城市的影响下,U的影响力可以迅速扩展到B区域和D区域,图1中的绝大部分腹地得以一体化发展。图中的C区域是距离U最远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也不易设置副中心,但需要与W、V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如图1中设计的Ivw城镇链),并且在城镇链上设计节点城市(如J4),在与W、V得以较好呼应的同时,也能够与J3建立联系,从而使整个区域内距离区域中心城市最远的区域也能够间接地受到核心城市的影响。以上论及的在主中心的影响下设计副中心以及节点城市的思路,是主中心主导下的城镇体系设计子思路。这需要按照“分片发展+分步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在此过程中将哪些中心地选择为V和W就非常关键,在选择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发展基础,而且要考虑区位条件,最重要的是V或者W与周边中心地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在U与W(V)间能否培养出节点中心地,即图中的J1、J2、J3、J4等,只有在城镇体系布局过程中进行前瞻性考虑,前面的发展才能够为后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整个区域的城镇体系建设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信阳市“一核+三心”的“四片区”城市体系发展设计

图2 信阳市"四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行政区划的东南端,通过驻马店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与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建立联系[2],距离区域中心城市较远。为此,只有通过发展城市链构建城市群才能带动信阳市的发展[3],除了要在省域行政区划内逐步构建起“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城市链外,还要在信阳市行政区划内尽快构建起有助于各个县级中心地进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体系[4],在该城市体系中要尽量将更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信阳市要按照各个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划分成4个子片区,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一核+三心”的四片区发展构架,其中“一核”即以信阳市既有城区“浉河区+平桥区”为核心,“三心”即将潢川县、光山县和商城县等3个中心地发展成为依托信阳核心城区的次级中心地,在此基础上还要构建出Qa、Qb、Qc、Qd等4个子片区。Qa子片区以信阳市为中心,在平桥区、浉河区的基础上,将罗山县整合在一起,在信阳市城区向腹地扩展的过程中,罗山县是首先应该纳入信阳城区的县级行政单元,由现在的“一核二区”拓展为“一核三区”。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信阳市的城区范围可以按照“摊大饼”方式向腹地扩展,但由于信阳市中心地位于行政区划的西侧,其对行政区划中、东侧区域的直接影响力不能总是按照“摊大饼”方式进行,因此在信阳市行政区划的其他子片区内必须定位次级中心,才能够较好地与信阳市中心地呼应,将行政区域的西侧与东侧在构建一体化城市体系过程中较好地整合在一起。Qb子片区以潢川县为中心,通过将“息县+淮滨县+潢川县”整合而形成,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潢川县定为该片区的中心较为合适,从图2可以看出,潢川县中心地位于信阳市行政区划的中央,便于与其他片区的中心城市建立联系。Qc子片区由“固始县+商城县”整合而成,商城县定为该片区的中心,通过商城县中心地与其他子片区建立联系。Qd子片区由“光山县+新县”整合而成,光山县中心地作为该片区的中心。根据以上设计,潢川县、光山县和商城县等3个中心地作为3个子片区的中心紧密整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形成三角形格局,潢川县、光山县同时与西侧的罗山县中心地形成三角形发展格局,如上两个三角形形成的“菱形区域”成为信阳市东侧与西侧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沿着“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商城县”形成信阳市行政区划内的一条主城市链。“潢川县+光山县+罗山县”位于信阳市行政区划的中央,由于信阳市在城区向外扩展过程中,罗山县逐渐被整合到信阳城区,因此“潢川县+光山县”应该成为信阳市行政区划的副中心,与信阳市中心地高效呼应。以“潢川县+光山县”为中心(副中心),“息县+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新县”在外围形成城市环(环副中心链),这种“中心—外围”结构有利于发挥副中心在腹地内的聚合整合作用。在未来发展中,由副中心整合而成的城市团的规模要大于以信阳市中心地为中心整合而成的城市团的规模,因此在副中心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增强的情况下,在信阳行政区划内有可能形成“主中心+副中心”双中心主导下的城市团发展格局。在强化“潢川县+光山县”副中心作用的过程中,“环副中心链”上的各个县级中心地都要与副中心建立直接联系,通过“菱形区域”与主中心整合在一起。

