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手法在塑造祥林嫂形象中的运用

2018-04-26 13:07李晓红
神州·中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塑造形象祥林嫂

李晓红

摘要:鲁迅在塑造祥林嫂形象中运用了叙述手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之间用对比,各种描写方法之间也运用对比。

关键词:对比手法;塑造;祥林嫂;形象

《祝福》是鲁迅小说创作中有着较为独特意义的一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祥林嫂的艺术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其大量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先来说叙述手法上的对比。文章开头利用序幕渲染祝福的热闹景象与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孤独与失落中死去构成鲜明的对比。巧设悬念、引人思考造成如此强烈反差的原因是社会,是社会的冷漠和无情造成如此的悲剧。

在肖像描写上,作者也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我顺着作者为我们展开的描写思路可以看到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变化。头发由五年前的“花白”到“今天的全白”;人由“胖了”到“瘦削不堪”;脸色由“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到“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到“黄中带黑”;神情由“悲哀”到“笑了”到“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服饰由“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的寡妇形象到“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的纯乎乞丐的形象前后形成的强烈反差形象鲜明的将祥林嫂的变化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引导我们探究造成其悲剧的原因。与此同时作者在对祥林嫂的眼光描写上,不仅考虑到了前后的变化,还考虑到了同一时期不同情况下的变化。从前后看,眼由“顺着”到“直”;眼光总的变化趋势是由“精神”到“没有先前那样精神”到“间或一轮”。是生活的变化使其由灵活到呆滞。在同一时期内、不同情况下,祥林嫂眼睛的变化我们应重点关注两处:一处是祥林嫂再到鲁镇时柳妈告诉其“罪过”后的第二天早上“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捐门槛后的“眼光分外有神”,祭祖时的“失神”和第二天眼睛的“窈陷”处是在结局,作者见到祥林嫂时的“那眼珠间或一轮”和祥林嫂问作者问题时的“眼睛忽然发光”。变化展示着人物内心由绝望到希望到绝望再到希望的变化过程。

在语言的描写上,作者对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初到鲁镇、改嫁之时祥林嫂一言不发,再到鲁镇时可以说是发而不可收。“我真傻,真的”成了她的口頭禅。文中描述她四次以此语做开头讲故事。第一次讲给四婶听赢得了四婶的同情,第二次将给鲁镇的男人和女人听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从此以后她反复向人说她的故事,第三次以此语开头讲故事时引来的却是人们的厌烦,第四次引来的是柳妈的不耐烦。罗嗦的语言说明生活的重压使祥林嫂的精神已接近崩溃的边缘,她变得麻木而呆滞。鲁镇人的反应说明人的同情不是永久的,它只是相对的暂时。生活于此的祥林嫂走到最后的结局是一种必然。在故事的结局祥林嫂说了三句话。依次是“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竞有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句话一气呵成与她再到鲁镇时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罗嗦到如此理性的咄咄逼人,前后判若两人,是什么使她的语言有如此之大的变化?是长久存于心中的疑问终于找到了可以询问的对象,是信任,是急切,是希望………,但“我”的模棱两可彻底断送了这一切在动作的描写上,作者仍然高举对比的旗帜。初到鲁镇时作者用概括的语言写出祥林嫂的动作。“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试工结束,“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祝福前,“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这样工作的结果是她满足。这说明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的人,她以劳动为乐“忙”让她充实而幸福。改嫁时作者借卫老婆子之口描述了她“真出格”的反抗。再到鲁镇时,她先是手脚没有先前那样灵活,劳动效率下降。接下来,祝福前,只能是“讪讪的缩了手”和“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的无事可干,“闲”让她空虚而痛苦。忙、充实、幸福与闲、空虚、痛苦形成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去思考是什么原因,是谁剥夺了祥林嫂劳动的权利。

不但如此,作者在不同的描写手法之间也运用对比。语言描写中祥林嫂初到鲁镇和改嫁时近乎一言不发,动作描写中此时却特别细致地展示她的能干与与众不同。再到鲁镇与结局时则与此相反,言语描写的多而动作描写的少,以此表明在鲁镇人的心目中她生存的意义越来越小。多角度的对比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祥林嫂,也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使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能长久而鲜活的立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刘亚萍,探究《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祥林嫂.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2]章世青,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浅析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意义.中学语文,2010年24期

[3]裴秀丹,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考试周刊;2010年55期

猜你喜欢
塑造形象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