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华日报》有关“九一八”纪念报道的话语表述*

2018-03-19 06:29王晓园
关键词:新华日报纪念活动社论

王晓园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 400043)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试图用“国家纪念日”这一重要政治文化手段,激励民众坚持抗战,加强社会对国家的认同感;并以逐渐构建“国难”*“九一八”事变之后,1931年10月10日国庆纪念,当时《中央日报》社论在“国庆”前冠以“国难”,称为“国难中之国庆”。转引自郭辉:《抗战时期国家纪念日与“抗战精神”话语的建构》,《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112页。话语来呼吁民众努力对外,实现民族团结。而在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以“九一八”纪念活动为契机,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其中《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唯一党报,充分发挥了报刊在抗战方面的舆论影响和政治导向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这一传播媒介,不仅凝聚和整合了区别于国民党“国难”宣传的抗战力量,还表达了与国民党共赴国难的决心,勇于肩负拯救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担当。

近年来关于“九一八”纪念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单是有关政府或民间办报团体通过报纸言论方式纪念“九一八”的研究文章就有不少*陈文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67- 74页;赵嫱:《九一八事变后〈盛京时报〉社论研究(1931—1937)》,辽宁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周明畅:《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报界舆论及其政治诉求——〈申报〉〈公报〉中央日报〉三报社论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白玉:《从〈中央日报〉看全面抗战中九一八纪念活动的社会记忆》,《档案与建设》2014年第10期,第48- 50页;王平:《论〈申报〉对“九一八”事变后民族意识觉醒的报道》,《新闻战线》2015年第2期,第36- 37页;李文健:《九一八事变后市民报刊的舆论救亡实践》,《兰台世界》2016年第11期,第107- 110页。。笔者拟以1938—1947年间《新华日报》纪念“九一八”的报道为中心,展现中国共产党对日抗战态势的分析与应对,对国民党抗战态度的认识与嬗变,以进一步论析中国共产党通过“九一八”纪念报道体现的政治诉求。

一、 《新华日报》纪念“九一八”的宣传板块

《新华日报》所刊登的纪念“九一八”报道内容形式多样,如开展纪念宣传,刊发纪念文章、领导人讲话、各方人士演讲等;主要宣传板块为报头、社论和“本报启事”等。

(一)以报头为宣传领地

《新华日报》在每年9月18日前后的报头位置,以醒目的字体、简短有力的话语发起对全体军民的号召,以纪念“九一八”,激励在东北抗战前线的将士,抚慰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东北民众,激发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抗战热情。简短有力的宣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坚定立场与收复东北失地的决心。 1938年抗战防御阶段后期,武汉告急,《新华日报》以纪念“九一八”为契机,即刻在第一版刊发宣传口号,以激起军民抗战的热情,保卫武汉以抵御日军侵略。如《新华日报》9月17日报头处刊发以下宣传口号:“每个同胞明日都到街上去参加‘九一八’的游行!动员一切力量保卫武汉来纪念‘九一八’!要以持久战,收复失地来纪念‘九一八’!”9月18日刊发: “我们特向可敬的东北光荣战士遥致民族解放的敬礼!动员我们一切力量保卫大武汉,为收复一切失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到底!”*此处引文出自《新华日报》,因行文处已标出具体出处,不再在文后列参考文献。下同。

1939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在报头处明确纪念之目的:“加强关内同胞的抗战与关外同胞奋斗的游击运动以精神物质的各种有效帮助,认识我们抗战到底的目标,是在把日寇逐到鸭绿江的对岸,是今年纪念‘九一八’八周年的最低限度的具体工作”,首次提出要把“日寇逐到鸭绿江的对岸”这一口号。1940年抗战进入胶着状态,投靠日寇的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了汪伪政权,蒋介石虽十分恼怒,但在行动上不断寻求“和平”。尤其是1939年春到1940年冬,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态势加强。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上加强精神上的统一,如1940年9月18日《新华日报》报头内容重点宣传:“东北军民的英勇精神,应当鼓舞我们,激励我们。应当帮助我们,增益我们。我们也要学习他们那样有办法而不屈服于困难。” 1942年《新华日报》进行了改版,9月18日报头特意标明革新内容,并冠之以“本报九一八革新内容”之名,足见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在《新华日报》上持之以恒地宣传纪念“九一八”。