三、信阳市城镇体系的四个子片区的发展构想

为了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信阳市需要基于现有中心地布局,按照“分片区”方式进一步理顺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关系。在强化信阳市中心地发展速度的同时,要在行政区划的东侧区域构建副中心,形成东侧与西侧高效呼应的发展格局,构建中等规模的城镇团,在将行政区划内的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等整合在一起的同时,还要将泌阳县、确山县、桐柏县、广水市、大悟县等整合在一起,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促进豫南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

(一)Qa子片区:“三线带动一面”+“三团促进一团”

图3 Qa子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前文论及,Qa子片区是在既有的信阳市城区基础上整合罗山县而成,罗山县是紧邻信阳市城区东侧的县级行政单元,在信阳市城区向外围扩展过程中,罗山县最有可能成为信阳市城区新的县级行政单元。该片区依托信阳市中心地建立起来,通过罗山县与其他片区的中心城市建立联系,该片区在整合发展过程中,要以乡镇中心地为基础,以既有的县(区)级中心地为核心,构建起城镇链和城镇组团。如图3所示,该子片区在发展过程中,要将罗山县中心地、吴家店镇中心地以及彭新镇中心地作为三角形的3个顶点,在3个顶点上要分别构建起3个城镇组团:罗山县城镇组团,要以围绕罗山县中心地作为第一层,然后将“东铺乡+竹竿镇+庙仙乡+莽张镇+子路镇+楠杆镇+尤店乡”整合在一起,成为罗山县城镇组团的第2层;吴家店镇城镇组团以“吴家店镇+平昌关镇”为中心,将“游河乡+双井乡+甘岸街道”整合在一起的区域作为该城镇团的第1层,随后向外拓展,将“王岗乡+查山乡+高粱店乡+长台关乡+董家河乡”整合在一起,作为吴家店镇城镇组团的第2层;彭新镇城镇组团以彭新镇为中心,“彭新镇+灵山镇”作为城镇组团的第1层,而后将“铁铺乡+山店乡+潘新镇+青山镇+朱堂乡”整合在一起,作为彭新镇城镇组团的第2层。从图3可以看出,三角形3个顶点上的城镇团在从第1层扩展到第2层的过程中,每个城镇组团的影响范围在拓展,将Qa子片区内的大部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罗山县城镇组团与彭新镇城镇组团在发展到第2层次的时候已经连接在了一起。由于“罗山县+吴家店镇”城镇链以及“彭新镇—吴家店镇”城镇链较长,城镇组团不易连接在一起,为此需要在该两条城镇链上发展节点中心地:“彭新镇—吴家店镇”城镇链上的节点即以信阳市为中心地将“浉河区城区+东双河镇+震雷山街道+五里店镇”整合在一起的区域,该区域既是Qa区域的核心,也是“彭新镇—吴家店镇”城镇链的节点,将三角形3个顶点的城镇团的第2层次连接在一起;洋河镇是“罗山县—吴家店镇”城镇链的节点,该镇级中心地位于城镇链的中点位置处,向东通过整合“九店乡+高店乡”,向西整合彭家湾乡,得以与罗山县城镇组团、吴家店镇城镇组团连接在一起。根据以上分析,在三角形的3条边上,唯独“罗山县+吴家店镇”城镇链建设的任务较为艰巨,原因在于洋河镇的影响力不够大,这需要行政力量的影响,强化其城镇化速度。而三角形的其他两条边在构建城镇链时就显得相对轻松:“彭新镇—吴家店镇”城镇链的中点位置上由于有信阳市城区为中心的城镇团,“罗山县—彭新镇”城镇链相对较短,罗山县中心地与彭新镇中心地在向腹地扩展过程中容易实现对接。如上分析,除了要强调三角形3个顶点组建城镇团,还要强调以信阳市中心地为核心的城镇团的构建。信阳市中心地是Qa区域的中心,在“浉河区+平桥区”的基础上,将“东双河镇+震雷山街道+五里店镇”整合在一起的同时,还要继续向外围腹地扩展,向南将“十三里桥乡+柳林乡”整合,向北将“洋河镇+彭家湾乡+九店乡”整合,向东将“青山镇+朱堂乡”整合,于是在Qa子片区的中央就构建起了跨越平桥区、浉河区和罗山县等3个子行政单元的城镇组团,对三角形的3个顶点更好地发挥聚合整合作用。

