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凤舞
——西汉楚国玉器漫谈

2018-03-21 09:02孟强
收藏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狮子山楚王西汉

□ 孟强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形成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对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民族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徐州汉代称彭城,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辖薛郡、东海、彭城36县(图1)。楚国是西汉时期较具代表性的诸侯王国,先后历十二代楚王,其中刘交世系传八代,至公元前69年楚王刘延寿谋反除国,汉宣帝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徙定陶王刘嚣为楚王,传四代,至西汉末年。

汉代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治玉工艺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拓展了玉器使用的领域,成为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峰。在汉代玉器发展史上,西汉楚国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考古发掘证实,西汉楚国的都城就在现徐州市的中心城区,在市区周围已发现了八处18座楚王、王后墓(图2)。这些楚王、王后墓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陪葬品极为丰富。其中西汉早期的狮子山楚王墓、北洞山楚王墓,西汉中期的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玉器较具代表性。

北洞山楚王墓位于徐州北十公里茅村乡洞山村,京杭大运河北岸。上世纪5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就在洞山村征集了该墓出土的玉璧、陶俑、印章等,并在《考古通讯》上加以报道。1986年发掘。主体建筑有墓道、甬道、及墓室8间,附属建筑计三进11间,出土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环、瑗、蟠龙玉佩、韘形佩及鳞甲式玉衣片70余枚。

狮子山楚王墓为1995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总长117米,面积850余平方米,凿石量高达5100余立方米。由三层墓道、天井、甬道及大小墓室11间组成(图3)。该墓虽被盗掘,但仍出土各类文物2000件组,玉器有卮、耳杯、高足杯、蝉、环、枕、璧、瑗、璜、螭龙玉饰、戈、龙形佩、冲牙、双联玉管形器、带钩等,仅玉璜就有近百件之多,此外还有玉衣片4000余枚以及镶玉漆棺构件。该墓出土的玉器数量大、种类多、质量高、工艺精,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东洞山楚王、王后墓位于徐州市区东北金山桥开发区。一号墓即楚王墓,曾在墓外发现玉璧2件、玉珌1件、玉衣片2枚。二号墓为王后墓,未被盗,出土玉璜、玉佩、龙凤

图1 西汉楚国疆域

图2 楚王墓分布示意图

图3 狮子山楚王墓透视图

纹玉环、玉舞人、透雕夔龙玉饰、玉贝、玉珠,琥珀坠饰,石管饰3件,耳、鼻塞,滑石耳杯、错金嵌玉铜杖首嵌玛瑙、绿松石等 。

图4 镶玉漆棺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5 金缕玉衣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此外,在徐州市区周围还发现、发掘了一批重要的列侯、刘氏宗族墓及官宦墓葬,如宛胊侯刘埶墓、韩山刘女宰墓、蟠桃山刘颀墓、火山刘和墓、拖龙山刘习墓、黑头山刘慎墓、翠屏山刘治墓、龟山一号墓、拖龙山汉墓等。这些墓葬规模虽不及楚王墓葬宏大,陪葬品数量也较之为少,但有相当数量的墓葬未经盗扰,器物关系较为清楚,且墓葬年代涵盖西汉各期,对汉代葬俗的研究有较大价值。

楚国玉器可以分为葬玉和实用器,葬玉是专门制作用以敛葬尸体的玉器,主要有镶玉漆棺、玉衣、玉面罩、玉璧、玉枕、九窍塞、玉握等。实用器包括礼仪、装饰、生活用玉几个大类,每一个大类又可分出不同的品类,如礼仪用玉除了璧、璋、圭、璜等“六瑞”外,还有玉戈、梢等礼兵器;装饰用玉则包含了玉剑具、器钮、鋬等器物装饰,璧、璜等陈设装饰,组玉佩、单体佩等身体佩饰;生活用玉则包括了带钩、印章、席镇以及耳杯、高足杯、卮等玉容器。西汉楚国玉器品类齐全,且每一个品类都不乏精品之作。

玉衣是汉代独有的敛葬用具,如果用一件玉器代表汉代与其他朝代的不同,那就非玉衣莫属。在齐鲁玉璧敛葬、中原玉覆面(缀玉衣服)葬玉使用习俗的基础上,汉代逐步形成了等级分明的玉衣使用制度。西汉楚国使用殓葬玉器时间早、数量大、品类全。西汉楚国的葬玉组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玉衣为核心的等级最高,包括镶玉漆棺、玉璧、玉枕、握具、九窍塞等,其次是以玉面罩为主的葬玉组合,包括玉枕、握具、九窍塞、玉璧等,等级最低的只有九窍塞如口琀、鼻塞、耳塞等。