(二)以社论为宣传支柱

从《新华日报》创刊之日起,有关“九一八”的纪念文章就从未间断,共100余篇,其中在第一版或第二版发表的重要社论约14篇。社论作为一家报纸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报纸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认识与态度,同时也是对所有受众施以直接影响的重要手段。[1]1941年9月21日,《新华日报》第一版不仅发表自己的社论,还援引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敬告国内外社会各界吸取教训:“十年来的惨痛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必须倚靠自力更生与全国团结”,“十年来的经验还教训了国际的反侵略人士,纵容侵略终必害及自己”。这些社论的作者不乏共产党的领导人,如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多次发表重要社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决心。《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传声筒”,积极宣传党的舆论;《新华日报》作为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的政治影响以及宣传教育和导向作用。

(三)以“本报启事”为宣传窗口

“本报启事”作为《新华日报》反映情况的窗口,在抗战期间除刊登常规性的通告外,其余内容大致可分为“优惠办法”“更定价目”“业务调整”“业务拓展”“征求意见”“责令停刊/免登”六种,其中“优惠办法”类占总量的近四成,“是《新华日报》动态信息中比较重的一部分”。而《新华日报》所刊载“本报启事”对读者的优惠方法又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优惠,即在纪念日、节假日进行折扣促销等,这是主要的优惠方式,占所有优惠方法的79%;另一种是便民活动和措施,如增设订报处、对抗属采取特殊优待等,占所有优惠办法的21%。”[2]

《新华日报》在每年的“九一八”纪念日时,都会刊登大量的优惠办法的启事。以本报读书课、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的图书优惠活动为例,从1939年到1945年,每年的“九一八”纪念活动日都要举行廉价售卖活动,在每个重大节点又有所不同。如1941年“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日之际,《新华日报》出纪念特辑一大张;1942年恰逢《新华日报》改版,为纪念“九一八”全部图书廉价售卖五天;1945年纪念“九一八”庆祝东北解放图书廉价售卖活动持续十天之久。

“本报启事”是宣传的一大亮点,是联系普通民众、扩大纪念宣传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的宣传表明政治主张,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勇于承担民族责任的理念。

(四)其他宣传方式

《新华日报》还采用刊登漫画、代收捐款、联合在渝东北同胞举行纪念活动等方式,鼓舞军民团结抗战。从1938年起,9月18日的报纸上便会刊登一些漫画,如1938年张谔所作《我们纪念“九一八”七周年》;1939年铸夫作品《纪念“九一八”要打到鸭绿江边》《孩子,这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产业!》《打到鸭绿江边!》;1940年张谔作品《“九一八”九周年》;1941年的作品有向明的《打到鸭绿江!》、张望的《打回隔别十年的老家去!》《“九一八”纪念之夜》等。这些漫画大多是根据社论精神创作的,是社论直观形象的表述。