(二)Qb子片区:“三组团+三节点”为主导的城镇组团框架

根据前文,Qb子片区由“息县+淮滨县+潢川县”整合而成,在发展过程中要形成“三组团+三节点”的城镇体系构架,其中“三组团”即以淮滨县、息县和潢川县等3个县级中心地为核心形成的3个城镇团,与Qa子片区类似,3个组团形成三角形的发展构架,将Qb子片区内的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淮滨城镇组团以淮滨县县城(包括台头乡)为中心,通过将“固城乡+栏杆镇+王家岗乡+涂营乡+张庄乡+邓湾乡+马集镇”整合在一起形成,这是淮滨县城镇团的主体部分。息县城镇团以息县县城为中心,通过将“孙庙乡+路口乡+杨店乡+项店镇+八里岔乡+李堂乡”等乡镇中心地整合形成,该城镇团与前文论及的罗山县城镇团邻近,因此该城镇团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向东发展构建“息县—淮滨县”城镇链,而且要注意向西与罗山县城镇组团中的东铺乡、竹竿镇等进行整合,从而与罗山县城镇团融合发展,从而为息县城镇团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潢川县城镇团以潢川县县城为中心,通过将“魏岗乡+谈店乡+伞陂镇+白店乡+卜塔集镇+付店镇+隆古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淮滨县—息县—潢川县”三角形的南侧顶点。如上3个城镇团从东、西、南3个方向推进Qb子片区城镇体系的建设。为了促进该片区城镇体系的形成,除了如上3个组团外,还要尽快构建起3个节点,即“夏庄镇+长陵乡”节点、许店乡节点、小吕店乡节点。如上3个节点分别在“淮滨县—息县”城镇链、“息县—潢川县”城镇链、“潢川县—淮滨县”城镇链上扮演中介角色。从图4可以看出,许店乡节点将息县组团的八里岔乡和潢川县组团的隆古乡连接在一起,于是“息县—潢川县”城镇链得以贯通。夏庄镇节点在进一步发展中,要通过将“小茴店镇+新里镇+吉庙乡+芦集乡+踅孜镇+来龙镇+长陵乡+陈棚乡”整合在一起,在息县、淮滨县和潢川县的3县交界处形成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团。由于行政区划往往成为构建一体化城镇体系的瓶颈,所以“夏庄镇+长陵乡”城镇团不仅对于完善“息县—淮滨县”城镇链,而且对于3县交界处较好地整合在一起,从而避免在行政区划边缘处出现城市化的空白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吕店乡节点已经与潢川县组团连接在一起了,为了与淮滨县组团连接在一起,就需要尽快与“上油岗乡+踅孜镇”连接在一起,因此小吕店乡节点需要逐渐发展成“小吕店乡+上油岗乡+踅孜镇”整合在一起的“三中心”节点。在潢川县中心地之外,还要在小吕店乡节点的基础上,强化发展传流店乡。小吕店乡和传流店乡共同成为潢川县内的两个次级中心地,与潢川县中心地呼应,在传流店乡的影响下,潢川县中南部区域的城镇化进程也得到推进。与潢川县类似,在息县行政区划内,也要在息县中心地之外构建两个次级中心地,即许店乡中心地和张陶乡中心地,它们分别从息县中心地的东南侧和东北侧呼应息县中心地的发展。前文论及,许店乡中心地是“潢川县—息县”城镇链上的节点,在将潢川县城镇团与息县城镇团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陶乡是息县行政区划向东北方向扩展影响力的重要节点,也是“息县—杨店乡—张陶乡—包信镇—防胡镇—三空桥乡—淮滨县”城镇链(曲线链)上的重要中心地,该条城镇链与“淮滨县—息县”城镇链一起,在将淮滨县与息县构建一体化的城镇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曲线链”向北凸出,能够将淮滨县、息县北部区域更多的乡镇中心地与三角形顶点上的城镇组团的核心区域建立联系。在如上分析中,以“夏庄镇+长陵乡”为核心的城镇团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将发挥较大的作用,该节点首先能够较快地将“息县+淮滨县”整合在一起,而后通过“以北部促进南部”的方式推动潢川县城镇团快速发展,使Qb整个片区内的城镇体系得以一体化发展。

