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土壤

2018-03-30 05:15龚世星
学理论·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龚世星

摘 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对象。要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克思需要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现实需要。目前,这一工作中仍存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失衡、精神追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青年教师利益表达机制之间的错位。对此,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挖掘教师团队潜在功能以生成思政工作强大合力,完善高校良法与良境以提升人文环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236-02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各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1]就整体而言,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既含有思政工作的共性特征,又彰显出这一群体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当前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土壤

当前,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主要有两种路向:一种主要是将之视为以“思想”对“思想”的改造、以“精神”对“精神”的提升,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在相关宣传感染、理论学习、参观交流等方式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另一种观点看到了合理的主体需要、利益诉求等在青年教师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性,但多借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理论模型加以解读。实际上,这两种路向,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侧面: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思想、教育对象、提升境界、达成共识的功能和目标,另一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土壤和根基。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站稳脚跟、把握方向。其实,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包含了关于现实的人的需要的丰富思想,对于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启迪。

在马克思那里,现实的人的需要是考察和分析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首先,人的需要并非是抽象而思辨的存在,而是源于现实的人的本性。裴德海认为人的本性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2]。在此意义上,人的动物性、社会性和意识自觉性彼此牵连又复杂交织,决定了人在需要结构上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其次,人的需要结构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3]即,人性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以及客观环境的多樣性和变化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及其满足途径的复杂性、发展性,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人需要的实现是能动与局限、主动与受动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再次,以人为本,既要尊重现实的人的需要、以此作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的原始依据,也要充分意识到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需要是个体和社会层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就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要时刻牢记理想信念这个“高线”,也不能忘记其合理“需要”——这一取得工作实效的现实土壤。在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就要立足于其现实需要,把握好其需要的现实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多重特征以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难点

1.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体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失衡

从这一群体的整体条件上看,青年教师是整个社会青年群体中的优秀群体,其整体受教育程度、专业研究深度和道德水准是社会所认可的;从这一群体的责任来看,无论是从培养高质量人才、争创“双一流”大学还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都显示出这一群体所需担负的个体和社会多重责任和使命。具体而言,这种内在张力体现为:首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与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之间的脱节。近年来我国提出各项指向青年教师的人才计划,在基金项目的申报、出国研修的比例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培养,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因此,青年教师不仅要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个体层面看待国家政策,更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认识到身上所肩负的科教兴国、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其次,高校建设目标与青年教师认同与追求之间的错位。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要正视当前我国大学文化、治理结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关键在于以大学精神为内核的大学文化的凝练、培育和弘扬。而当前,包括很多高校青年教师在内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精神是什么、其所在高校的大学精神的共性和个性又是怎样,往往缺乏明晰的认识,甚至还没达成共识。最后,现代社会与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之间的冲突。有学者认为现代性给人类精神文化带来四个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一是现代性挑战与精神生活的异化,二是工具理性膨胀与价值理性的消解,三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元对立,四是物质富裕与精神贫乏化趋势[4]。就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政工作而言,当前繁荣多变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产品,在极大丰富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侵袭,无可名状的孤独感、无处不在的焦虑感对于知识分子立志独立理性的思考造成了困扰。

2.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追求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冲突

当前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仍在于引导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高校青年教师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文化基础好、责任意识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理想信念教育最为集中的对象之一。但现实中,青年教师的理想追求和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职业发展和学术造诣上,在政治理想方面则往往表现为较为冷漠、热情不高。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当前改革进入深水期、多元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念袭扰、社会问题和矛盾积聚扩大等,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二是在当前高校评价激励机制普遍重科研成果、学历层次等硬指标,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措施和科学的考核标准;三是青年教师被不断赋予多重角色的压力。当前往往要求青年教师教学与研究兼备,既要甘于坐冷板凳,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奋力实现成果转化。为获得各类课题项目,要具备高水平的社會交往能力,具有出国研修经历等。此外,还有担任辅导员经历、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多重角色要求,对于青年教师的精力、知识、技能、时间等提出多重要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青年教师利益表达机制之间的错位

高校青年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引导与利益表达机制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这一群体曾被主流媒体形象地描述为“青椒”(高校青年教师),他们在学校里“做最累的活,干最多的工作,拿最少的钱”,而高校中利益表达机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青年教师的利益表达渠道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青年教师在高校中多处于职称结构的基层,往往声音易被忽略、表达不受重视。这一现状既是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其逐渐丧失捍卫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机会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行为不断渗透蔓延。当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时,高校青年教师往往会采取迂回婉转、以退为进的方式进行宣泄、披露。比如在网络中自揭收入并披露高校内收入分配问题,或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地宣泄不满和愤慨、表达自身的价值需求和主张,以此来平衡内心,并通过学生、网民等群体呼吁自身利益需要。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1.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新时期,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需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工作实效性。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营造既严肃又活泼的舆论生态环境,能带领青年教师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想和观点展开有理有据的批判和斗争;另一方面,也要了解、贴近、关怀青年教师日常生活和合理需要,在积极回应其利益诉求并助其化解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引导青年教师坚定政治立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促使其主动“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5]。

2.挖掘教师团队潜在功能,生成思政工作强大合力

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育人需先育己。而所谓“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既是对教师知识储备、技能掌握、思想深度的要求,更是对其政治取向、道德修养、价值准则的严格要求。现代社会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还要传递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无疑在一个有着同样坚定信念和职业操守的团队中将助其汲取更多力量。当前高校内部形成的各科研团队和教师梯队,不仅是青年教师在学术钻研和科研创新中必不可少的平台,也是为其在生活、科研、思想等具体过程中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所在。领导、导师、团队核心人物、志同道合的同事,通过朝夕相处传递精神力量、提供人生经验、给予坚强信念,构成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3.完善高校良法与良境,提升现代大学宜人环境

要做好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形成宜人的良好秩序、环境和相关制度安排。一是完善切实关怀青年教师的良好制度和方法。包括通过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建构并完善高校内各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促进高校内部的互动交流和协调。探索青年教师导师制,增进对青年教师在生活、科研、思想等多方面的指导力量等。二是建构体现思政教育意蕴的良好环境。包括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学术科研环境、公共活动空间、互动交往平台等,使包括青年教师在内的每一位教育者能够坚持追求在学术科研和学生成长中的深度成就体验,达到“智者最完美的幸福”,从而使得每一位教育者能够自觉自愿地将自身理想、生活定位与功利主义划清界限,不仅独善其身且能教化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

[2]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4]侯勇,孙其昂.论精神生活的现代性遭遇与超越之路[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5-12-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8/c64094-28935836.html.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结构与特点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六结合”
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探析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