从1937年秋季开始,重庆人民节衣缩食,积极参加政府和民间的各项募捐、义卖活动,这些活动每年按期举行。《新华日报》为响应号召,鼓励民众捐款,在“九一八”纪念日前后特设代收捐款处。1939年9月18日始,《新华日报》连续三天在第一版刊登《代收“九一八”纪念日节约捐款》,鼓励各机关团体、学校等响应“九一八”素食节约号召,应募寒衣捐款,新华日报社代为接收以资前方将士抗战。此外,《新华日报》还及时刊登各界捐款情况,如9月18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即刊登“国泰剧院捐款启事:将‘九一八’售票收入不除任何开支全数捐购衣物”。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流亡民众便积极举行纪念活动,《新华日报》适时刊登旅渝东北同胞纪念“九一八”的文章,替东北流亡民众发声。1939年9月18日,旅渝东北同胞在重庆举行“九一八”纪念大会,9月19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即刊登《辽吉黑热旅渝同胞电呈国府请恢复东北政权援助义勇军》一文,表达东北旅渝同胞希望国民政府援助东北义勇军的期望。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登《旅渝东北同胞沉痛纪念“九一八”》一文,表明在渝东北人顽强的斗志,虽远居重庆却时刻心系家乡。1941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三版发表《旅渝东北同胞纪念“九一八”宣言》,表达了在渝东北同胞团结一致以期尽快收复东北大好河山的愿望。

二、“九一八”纪念报道内容的演变

(一)抗战防御阶段后期:动员全民保卫武汉

1938年是战略防御的最后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的步伐,武汉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因此,以纪念“九一八”活动来推动军事上的坚守、动员军民坚持抗战就显得尤为重要。1938年9月17日《新华日报》第三版《纪念“九一八”的意义》一文指出,一要争取第三期抗战的胜利,第三期抗战已经到最后紧张时期,纪念“九一八”,必须加紧动员一切力量,保卫大武汉,连续争取比台儿庄更大的胜利;二要收复失地争取最后胜利,在第三期抗战中,敌人兵力疲惫,士气不振,敌人国内经济窘迫,人民生活痛苦,离总崩溃的日子已不再远,我们必须赶紧驱逐敌人出境,收复失地,争取最后胜利。该文还明确提出了“九一八”纪念活动所要达到的军事目的,就是在抗战防御阶段的最后时期,军民要团结一心,以东北的沦陷为警醒,保卫武汉,鼓舞前方将士的士气,以进一步收复失地,取得抗战的胜利。1938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一版发表社论《纪念“九一八”七周年》,向遭受战争蹂躏的东北军民致敬,鼓舞他们坚持抗战,同时警醒民众要保有坚持抗战的决心。当日《新华日报》又发文告诫军民保卫武汉的重要性,“武汉的得失关系中国抗战的前途是非常的重大”;“如果武汉失守,无论在国内或国际上都要使我国抗战增加极大的困难”[3]。

(二)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民族大义促国共两党团结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新华日报》随即迁往重庆,开启了抗战宣传的新阶段。战略进入相持阶段是双方力量优劣形势转化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长短关键取决于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对比。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方针的指导下,继续不遗余力地争取同国民党的团结合作,通过“九一八”纪念活动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政治立场。而这时期的国民政府出现“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态势,因此,在此后几年的“九一八”纪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的宣传上号召国民政府要加强团结,坚持抗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提出异议。

1939年9月17日,《新华日报》的纪念活动宣传依旧以强调坚持抗战的重要性为主。社论《“九一八”八周年》指出:“过去一切失地和丢师的耻辱,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于我们对投降者的投降妥协,而是由于我们民族的分裂内战,而是由于我们本身的不进步与倒退,一个软弱的、腐败的、自相残杀的民族,一时抵抗不住帝国主义的进攻,这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九一八”纪念活动为契机,要求加强国共两党的合作,团结抗战。

1940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在纪念“九一八”九周年社论中指出:“现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已经到最重要、具有决定意义的关头。日寇也打得疲敝不堪,我们的困难与危险也将达到最大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中纪念“九一八”,要“肯定东北军民坚持抗战的英勇精神,鼓励民众要发扬他们艰苦斗争的精神,肃清悲观失望的情绪,迅速有效地采取一切必要办法,粉碎敌人的新攻势,这是大后方同胞们纪念‘九一八’的切要任务”。此外,该期《中央日报》还刊登蒋介石的广播演讲,他要全国同胞“协力同心贯彻抗战,屈服的结果只有灭亡”[4]。