西汉早期是以玉衣为核心的敛葬玉器系统的初创时期,楚国在这一时期使用玉衣最多,是推动葬玉发展的重要因素。狮子山楚王墓使用金缕玉衣,北洞山楚王墓、卧牛山楚王墓也有玉衣片出土。刘氏宗族也多以玉衣敛葬,如韩山刘女宰墓、火山刘和墓出土银缕玉衣,拖龙山刘习墓出土丝缕玉头套、足套。

图6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玉衣片编缀方式

总体而言,无论是玉料的选择、加工制作的精细程度,葬玉较之实用玉器的都要差一些,西汉早期的楚国却是个例外,以楚王为代表的刘氏成员葬玉不惜工本、极尽奢华。

狮子山、北洞山楚王墓均出土镶玉漆棺构件。狮子山楚王所用镶玉漆棺基本修复,长280、宽110、高108厘米,玉片总数2095片,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碧玉制作。由棺体,棺盖两部分组成,表面以菱形、长方形、三角形及较大的玉板镶贴。棺盖长方形玉片上的圆孔嵌饰的金泡钉,棺侧璧图案玉版间的小孔嵌饰大金钉,所用玉璧也以镶绿松石玉铆钉等镶嵌在棺板上,设计华丽,匠心独运,是目前形体最大,最为华丽的西汉镶玉漆棺(图4)。

图7 刘和玉衣出土现场

图8 子房山一号玉面罩

图9 玉戈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10 玉龙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11 蟠龙玉佩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图13 玉剑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狮子山楚王墓曾被盗掘,金缕玉衣也未能幸免,盗墓者将穿缀玉片的大部分金丝抽走,玉片则丢弃于盗洞中。玉片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玉质温润,加工精良。修复后,玉衣长175厘米、宽68厘米,由头罩、前胸、后背、袖筒、裤管、手套足套等部分组成,用1500余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玉质最好、玉片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一件玉衣(图5)。

北洞山汉墓出土的鳞甲式玉衣片最为特别,仿照铁质甲衣制作,有学者复原了三种玉片的穿缀方式(图6),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穿缀,玉片之间都存在相互叠压、重合,所用玉料远远大于使用长方形玉片的玉衣,靡费甚巨。

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未经扰乱,除银缕朽坏,玉衣各部分结构清晰,是目前经科学发掘,时代最早的银缕玉衣(图7)。

楚国也是西汉时期使用玉面罩最为集中的地区,刘氏宗族中有刘泾、刘犯以玉面罩敛葬,子房山(图8)、铁刹山、小长山、后楼山、苏山头、奎山等汉墓中也有出土。

以玉衣为核心的殓葬玉器是当时迷信灵魂不死、升天成仙思想的反映,是宫室贵胄奢靡厚葬的表现,物料、人工耗费之巨难以想象,而在艺术性上,以楚王为代表的贵族群体生前使用的玉器则更值得称道。无论礼仪、装饰还是生活用玉,玉质之精美、工艺之精良、设计之精妙都体现出汉代玉作的最高水平。西汉楚国玉器所用玉料以透闪石玉为主,新疆和田、甘肃马鬃山等地都是玉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楚王(后)墓所出土玉器玉质温润、结构紧密,深埋地下2000余年,仍然光洁如新。楚国玉器造型丰满张扬灵动,线条流畅遒劲有力,充分反映了大汉王朝豪放、大气的时代精神。

造型艺术: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随着治玉工具的改进、雕刻技法的提高,西汉时期迎来了玉器发展的新局面,在继承战国治玉风格的基础上,西汉楚国玉器也有一些新成就。

图12 龙形玉佩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15 鎏金铜架玉枕 后楼山一号汉墓出土

图14 玉熊镇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图16 龙凤纹玉璜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以玉制作兵戈,作为非实用性的礼兵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器形和装饰较为简单。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戈宽17.2、高11.2厘米,短援、长胡、援及胡部主体饰以浅浮雕的勾连云纹。援、胡之下透雕有一只异常凶猛的螭虎,尾上卷,作奔走状。主体两面纹样相同,而戈内两面纹样不同。戈内一面浅浮雕猛虎,另一面则浅浮雕朱雀纹饰(图9)。西汉江都王墓、鲁王墓、梁王墓中也有玉戈出土,但均较之为晚,造型纹饰乃至玉质均不及此件。

龙是西汉楚国玉器的典型代表,继承战国玉龙的雕琢风格,形象已脱离战国玉龙的过于曲折造型,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龙采用镂雕、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凹弧面多视点技法,平面中显现出较强的立体感。龙体腾卷呈S形,着力于龙的力量、气势的表现,与西汉中期以后表现龙的温顺、静谧的艺术风格迥异。玉龙眼角处有一穿孔,说明该器为竖向佩戴,也不同于此前横向佩戴的方式(图10)。

