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市型历史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规划—以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仙桥村为例

2018-04-25 10:04吴诗雨
城乡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风貌村落

■ 吴诗雨

历史村落承载了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忆,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村落的历史建筑、街巷格局以及民俗技艺等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是今后历史村落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一、规划背景

2012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并提出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总体目标要求。

仙桥村隶属于赤松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因其独特的资源禀赋,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自2015年赤松镇被划入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具备历史村落的仙桥村建设亟需与村庄历文化史资源、旅游产业相结合,使其合理、有序地发展。

二、保护规划

(一)保护原则

保护仙桥村物质文化遗迹、街巷及空间机理,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反映当地历史发展脉络的空间范本。保存仙桥村优秀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当地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民风民俗的展示地。以严格保护为前提,保障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推动赤松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二)保护要素与保护层次

保护层析分总体层次和详细层次,总体层次即划定为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传统风貌完整所必须控制的区域范围界线,提出用地控制指标和建筑景观控制要求。

表1 保护要素

详细层次分析论证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和更新条件,提出保护和更新模式,进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出重点地段整治方案和建筑保护、整治和更新措施。

三、利用规划

(一)建筑分析与评价

依据村庄现状,本次规划将建筑风貌共分为四类:

第一类建筑风貌:具有一定的历史、建造工艺和科学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第二类建筑风貌:不影响风貌完整性的一般历史建筑和能较好体现仙桥特色的一般建筑。第三类建筑风貌:尚能与传统风貌协调的一般建筑。第四类建筑风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一般建筑和棚户简屋。

根据村内建筑建造年代的不同,又分为四类:

明清时期的多为木结构的历史建筑,数量相对较少,且散落其间。民国时期的多为砖、木结构建筑。1980年后的多为3~4层建筑,建筑较新,主要分布在村内主要道路两侧。

根据现状建筑质量将其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建筑质量:结构完好,设施基本配套的建筑,其中包括1980年后的新建建筑及部分由于定期维护等原因建筑质量相对较好的历史建筑。第二类建筑质量:结构基本完好,设施配套不全的建筑,主要包括民国及1950~1980年建造的砖混结构建筑。第三类建筑质量:整体结构较差的建筑,包括建设较为简陋或破损严重的建筑。

综合以上建筑风貌、质量和年代等的评定,现状的综合评价大致如下: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以重点保护的文保建筑,风貌保存最完整,由于修缮及时,建筑质量也是最好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风貌、质量、年代等都属于二、三类,反映地方特色历史风貌的建(构)筑物。

一般建筑风貌分为两类,即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一般建筑和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这类建筑,其建筑质量通常是一类,建筑年代是三类或者四类,建筑风貌是四类,由于不考虑建筑的形式、体量、高度等,故严重影响了村落的整体历史风貌,需后期积极整治整修。与历史风貌无冲突的一般建筑不多,各类指标以三类为主。

(二)保护与整治措施

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建筑由于建造年代的不同,导致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按照建筑物的处置类型及建筑、风貌等的综合调查评估,提出以下整治措施:

修缮: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式,包括日常保养、防护加固、现状整修、重点修复等。对仙桥村中的祠堂、厅堂等采用修缮措施,保存历史格局和风貌,如实反映历史遗存,对个别构建加以更换和整修。

维修改善: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不改变外观特征的加固和保护性复原活动,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根据具体情况,对仙桥村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维修改善措施。对原有建筑结构保留,局部维修、保护建筑风貌,治理外部环境,重点对建筑内部维修改善。

保留:对1950~1980年代兴建的建筑,若质量尚可,对整体风貌无影响或影响不大,在近期无经济能力搬迁的情况下,可采取暂时保留的处理方式,但需对其有碍瞻观的部分进行立面装饰遮挡和适当改造。

整修改造:有一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对历史文化村落整体风貌有极大视觉破坏,可针对其在高度、色彩、风格、材料等方面分别进行降低层高、屋顶改造、立面改造、局部调整装饰等改造。

拆除:对传统风貌影响严重的建筑,采取拆除措施,其用地作为庭院绿化或进行历史复原。

(三)规划策略

1.街巷梳理—尊重传统,以提升改造为主要方式

作为商市型的历史文化村落,街巷体系是承载仙桥村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和实物佐证。规划以尊重原始的空间结构为核心原则,以扎实的现状调研为基础,对街巷空间进行梳理建设,分层次提出保护与利用措施。

梳理村庄传统街巷,以提升改造为核心手段,局部修正串联;恢复老街的传统商市功能,提升街巷空间的景观风貌;结合旅游发展,新增以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游览性道路。

2.公共空间—清理打造,恢复村落场所记忆

村庄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仙桥村村民世代生活的空间载体,是村庄活力的物质体现。仙桥村内许多公共空间现状较为杂乱,故规划需对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分功能提出改造方案、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的整体提升。

结合滨水空间特征对赤松溪两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景观提升,形成垂直于岸线的生产及生活流线,增强滨水空间的开放性。对一些堆放杂物的公共空间进行清理,通过功能替换或植入梳理公共空间。对仙桥村原有的空间要素进行整理、组合、改造,进行部分空间重构。

3.节点塑造—详细设计,以指导方案的可实施性

选取二仙桥与黄大仙宗祠节点、老粮仓与三文塘节点、村庄入口节点、核心建筑节点、刑八塘等节点为核心的节点,并进行详细设计。详见图1、图2。

图1 重要节点设计图

图2 重要节点设计图

表2 设计策略

表3 设计策略

四、重要界面的设计

界面一,详见表2。

界面二,详见表3。

五、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如表4所示。

表4 投资估算表

续表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风貌村落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