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基础设施与文化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漳州南山生态文化园景观设计实践

2018-04-25 10:04邹雪梅颜冬冬
城乡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丹霞山文化园漳州

■ 邹雪梅 颜冬冬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历史经历,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个人成长也许轨迹相似,但是千差万别的经历让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城市也是如此,既然人与人不同,城市与城市不同,那么建筑和景观自然也不同,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在前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很多地方在城市更新和建设的路上走了不少弯路,大拆大建让很多城市,或者城市的局部失去了应有的辨识度,面目模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在谈到城市建设的时候曾说过城市建设如果“不考虑自身的文化历史、地理气候、山川形态、民风民俗,丧失了內部认同感,也就失去了外部的可识別性”。而比起外部识别性的模糊,更可怕的是失去了城市生长的原动力—由内而外,由历史到未来,可持续生长、变化和哺育的公众的城市文化。

在做漳州南山生态文化园景观方案设计的时候,设计团队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南山生态文化园位于九龙江的南侧,与漳州老城隔九龙江相望。相对于九龙江北的唐宋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这里并不是历史积淀最集中的区域。但这里又坐落着丹霞山、南山,以及始建于唐朝的南山寺。山体和寺庙的组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构成了漳州历史轴线的终点,也是漳州历史上的南大门。

不论在空间上和文化体验上,都感觉不到九龙江南北,历史轴线上的连续关系。这也是设计师设计当中要面临的困境,如何把历史的文化身份,通过景观转化成文化生活,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以及如何让这些日常生活发生在美好的环境当中,与山水相融?漳州南山生态文化园的设计就是这样一次尝试,通过统筹绿色基础社会和文化基础设施,用新的景观、古老的文化、熟悉的生活方式让城市的文化诉说鲜明的漳州特色,实现持续生长。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碧水环青山,又见“南山秋色”“朝丹慕霞”

南山文化生态园设计范围红线内总用地面积53公顷,包括现状水域面积6.7公顷。南山和丹霞山本为连峰的两座小山,均不高于50米,山谷之间为现状村落,可以看出村落的生长逐渐蚕食了大量绿地。未来村落迁出,这些人工建设的痕迹将得到修复,通过公园绿地的建设,以及水系的梳理、水质的净化,重塑山水相融的景色。

在两山景色的梳理和打造上,设计团队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场地现状植被梳理、文化内涵发掘、景色重塑和提升的工作。南山和丹霞山现状植被茂密,有大面积的荔枝林,植被茂密,古有“南山秋色”“朝丹慕霞”的景色描述。即在南山寺赏秋,在丹霞山观日出和日落。在南山景色的营造上,依据元朝安溪主簿林广发诗曰:“翘首城南土,悠然见此山。竹藏秋雨暗,松度晚风寒。佳色催黄菊,晴光上翠峦”的描写,通过竹林、秋菊、以及秋色叶植物点景,营造“南山秋色”素雅的氛围,和山脚下的南山寺融为一体。在丹霞山景色的营造上,一方面修复植被;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林下空间的营造上,丰富多彩的林下课堂和健身活动区让丹霞山充满活力。在制高点设计城市观景台,北望漳州古城,南探七首岩,西观圆山,东衔南山,重塑朝丹慕霞的观景地。此外,南山和丹霞山被现状村落隔开,未来被规划道路隔断。为了加强生态效益和景观体验的连贯性,连通两山,绿意相通,构成南山文化园的标志性山体景观。

在水景的营造上,首先梳理水系,保证场地水体的联通性。其次是水质的提升。场地内水体现状污染比较严重,需要截断外源设置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曝气机增加水体的流动,以及利用生态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最后完成水景的营造工作。一侧水体结合南山寺营造湖体景观,另一侧在现有鱼塘的基础上改造提升,形成湿地景观。既有开敞的湖面、富有禅意的莲花与南山寺相伴,又有错落的湿地、田埂,可以穿行其中,构成丰富有趣的水景体验。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花海拥古刹,登高望古城,打造漳州千年历史轴线

南山文化园内拥有丰富的历史沉寂,总结起来可以用七古概括—古轴线、古景色、古驿站、古桥、古街巷。丰富的历史资源,通过分类梳理,设计要一一确定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景观,需要提升的环境,以及已经消失而需要重塑的历史景观。因地制宜地进行保留、改造、提升、重建的工作,并赋予更加丰富的功能,让这些古旧的文化资源可以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保留历史建筑,发挥文化宣传教育功能