图4 Qb子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三)Qc子片区:“弯月团+三组团”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

前文论及,Qc子片区由“固始县+商城县”整合而成,根据片区内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最终要形成“弯月形”城镇体系框架和三个节点组团形成的城镇体系格局。如图5所示,“弯月形”城镇体系框架即由两条曲线主链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弯月形城镇体系:其一是“商城县城—四顾墩乡—武庙集乡—石佛店乡—分水亭乡—蒋集镇—李店乡”一线(长链);其二是“鲇鱼山乡(商城县)—河凤桥乡—武桥乡—草庙集乡—汪鹏乡—固始县中心地—洪埠乡—李店乡(观堂乡)”一线(短链)。如上两条城镇链将“李集乡+方集镇+段集乡+郭陆滩乡+张老埠乡+南大桥乡+柳树店乡+沙河铺乡”整合在一起,“弯月形”区域首先提升了Qc子片区中央区域的城镇化速度,而后拉动周边区域的发展,遵循了城市发展经历的“中间带动周边”的一般轨迹。为了促进“弯月形”区域的发展,还要依托构成“弯月形”城镇体系的两条城镇链构建起3个节点城镇团:其一是以李店乡为核心,通过整合“洪埠乡+观堂乡+往流镇+丰港乡+徐集乡+陈集乡+蒋集镇”等而形成的李店乡节点团;其二是以石佛店乡为核心,将“泉河铺乡+张广庙乡+黎集镇+张老埠乡+南大桥乡+柳树店乡”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城镇团;其三是以商城县中心地为核心,将“丰集乡+四顾墩乡+汪岗乡+吴河乡+鲇鱼山乡+河凤桥乡”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其中以商城县中心地为核心的“商城县城+鲇鱼山乡+四顾墩乡+丰集乡”是该城镇团的核心区域。如上3个城镇组团分别分布在“弯月形”城镇体系的北部、中部和南部。从图5可以看出,分水亭乡、石佛店乡以及赵岗乡等均沿“长链”分布,以石佛店乡为核心的C形城镇环将分水亭乡、赵岗乡通过“泉河铺乡—张广庙乡—黎集镇”一线连接在一起,成为位于“长链”中点上的城镇团,在将“弯月形”区域两端的城镇组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图5还可以看出,“短链”上的李店乡城镇团位于固始县中心地的北侧,在这种情况下固始县中心地反而成了将李店乡城镇团与商城县城镇团连接在一起的节点,由于“弯月形”区域的两个顶点相距较远,在“短链”上除固始县这个节点以外,还要将“草庙集乡+白塔集乡+武桥乡+上石桥镇”整合在一起形成节点(“四镇节点”),于是在“短链”上形成了2个节点,而在“长链”上形成了3个节点。如上论及的5个节点,要在“长链”或者“短链”上沿着链条方向将附近的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在城镇链上扮演桥梁角色,而且要以城镇链为原点向城镇链两侧扩展,从而使得城镇链拓宽。按照这样的思路,如上论及的5个节点会以较快的速度整合在一起,节点之间的沙河铺乡、柳树店乡、南大桥乡、张老埠乡、郭陆滩乡、汪鹏乡等将快速与5个节点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得“长链”与“短链”之间相距最为宽阔的区域的城镇化速度得以提升。前文论及的“四镇节点”是“商城县—固始县”边界线上的节点,这样的节点对于避免在行政区划边缘处出现城镇化的“空白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如上发展思路,只有“弯月团+三组团+四镇节点”成为Qc区域的核心,在该区域得到充分发展后,区域南侧的“长竹园乡+达权店乡+余集镇+吴河乡+汪岗乡+伏山乡”、区域东侧的“祖师庙乡+陈淋子镇”、区域西侧的“鄢岗镇+马堽集乡+胡族铺镇+杨集乡”等区域才能够得到发展。