1941年9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核定“九一八”十周年的标语,其内容为:“九一八”是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反侵略国家团结起来!解除侵略武装!消灭伪满收复东北!纪念“九一八”要决心收复失地!不让日寇一兵一卒留在中国!驱逐日寇出境援救东北同胞!中国领土不恢复决不停止抗战!中国主权不完整决不停止抗战!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再次指出反侵略国家团结起来的重要性,指出当时美国同日本进行的谈判,是“不智之举”,“有上日寇大当的危险”[5]。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国民政府在宣传上也极力将中国的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中。9月18日的《新华日报》刊发的一系列纪念文章也极力体现这一点,如第二版发表了社论《第十一年的“九一八”》,该文是周恩来亲自撰写,其内容除了讲述“九一八”十一年期间中国军民坚持抗战、流血牺牲之外,强调要将中国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行列;同时,《新华日报》顺应国际形势,在第四版刊登《“九一八”赫尔与史汀生发表声明》,其内容为:“赫尔:深信必能击败日本军阀。史汀生:目前战争,日本十一年前之行动实促成之。”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线已经建立,而中国作为东方战线上的主要力量,东北的得失便具有了世界性的战略意义。《新华日报》还在第二版以较大篇幅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发出的《关于纪念“九一八”十一周年的通知》,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在纪念“九一八”时,加大对全体军民宣传的力度,举行纪念会,并对一切抗日军民说明坚持战争与克服困难的重要性,加强各党各派的团结,并要求各地报纸为纪念“九一八”写社论,尽可能出特刊,以鼓励军民。

1943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登社论《怀念东北同胞》指出,随着抗战的逐步推进,抗战胜利的呼声逐渐突显,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有收复东北必胜的信心;同时,我们要清楚了解,虽然盟邦在太平洋地区痛击日本海军,可以援助我们武器,但是陆地大规模的反攻还需要我们自己努力;要加紧援助东北义勇军,展开东北沦陷区抗日活动,掀起东北地区抗日怒潮,形成关内关外的大联合。

(三)局部反攻和抗战胜利后:收复一切失地,力促国共和谈

在抗战进入局部反攻时期,《新华日报》的“九一八”纪念活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在宣传用语上体现出胜利在望、与胜利相关的话语,如在1944年9月18日第二版纪念“九一八”十三周年的社论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纪念在行动上应把“胜利在望”变成“在握”;1944年9月19日第一版刊登“为预祝抗战胜利特制九一八牙膏”;1945年日本投降后,《新华日报》9月18日刊登社论《不能忘与不可忘》,回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要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因为抗战的胜利而忘却这段历史,同时借此时机期望国共谈判能够顺利成功。

1946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十五周年,《新华日报》在第二版刊登社论《为独立和平民主而奋斗》,对十五年前国民政府在卖国、内战、独裁的反动政策下把东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径表示不满,而目前国民党所实行的政策仍然是十五年前的政策;所以,“今天纪念‘九一八’的任务是争取全面停战,实行政协决议,组织由各党各派参加的联合政府,以便建设一个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随后,9月20日《新华日报》第二版还刊登了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社论明确提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仍坚持内战独裁的政策,必然会失败。战后美国支持国民党内战“以华制华”计划的重现,以及国民政府企图在美国的帮助下进攻解放区,发动内战的趋势愈演愈烈。因此,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和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号召人们在“九一八”十五周年纪念日之际要更加努力反对内战,反对美国武装干涉,借助舆论压制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势头,阐明中国共产党殷切希望和谈的立场。