古寺庙和古井:场地内有十余座寺庙、戏台和一口古井。这些就是当地原生的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合理的路径串联,这些寺庙、戏台就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民俗文化体验游径,提供了一个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体验场地。

保留历史街巷,承载场地记忆

场地内的村落搬迁以后,依然会留下很多生活的痕迹,街道就是其一。路是人走出来的,承载了人们每天的生活轨迹,所以道路是场地记忆中非常重要的载体。在景观的改造当中,会尽量保留场地原有的主要街巷,作为场地记忆的延伸,更新铺装,更好地融入周边的环境,提供舒适的穿行体验。

提升现有景观,营造花海拥古刹的美好景色

场地所有古寺庙中,最著名的就是南山寺。南山寺是全国佛教重地,也是漳州人千年以来的信仰中心之一。结合南山寺前的水景以及西侧荒地,整体提升南山寺的环境,让千年古刹面朝莲湖,背倚南山,和花海相拥,不再是孤立的一组历史建筑。三角梅花海的融入,一方面让千年古刹一年中有半年以上都置身于花海当中,景色美好大方而不失庄严;另一方面,三角梅是漳州特色植物,有良好的种植基础,三角梅花海的布置也展示了不同种类的三角梅,以及多种种植技艺的三角梅盆栽,成为了解和宣传三角梅的户外体验中心。

重塑历史景观,再续场地文脉

古景色:不论是漳州古八景之一的“南山秋色”,还是张燮“朝丹暮霞”中描绘的丹霞山,这两个景色随着历史的变迁都不复存在了。在场地生态修复的工作当中,通过梳理和提升现有植被,营造植物意境。平整现有台地,植入活动设施,引导人们清晨登山晨练,观丹霞山,眺望九龙江美景。秋天来临,可以踏秋赏南山秋色,重塑历史景观的画面。

古驿站:丹霞驿在历史上是进入漳州的必经之地,丹霞驿就设在丹霞山下,这里曾是繁忙的一景。复兴丹霞驿,植入建筑组团,承载丰富的商业文化活动,构成南山文化园的商业文化中心。

统筹文化、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与策划一体同步,乐活享南山

南山生态文化园的设计策略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设计与活动策划同步,软硬兼施,来保障场地建成以后可以承载丰富的市民活动,给南山生态文化园带来持续的经济、文化效益和源源不断的城市活力。活动策划主要集中在南山文化体验、慢运动健身、三角梅大观园三个主题上。依托南山寺一侧的三角梅大观园,拓展三角梅产业链,形成集展示、餐饮、销售于一体的体验式花海。文化体验上,通过路径的规划串联场地内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联动三馆,吸引青少年,发展户外教育产业,打造漳州千年文化轴线上的主要节点。并在整个园区引入慢运动、慢生活的理念,结合自然山水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场地的设计和活动的策划充分考虑到白天夜晚不同的使用人群,不同的城市表情,通过景观照明、灯光秀的设计以及丰富的夜晚活动策划让南山成为漳州人赏夜的新地标。

结语

南山生态文化园现在已经完成一期的建设,绿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寺的美景已经初现规模。通过九龙江上,南山桥的相连,将漳州老城和南山生态文化园联系在一起。一面是“南山秋色”“朝丹暮霞”的新生;一面是充满活力漳州老城,无缝弥合。漳州的千年历史轴线得到了空间上的落实,而人们对于漳州文化、休闲生活的体验,也从九龙江的北岸延伸到南岸,这也是设计团队在规划设计这块场地的初衷。不论是在新区的规划还是旧城的改造,设计师都面临如何延续城市文化基因的问题,让文化的基因,市民的活动能够在新的环境当中自由生长—即统筹文化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计的进程当中同步活动的策划,为场地文化和市民活动的再生注入活力。

该项目景观设计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无界景观工作室与漳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

猜你喜欢
丹霞山文化园漳州
仁化县助力环丹霞山环境整治
惠和石文化园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中华回乡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简介
仁化·丹霞山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馗文化园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
情系丹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