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实践与探讨

2018-04-12 04:29马晓
东方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摘要:语文是综合知识教学和人文教育的双面学科,承担着塑造我国未来接班人完整人格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通过人文教育,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引言:

不能将语文教学看做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应将重点放在语文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特点,以及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造成的影响。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强调的,同时也是赋予每位语文教师使命。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也在不断反思自身生活意义,还加大了对生活追求。尊重自己、关心他人、弘扬人文精神已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呼声,语文教学同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均需要语文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人文熏陶。从孔夫子讲学到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这些无不彰显着时代需求,现代语文教学中应始终顺应时代的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渗透。但是,结合当代语文教学实践情况,从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例子较少。根据应试教育需要,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了工具性范畴内,根本没有重视人文性特点,具体表现形式是学生可以熟练背诵基础知识,但是对主观问题缺少深入认识,同时缺乏独立思考现实问题能力,直接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死读书、读死书”现象突出。作为一名奋斗在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应对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将人文精神逐渐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1、增强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水平

作为世界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将“生活世界”看作是个体思维的外在体现。将生活化理念和实践层面结合,在推动教学领域课程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随着新课改深入,在教学界“生活世界”出现频次不断增加,对学校教育,尤其是新课改下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视角。增强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有实施方法、生活化目标、理论依据等内容,这些也是语文教学生活化重点研究内容。对于教育者来说,应对课堂教学生活化主题加强研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缺乏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思教育,缺乏生活为中心的校园是死校园”。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应在课堂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行为、态度、效果和兴趣方面。对于生活中的主体来说,应确保个体生活快乐而充实,同时还要对自身人生价值观进行完善,也就是在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时同个体构建密切相关。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尽快构建充满活力真实生活,应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完全融入到理性、道德以及审美认知中。受到常规、周期学习生活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传输语文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过程,应尽可能将生活中负面影响消除。每个学生都能有效避免社会背景影响,尽快构建出有活力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内涵和意义重大,同时还关系真实生活创造和对构建生活进步性及完整性水平。

2、增强教师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对于中学生来说,此时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作为学生心目中权威,教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对象。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人文素养,通过自身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高尚道德品质来感染学生,利用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以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其次,中学教师应拥有深厚教学功底,涉足各个学科,以确保在语文教学中利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丰富教学知识,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丰富课堂体验,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增强学生语文知识水平;最后,中学教师应增强自身对教学事业忠诚度水平,将每位学生看做是自己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不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总之,中学语文教师个人素养会对感染每位学生,语文教师应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储备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中学生人文精神。

3、实施人文评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将评价看做是课程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且是最重要环节。该环节直接对教学目标动机产生影响,如果仍将教学生命线看作是学生分数,将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那么中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只能是纸上谈兵。不管是在学校,还是踏入社会,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且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却各有千秋,如果在衡量的过程中只是借助于分数,势必会有偏颇,降低评价机制上公正、公平特性,很难充分体现出尊重、宽容的心理。教师只是通过说形式诉说人文精神,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中学语文教学评价应把握好以下方面原则:其一,学生主体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一千個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尽相同,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在评价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地位,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见解需要教师始终秉承一种宽容的态度,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中学语文教师应找出每位学生的不同点,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观点应特别重视,可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其二,语言激励原则。经过心理学家长期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得到语言激励后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都相对较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激励性感语言,少用批评性语言,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更有利。其三,因材施“问”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选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作答,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进而享受到成功带来快乐。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品味越来越高,但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却逐渐减少,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都始终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严重阻碍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培养,同时还歪曲了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让每位学生在汲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增强人为素养,为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炳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2,07:115.

[2]吴艳玉.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03:123.

[3]王海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S2):278.

作者简介:马晓(1989-)女,汉,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人;本科,中教二级,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