图5 Qc子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四)Qd子片区:“一廊+二链+二组团”格局的城镇体系

根据前文,该片区由光山县和新县这两个县级中心地构成,为了将尽量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最终需要构建起“一廊+二链+二组团”格局的城镇体系,其中“一廊”即“殷棚乡—南向店乡—河棚乡—晏河乡—泼陂河镇—凉亭乡—雷堂乡”一线构成的城镇走廊,该城镇走廊沿着光山县的南侧边缘形成,将城镇链两个端点上的两条C形链联系在一起。“二链”即图6中的两条C形城镇链:其一是位于片区西侧的“苏河镇—殷棚乡—马畈镇—罗陈店乡—长兴镇乡—北向店乡”城镇链;其二是片区东侧的“斛山乡—砖桥镇—白雀镇—雷堂乡—沙窝镇—周河乡”一线形成的C形城镇链。两条C形城镇链将片区东西两侧较多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二组团”即以光山县、新县两个县级中心地为核心整合在一起的城镇组团,前者以光山县中心地为核心,通过整合“十里庙镇+蔡桥乡+槐树店乡+南王岗乡+文殊寺乡+杨墩乡”而成,将如上论及的两个C形链的北端连接在一起。后者以新县中心地为核心,通过整合“浒湾乡+新集镇+泗店乡+箭厂河乡+陈店乡+郭家河乡+陡山河乡+吴陈河镇”等乡镇中心地而成,将两条C形链的南端整合在一起。

图6 Qd子片区城市体系示意图

从图6可以看出,在光山县组团与新县组团之间存在一个“牛轭”间断带,即只有该牛轭带的城镇化水平提升后,两个城镇组团才能够得到一体化发展。这里论及的“牛轭带”即“千斤乡+沙石镇+河棚乡+晏河乡+泼陂河镇+八里畈镇”。为了促进牛轭带的城镇化进程,需要沿着“光山县—新县”边界处选择沙石镇、八里畈镇和泼陂河镇三个镇级中心地进行重点发展,其中沙石镇、八里畈镇要作为新县的次级中心地发展,泼陂河镇要作为光山县的次级中心地发展,在光山县行政区划内,除了要将泼陂河镇作为次级中心地外,还要将马畈镇作为次级中心地进行强化发展。从图6还可以看出,光山县区划内的泼陂河镇、马畈镇与新县区划内的八里畈镇、沙石镇紧紧排列在“一廊”的南北两侧,这些次级中心地在与县级中心地高效互动的同时,也促进了“一廊”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新县—光山县”之间的牛轭区域在两个县级中心地的“挤压”下,同时也由于4个次级中心地的高效互动,“一廊”就逐渐由城镇短链发展成为城镇带,将两个县级中心地以及东西两侧的C链整合在了一起,Qd区域得到了一体化发展。

四、信阳市城镇体系建设的进一步讨论

(一)信阳市中心地依托既有交通网络融入城市群核心

信阳市为了融入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并与腹地内的其他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就需要充分依托既有的交通线。两条交通线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一是横向的“南阳市—唐河县—泌阳县—信阳市—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金寨县—六安市—合肥市”一线;其二是纵向的“漯河市—西平县—驻马店市—确山县—信阳市—大悟县—孝感市”一线。与此同时,“泌阳县—确山县—信阳市”依托既有交通线构成三角形发展格局,为信阳市在如上两条城市链的交汇处产生较大影响创造条件。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构建城市链和以发展基础较好的中心地为核心构建城市团,是搭建城镇体系框架的基础,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端的城市,除了要依托如上论及的两条交通线、三角形与腹地内的中心地建立联系外,还要依托既有交通线与南阳市、襄阳市、随州市、六安市、驻马店市等整合在一起,在较大范围内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组团,在此过程中既要讲究中心地在“面”上的整合,也要讲究在“链”上的联系。信阳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北侧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驻马店市”城市团向南辐射与南侧的武汉城市团向北辐射的双向挤压力,形成豫南城镇化的隆起。