图18 玉卮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图17 狮子山楚王墓W1室玉酒器发掘现场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蟠龙玉佩造型独特(图11),共雕刻六条螭龙,其中一龙从韘的鸡心中孔背面穿腾而出,在左上部张口瞠目伸出体外。玉佩上部正中雕一双面螭首,螭口即为佩挂时穿系之孔,背面亦雕有蟠绕虬曲的两螭。整体造型生动,刻镂精细。该玉佩类韘形佩,却完全突破了战国至西汉早期韘形佩的固有程式,为目前仅见。

审美精神:张扬与静逸相互呼应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体现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和审美特征。西汉王朝疆域空前扩大、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民族性中充满豪放、大气的基因,而道家思想、黄老之术作为汉初治国的主要思想,也在玉器作品中打下烙印,由此我们看到了楚国玉器灵动张扬与静逸自然的和谐。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龙形玉佩(图12),龙体丰满,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透雕云纹,这种龙头凤尾的造型汉代鲜见,充满张力,是西汉早期玉龙典型风格。而同一座墓中的一件剑珌(图13),玉质晶莹温润,工匠就其料形仅略施刀法,形成一件抽象的作品,似山峦亦或走兽,全凭观者自读。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熊镇长20.3、宽8.3、高6.5厘米。为青玉质,俯卧状,四肢触地,颈部有海贝做成的项圈,体型肥硕憨态可掬。是目前所知较大的一件圆雕动物作品(图14)。

后楼山一号墓出土的鎏金铜架玉枕则是多种工艺结合的完美之作(图15),长37.1、宽16、高11.4厘米,由枕身和枕架两部分组成。枕架青铜鎏金,由四只龙形器足和底座拼合而成。龙长颈昂首,跳出枕的四角,颈下双翼弯如卷云,底座铸出相交的龙身,龙足及底座的组合构成了完整的四条腾龙。枕身放置在枕架上面,木芯外镶贴玉龙、玉璧、长方形玉片等装饰玉片,两个端面镶铜铺首衔环,在枕身及边棱镶贴金箔,富丽奢华。尤为精妙的是,枕外侧面中部由方形铜框,4块小玉片和2个较小的青铜铺首衔环组成一门,象征着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反应了当时的灵魂不灭、追求长生的观念。

雕刻技法:繁复与简约恰当运用

汉代是一个崇玉、尚玉的时代,从一块玉料到一件成品,要经过多道工序、使用多种工艺,其间玉雕工匠的技艺和素养至关重要,而作为使用者—皇室贵胄的思想气度、审美取向乃至艺术情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西汉楚国玉器实现了审美与技法良性结合。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龙凤纹玉璜是精工细琢的代表(图16),璜长21.1、宽4.2厘米,双面纹饰相同,每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有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蟠绕之龙。整件玉璜共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构图饱满,密而不塞。该墓W1室出土了一组玉酒具(图17),由一件玉耳杯,两件玉高足杯和一件玉卮组成,或装饰华丽或平素质朴,相得益彰。玉卮装饰繁密,杯盖中央捉手为五瓣花形,花蕊为柿蒂纹,杯盖边缘有三个高浮雕漩涡形钮,器身为勾连乳钉纹,而且与盖以子母口相扣合,足为三个兽头(图18)。与玉卮细腻的雕工相比,耳杯则质朴淡雅,光素无纹,杯体厚重,抛光莹润、简洁大方,尽显玉质之美(图19)。

图19 玉耳杯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宛胊侯刘埶墓出土的一件玉剑璏也是精于设计、拙于装饰的上乘之作。正面分为两部分,略呈台阶状,较高的部分装饰二竹节形凸出,低者仅饰竖向凸棱,宽檐部分一侧内卷,一侧云尾状外挑。简约的造型、精心的设计更加凸显了玉质之美(图20)。

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的龙凤纹玉环,直径7.9厘米,以三条虺龙蟠绕构成器物主体,虺龙不事雕琢,环身透雕有熊、凤鸟、卷云纹,并以阴线刻画细部,透雕轮廓、细部阴线刚劲有力、流畅自然。整器疏密有度,充满韵律感,艺术性极强(图21)。

图20 玉剑璏 宛朐侯刘埶墓出土

图21 龙凤纹玉环 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

西汉早期的楚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经济实力强,政治地位高,这一时期也是楚国治玉业最为发达的阶段,狮子山和北洞山出土玉器更是代表了当时治玉业的最高水平。除上述原因外,造就楚国玉器辉煌的或也与灭秦之后项羽“烧秦宫室”“收其宝货妇女而东”有关。西汉晚期,未被盗掘的高等级墓葬较少,所出玉器较之早中期似有衰落,但也不乏精品。有些品类在器型、技法、样式上发展脉络清晰,也可以构成汉代玉器的编年史。

猜你喜欢
狮子山楚王西汉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狮子山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楚王失弓新编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楚王爱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