三、 《新华日报》“九一八”纪念报道中体现的政治诉求

(一)揭露暴行,动员全民抗战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一周年之际,国人便开始纪念。国民政府借助“九一八”纪念“誓雪国耻”,以振奋民族精神,为抗战服务。[6]“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行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东北同胞在铁蹄压迫、屠杀、蹂躏之下过着牛马生活,出入黑山白水之间的东北同胞,以他们的头颅和血肉与敌寇拼斗,敌寇的新闻封锁政策,使得我们得不到关于你们近状的消息。”[7]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共产党利用《新华日报》的报道在国统区纪念“九一八”事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华日报》每年的纪念文章,尤其是社论都会强烈谴责日本的残暴行为,以警醒民众不要忘记日军在东三省犯下的罪行,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日寇把东北作为灭华攻苏的根据地,对东北九年来的经营,将中国人的土地,变成了十足奴化的地域。良善的东北同胞受尽了暗无天日的痛苦,政治上遭受压迫,人民时常遭受屠杀,青年壮丁受军事训练,充当炮灰。”[8]《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军暴行的同时,也注意对东北军民不畏艰险、团结抗战的英勇事迹加以报道,高度赞扬东北义勇军以及抗日联军的民族气节,肯定了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东北地区建立抗日联军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在联军未组成以前,各个义勇军、人民抗日军等团体没有形成很好的联系,甚至互相摩擦。在抗日联军未组成以前,参加抗日武装的只有工人、农民、一切劳动者。而联军组建之后,能够团结到各阶层的力量,即使处在敌寇四十万关东军的包围之下,力量非但未削弱,反而能够突破敌人的封锁,关键是坚决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动员民众。”[7]而作为国民党党报的《中央日报》,尽管该报社论中有浓烈的反日情绪,但因受制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九一八”事变不仅重塑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形态,还刺激了一股民间政治参与的热潮。“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政治整合就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国难”话语中,有话语权的各方,都积极对“国难”进行诠释,并在这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9]《新华日报》即是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角色,号召民众勿忘国耻。

(二)明确立场,坚持抗战到底

抗战时期,“九一八”纪念活动使国民政府意识到,这其中的政治能量可以激发全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情感。因此,作为国民党党报的《中央日报》在这时期的社论中存在大量诉诸情感的文章,对日本侵略行径进行严正的斥责,但是不正视自己应对上的失误,难免让人觉得疏空泛泛,欠缺说服力。

《新华日报》从首次纪念“九一八”之日起,便表明了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1941年蒋介石在参政会发表了“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日告国民书,重申全国人民铁一般的意志,东北失地不完全收复,抗战一日不能停止。9月19日,《新华日报》对这一内容作了短评:“希望在此之后,在事实上真正有以告慰于国民,告慰于前方杀敌将士,告慰于各友邦人士。”1942年9月18日,在纪念“九一八”十一周年时,《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第十一年的“九一八”》:“我们誓愿和你们肩并肩的抗战下去,一直打到东北原野,打到鸭绿江边!”

《新华日报》通过舆论扩大自己的声音,表达政治诉求,使其能够为国家负责,同仇敌忾应对国难,加速了国内政治整合的过程,并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做出了行动上的表率。

(三)消弭内战,巩固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态度是比较明确的,在政治上加强国共合作,对民众抗日运动有所开放。但是,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利益的不同,国民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难以持久的,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加强同国民政府的团结,让国民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的“九一八”纪念活动中,总是呼吁各方要加强团结,才能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同时对国民政府企图制造分裂的行径加以披露。

在《东北人民英勇奋斗的八周年》中,中国共产党指出:“东北人民奋斗八年的经验证明,坚持抗战的决定条件,就是内部不分党派阶层的精诚团结。”[10]1943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周恩来《怀念东北同胞》一文指出:“要收复东北,我们必需双肩挑起一副重担。这重担是要打出关去,用我们自己的血肉去驱逐敌人,解放我们的同胞。这重担,除了全国军民积极进行抗战,除了加强全国团结一致,精诚以赴而外,是没有其他办法的。”