(二)“潢川县+光山县”发展成为信阳市的副中心

根据前文设计,在信阳市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罗山县会成为信阳市城区的组成部分,这既是信阳中心地扩大影响力的需要,也是与腹地内其他中心地高效互动的需要。从信阳市内的县级中心地的分布格局看,“潢川县+光山县”在将信阳中心地的影响力向东扩展从而使得行政区划的东西两侧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中介角色。“潢川县+光山县”位于信阳市行政区划的中央,依托有利的区位条件,可以将周边的息县、淮滨县、固始县、商城县、新县整合在一起,这些县级中心地围绕“潢川县+光山县”形成城镇环,并通过罗山县与信阳市的核心区域整合在一起。因此在构建信阳市城镇体系过程中,要将“潢川县+光山县”打造成为信阳市的副中心,并在“信阳市城区—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间打造成为城市走廊,并进一步延伸到商城县中心地,让这条城市链东西贯通,使其南侧的新县与北侧的息县、淮滨县、固始县等中心地成为城市走廊两侧的能够受城市走廊直接影响的中心地,于是在整个行政区划内就形成了“一廊多点”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城镇体系中的“主体”与“主导”角色

根据前文分析,信阳市行政区划内城镇体系的建设是建立在乡镇中心地基础上的,无论是构建城市链还是构建城镇组团,都需要分析乡镇中心地的状态以及各个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信阳市下属各县的乡镇中心地数量较多、分布密度较高,这为以乡镇中心地为基础构建城镇组团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乡镇中心地扮演着主体角色,县级中心地扮演着主导角色。城镇体系的框架需要通过“潢川县+光山县”副中心,以及城镇走廊、城镇链、城镇组团等建构起城镇体系的框架,由此决定了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城镇体系的发展方向,但乡镇中心地是城镇体系中最终支撑乡镇中心地发展的基本单元,只有乡镇中心地的发展质量足够高,信阳市整个行政区划的城镇化水平才会得到提升。因此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间的关系。在强调“主导”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主体”的作用。“主体”中某些个体的角色也会发生变化,即某些乡镇中心地的行政级别会得到提升,在主导城镇体系的框架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县域行政单元内的副中心问题

在前文分析中,不仅考虑到了要将“潢川县+光山县”整合在一起的区域作为信阳市的副中心,而且在论及县级行政单元时,也谈到设置副中心的问题。副中心是在行政单元内的行政中心不能带动区域内绝大范围腹地得以城镇化情况下,根据行政单元内城镇体系建设需要而进行的设计。副中心要与区域中心城市保持适当距离,但一定要有便捷的交通通道相连,区域中心与副中心之间会成为整个区域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区域中心与副中心首先会选择相向发展,而后向两侧发展,分别形成以各自为中心的城镇团,辐射到更大腹地,各自在腹地内形成多个次级中心地,整个区域内的城镇一体化程度会得到提升。根据发展需要,县级行政单元依托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中心地可以设置两个副中心,以便从不同方向与县级中心地更好地呼应[5]。副中心是县域行政单元内城市化的增长点,以其为核心可以带动更多乡镇中心地的发展。设置副中心是推进城镇化速度的重要思路,但不能盲目设置,副中心设计过多,中心城市的聚合整合作用不能得到体现,同样不能促进集中发展。

[1] 孟祥林.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小城镇扮演的角色与发展举措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7-103.

[2] 孟祥林. 中原城市群:“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发展对策分析[J].城市,2015(11): 3-9.

[3] 贾学峰. 以城市群带动中部崛起的思考[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3):68-71.

[4] 孟祥林. 中原城市群:从“核+圈+带”到“弓背+弓弦”发展对策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名城,2013(9): 9-17.

[5] 孟祥林. 区域经济协同背景下“郑州—西安”城市链发展构想[J]. 郑州师范教育,2017(2):37-44.

猜你喜欢
息县光山县信阳市
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信阳市审计局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房子7天内“自燃”40多次
光山县粮油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调研
光山县
息县
信阳市
息县自然资源局调研多测合一工作
信阳市环宇针织服装有限公司
信阳市屋顶绿化植物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