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W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2018-03-18 22:41李伟范卫泽傅向华郝国贞姜云发谷新顺
山东医药 2018年41期
关键词:氧化应激红细胞入院

李伟,范卫泽,傅向华,郝国贞,姜云发,谷新顺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石家庄0500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予以直接PCI治疗可快速恢复心外膜血流灌注,但仍有部分患者终因心肌组织灌注不良、处于濒死状态的心肌得不到挽救而使得直接PCI的临床获益明显降低,此现象称为无复流现象。到目前为止,有多种技术手段用来评估直接PC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程度[1],如心肌坏死标记物峰值水平、心肌酶峰曲线下面积、术后完全ST段回落程度、术后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BG/TMPG)、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SPECT)、心肌核磁共振显像(CMR)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潜在机制仍不明确,推测由复杂的多重病理生理学机制参与到无复流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氧化应激学说、炎症反应学说等[2]。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测量循环血液中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程度的一项指标,以往将其用于贫血的形态学鉴别诊断[3]。但同时,RDW水平升高亦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紧密关联,并可提示急性/慢性心脏病不良的临床预后[4]。截至目前,关于无复流现象预测因素的研究已较多,但仍无肯定结论。2015年9月~2016年12月,我们探讨了RDW对STEMI行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灌注水平及预后预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首发急性STEMI患者135例,患者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①发病12 h内,典型胸痛症状持续超过30 min;②在至少两个连续的心电导联上ST段抬高≥0.1 mV。排除行药物保守治疗或转诊至外科治疗的患者8例,基础心电图上存在左室肥厚的表现(定义为Sokolowe Lyon电压>35 mV)患者2例,不能完成6个月随访者1例,入院时存在贫血者2例,溶栓治疗者3例。最终,119例患者入选至本研究中,男91例、女28例。

1.2 研究方法 CAG/PCI手术操作均经桡动脉入径完成,替罗非班必要时给药。入院时检测血液学指标,包括血常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RDW、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同时检测炎症反应相关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完全ST段回落定义为术后90min较入院时ST段抬高之和下降≥70%,并以此作为反映术后心肌再灌注程度的心电学指标。据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术后未达完全ST段回落32例(无复流组),术后实现完全ST段回落87例(正常复流组)。术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室壁运动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定义:①心源性猝死;②复发心肌梗死;③靶血管血运重建(TVR)。随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的联合终点事件。

2 结果

2.1 无复流组与正常复流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 无复流组、正常复流组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体质量指数、入院时Killip分级、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分别有56.3%和55.2%的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方面,无复流组和正常复流组的RDW分别为14.8%± 1.2%和13.5%±1.0%,hs-CRP分别为(131±36)、(89±30)mg/L,两组RDW、hs-CRP比较,P均<0.05。两组患者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达TIMI血流3级的比例分别为71.9%和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支架的长度和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2.2 RDW对直接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RDW预测直接PCI术后无复流时,所得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P<0.000 1, 95%CI0.691~0.891)。当RDW=14.5%时,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5.1%,Youden指数最高,预测价值最大,故以14.5%为最佳截断点。RDW≥14.5%者37例,RDW<14.5%者82例。两者于直接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比例分别为59.5%(22/37)和12.2%(1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37例RDW≥14.5%者中死亡3例,复发心梗5例,靶血管血运重建7例;82例RDW<14.5%者中死亡1例,复发心梗4例,靶血管血运重建5例,二者死亡、复发心梗、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RDW≥14.5%者无MACEs生存率低于RDW<14.5%者(P<0.05)。

2.3 RDW与hs-CRP的相关性 RDW与hs-CRP呈线性正相关(r=0.576,P<0.05)。

3 讨论

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为直接PCI治疗,以便尽早、持续、充分、有效地恢复IRA的血流灌注及受损心肌微循环再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的扩大,挽救濒死心肌,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和患者的短期及长期临床预后。尽管多数患者从直接PCI中获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尽管其冠脉靶病变得到有效治疗,但心肌水平的再灌注仍不理想,表现为心电图上抬高的ST段未完全回落(STR≤70%或50%)和/或冠脉造影上显示术后心肌灌注不良(TMBG≤2级),这种现象称之为无复流现象,这部分患者比例可高达40%[5]。无复流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同时,因其可导致术后心梗复发或心肌梗死面积扩大,故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6]。无复流的发生可能是多重病理生理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无复流发生重要的病理生理环节,其可能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及血栓物质等造成的机械性阻塞、血管自主调节通路的改变、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白细胞粘附聚集、微循环缺血、水肿及缩血管物质的释放等[7]。

RDW的临床应用以往仅限于贫血的形态学鉴别诊断[3],事实上,RDW水平升高预示急性心肌梗死者、心衰者、稳定性心绞痛者、行PCI治疗者的不良临床预后[4]。在RDW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Lippi等[8]开展了一项研究,入选连续成年ACS患者2304例,发现可用RDW对这些患者进行临床危险分层,因为以入院时RDW水平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有统计学意义。当RDW截点值为14%时,其预测ACS患者风险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和50%。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的RDW值更高,hs-CRP水平更高,且二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与正常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达TIMI血流3级的比例更低;RDW对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当RDW=14.5%时,预测无复流的敏感度为68.8%,特异度为85.1%;RDW≥14.5%者直接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比例明显高于RDW<14.5%者。随访6个月时,RDW≥14.5%者的无MACEs生存率低于RDW<14.5%者。

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被高度怀疑为RDW水平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干扰铁代谢、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或骨髓对EPO的敏感性、缩短红细胞寿命等作用导致RDW升高[9]。Lappe等[10]从事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RDW水平与hs-CRP水平明显相关,这种相关性在校正了一系列混杂因素后仍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还发现,RDW水平与多种炎症标记物均呈明显正相关,如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IL-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可溶性TNF受体I和可溶性TNF受体Ⅱ。我们的研究在对RDW与hs-CRP作相关性分析后发现,RDW与hs-CRP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氧化应激被认为是RDW水平升高的另一个重要机制,红细胞有强大的抗氧化能力,保护机体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破坏了红细胞,缩短了红细胞的寿命,同时亦会促使不成熟的红细胞释放入外周血液循环,从而导致RDW升高。在无复流发生的众多病理生理机制中,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而RDW水平升高又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增强密切相关,故我们认为,RDW水平升高与无复流有关。

Arbel等[11]通过一项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发现,RDW水平升高与不良的临床预后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在校正了诸多混杂变量后仍有统计学意义。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入院时RDW≥14.5%者行直接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比例高于RDW<14.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RDW≥14.5%者无MACEs生存率低于RDW<14.5%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STEMI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入院时RDW水平升高可预测术后无复流的发生,并可提示随访6个月时临床预后不良。但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小规模研究,入选病例数不多;另外,本研究只关注了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即只检测了血红蛋白含量,未检测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其他相关指标。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确证。

猜你喜欢
氧化应激红细胞入院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破碎红细胞检测研究进展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Uf1000i红细胞检测在肾内科的应用价值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乙肝病毒S蛋白对人精子氧化应激的影响
氧化应激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