抗战胜利后,《新华日报》适时揭露了国民政府贯彻内战独裁的方针:“国民党当局已停止纪念‘九一八’,想把自己的罪恶轻轻勾销,可是中国人民永远忘不了‘九一八’”,“九一八”事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内因是“国民党当局对中国抗日民主力量的打压”,“国民党当局施行内战独裁政策,以及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但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力量之下,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打败了。而如今“中国人民的力量更强大了,中国人民的力量是试验过了的”[11],国民政府若还是倒行逆施,最终一定会失败。可以说,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抗战胜利之后,《新华日报》的舆论导向始终是以团结为主。

(四)舆论传声,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1944年以后,无论是在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反法西斯战争都处于决胜阶段。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华日报》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见诸报端,同时大量刊登各民主党派关于建立联合政府主张的文章。1945年元旦,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在报上发表的《新年献词》中,都一致要求“改弦更张,成立联合政府”。从《新华日报》的报道可以看到,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成立联合政府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1945年9月18日《新华日报》纪念“九一八”十四周年的社论中,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内部的长期不团结,而这种不团结的根源是政治的不民主”,因此要建立和平、民主、团结的政权。1946年9月18日《新华日报》以大篇幅内容刊登了美方所谓的“调处”国共关系,对这种“调处”提出质疑并对美支持国民党内战提出抗议,警告国民政府若要贯彻内战方针,以换取美国在军事和财政上的支持,必将破坏实现和平民主的进程。这一年纪念“九一八”的社论中也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虽然过去了,但中国人民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因为其经验教训对于争取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会有很大的益处。

《新华日报》在抗战胜利后的报道,很明确地要将社会舆论引导到“召开各党各派会议,筹备人民的普选,成立联合政府”[12]上来,以此向国民党当局施压,为重庆谈判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国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浪潮下,国民政府被迫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虽然最终未能遏止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的阴谋,但是中国共产党掌握了舆论的导向与话语权,为日后政治地位的合法性提供了支撑。

四、结 语

“九一八”事变后,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时刻影响着舆论空间的发展演变,而国民政府借“国难”之名掌握了舆论的话语权,将民众团结在抗战救国的阵营里,同时为鼓动人民大众抗日,国民党有条件地实行战时文化宽松政策。但是随着抗战的逐步推进,国民政府逐渐失去了这一优势。而共产党借此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以“九一八”系列纪念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新华日报》宣传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坚持抗战,力促团结。《新华日报》始终以坚持团结、共同抗战为目标,即使在国共关系恶化的“皖南事变”之后,《新华日报》仍照旧宣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核定“九一八”十周年标语,足见其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决心。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握国际局势的变化,将中国的抗战纳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借“九一八”纪念活动社论自然表达出要组织由各党各派参加的联合政府的意愿,而国民政府倒行逆施企图一党专政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走民主的道路”相悖行,最终彻底失去民心,而《新华日报》的宣传始终强调抗战中“人民”的作用,并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通过《新华日报》发表的有关“九一八”纪念活动的内容,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实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形象的构建,奠定了日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

[1]陈文胜.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68.

[2]张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舆论话语权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09.

[3]凯丰.“九一八”七周年与中国抗战[N].新华日报,1938- 09- 18.

[4]蒋介石.东北沦亡九周年[N].新华日报,1940- 09- 18.

[5]周恩来.“九一八”十周年[N].新华日报,1941- 09- 18.

[6]郭辉.抗战时期“九一八”纪念的历史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2):119.

[7]“九一八”七周年纪念日[N].新华日报,1938- 09- 18.

[8]发扬东北军民英勇奋斗的精神[N].新华日报,1940- 09- 18.

[9]柯博文.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02.

[10]东北人民英勇奋斗的八周年[N].新华日报,1939- 09- 18.

[11] 回顾十五年[N].新华日报,1946- 09- 20.

[12] 廖永祥.新华日报史新著: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202.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纪念活动社论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我也来两圈
50岁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添笔游戏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