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感恩教育直抵人心

2018-05-14 09:05钟末玲
新班主任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钟末玲

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为题写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粗糙、皲裂、变形、血泡,甚至伤残充斥其间,纯粹是一部家庭血泪史、苦难史。

成果多辉煌。殊不知,此举是借教育之名对孩子挥起了道德审判的皮鞭,让父辈的过往经历以苦难与伤痕的形式展现,用教育裹挟孩子,逼迫其去背负,去救赎,去奋起。细思之,涕泪横流的背后是残忍。

这是被严重窄化、异化、形式化的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怀着真诚的谢意与生活中的一切具体而切身的事物相处并予以回报。这是一种宁静的信仰,一种灵魂的皈依。

感恩教育属于道德层面的话语构建,必须基于生活,触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生长运行机制,由内向外自然地发生,把感谢与回报这种美好的心性与情愫,传递给一切与自身、与人类有关的人、事、物,从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内在受到外部世界的激荡而有所回响,形成完美的闭环。

文章开头所述的一幕,是教育者由外向内对受教育者强行施压与灌输,必然是浅薄的,也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

感恩,即追求生命的美与真。既然如此,那么,在心灵的平和与安宁的基础上的感恩,自然不能受到任何限制和局囿,它必须是广泛的,自由的,面向世间一切的。

然而现实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功利。带着功利性的感恩对象仅限于衣食父母和命运左右者。

如果教育也向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妥协,教育的意义何在?救赎灵魂,完善灵魂的终极要旨何以达成?靈魂不就永远在现实的泥淖中挣扎吗?故,教育必须比现实纯粹、理想、高洁。

世界丰富,人类才有丰富的可能。天地自然,日月星辰,花草雨露,土石山川;文化文学,衣食粟糜,器皿针线——所有一切,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世界的盛宴。所有一切,是整合性的有机体,缺一不可。所有这一切,都来自生活,且我们生活在其间,无不值得尊重,无不值得感恩。

如果说生活是场,教育的本质就是必须在这个场中运行的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感恩教育,必须紧紧依存于生活的“场”。施受双方都要具备博大的胸怀,真切真诚地感恩所有的一切,用一切来滋养我们的心性,培养良知,达成灵魂的救赎和完善。这就是对世界,对生活最好的感恩。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蒲阳小学)

猜你喜欢
心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用道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南法禅宗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的相似性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从于丹讲《论语》中得出的领悟
“气”与船山心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