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策探析

2018-05-14 17:05唐娜娜付洪涛郭英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探索

唐娜娜 付洪涛 郭英才

[摘 要]职业教育是广泛面向社会人员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契合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贯彻“四个全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适应精准扶贫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国家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这也是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充分体现了在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教育战线承担的使命和责任重大。

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作为与经济社会产业和就业创业培训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有着教育成本较低、更利于受教育者就业、面向社会大众、服务范围较广、层次较多的独特优势。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雅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教育扶贫作为扶贫的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参与服务精准扶贫的时间短、经验不足,职业教育理论与精准扶贫实践的有机结合和深入融合方面还比较欠缺。如何更好地加强和推进职业教育在服务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从“户脱贫”的要求出发,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村摘帽”的要求出发,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四好村建设,推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

1 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

1.1 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举措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就业,对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提高扶贫效果具有独特优势,“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雅安市建档立卡贫困村594个、贫困人口40.6万人,贫困发生率20.87%,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超常努力、超常付出、攻坚克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胜利,2016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78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从下一步的工作来看,一方面2014 年以来近 9 万名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防止返贫的工作任务繁重、面临着巨大压力;一方面剩余贫困户的脱贫工作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到2020年要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一任务是必须完成,这一目标是必须实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来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创业能力,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李克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举措”。随着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产业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一大批生产经营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雅安四大骨干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进入高峰期,这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我们认识到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尤为重要和急迫。

1.2 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这两项比例4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职业教育“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效非常明显。因而职业教育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职业技能培训对广大移民、企业下岗转岗工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等,本着 “缺什么培训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结合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实用性强的职业、工种和农业适用技术,因势利导开展精准特色培训,把 “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增强成年贫困人口增收致富能力,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独特作用。职业培训项目涵盖乡村旅游、企业安全生产、农产品加工、电焊、钳工、畜牧养殖、动物防疫、果树病虫害防治、电子商务等各类实用技术,通过“短、平、快”实用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改变“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现状,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如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工作,除面向结对的天全县兴华乡铜山村开展培训外,还为全市多个贫困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为小河乡、龙门乡、乐英乡等贫困村开展基层财务管理人才培训、农专合作组织培训、农民工电工焊工培训、餐饮服务培训、客房服务培训等900余人次。近两年,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分类举措、整体推进,深入开展“六送”活动,即“送文化”“送医疗”、“送产业”“送培训”“送讲座”“送温暖”,取得了良好成效,如“送讲座”中,举办农民夜校培训7期,及时将国家政策、健康保健、生产技术、法律知识等传递给村民,同时也加强对村民的感恩意识教育。“送产业”中,根据我院医学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每年需购买14余万元实验用兔的實际以及三个校区食堂每天8000余名师生的餐饮需求实际,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形成对策,扶持铜山村建立了两个种养殖基地,即兔业养殖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运行。将单一的纯资金投入的“输血式”扶贫向综合性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技术扶贫的“造血式”扶贫转换,实现扶贫效益的可持续性发展。

1.3 职业教育覆盖面广的学习培训渠道和资助政策有效解决贫困学子求学困境

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也落后于教育发达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地区学生的升学率偏低,许多孩子无法通过普通教育渠道继续读书,而职业教育则可以为原本无法读高中、读大学的孩子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国家制定的中职免费等政策,为入读职业院校的学生解决了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据统计,目前雅安市建档立卡剩余贫困人口中有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2992 名,若再算上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孩子,这一数据还会更大。近年来,我市各职业学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扩大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逐步形成了“市办高职、县办中职、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化、政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各职业院校严格落实中职免学费和中职助学金政策,构建起了“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我市2016年落实各类资助资金1665.0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4840人次。2016年六县两区均设立了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专项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解决在享受现有教育保障制度和助学帮扶政策基础上,仍然存在的与子女就学直接相关的特殊困难(如:购买校服、文具用品、校内伙食等费用),切实避免因经济原因导致贫困户家庭子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截至2017年5月底全市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规模为4049万元,已累计使用基金285万元,共有3069名贫困家庭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2 职业教育助力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职业学校整体办学力量和水平还比较薄弱

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职教优势服务精准扶贫,还需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和外延实力。我市职业教育总体发展还不平衡,办学规模偏小,办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目前全市高等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含普通中专2所、职业高中5所、技工学校2所),就业训练中心8个,民办培训机构12所,其他行业主管培训机构2所。特别是中职学校与其他市相比在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呈现散、小、弱的状况。一是学校布局分散,布局与人口分布失衡。二是规模小效益差。50%的中职学校校均规模1300人左右,远低于全省校均2220人水平。三是学校办学条件较弱,职业教育所需的重要实训设备不足,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四是专业教师缺乏,数量不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县(区)职业学校吸引不了本地学生入学,留不住优秀教师,良性循环的职教氛围和环境还未充分形成。

2.2 民众接受培训意愿不足,职业培训转化性、可持续性不强

据统计雅安市2016年末常住人口153.97万人,全市55.45%为农村人口。雅安市辖的六县两区中的其中六县荥经、汉源、石棉、天全、庐山、宝兴均地处山区,其中的贫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观念落后,农村弱势群体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社会资源缺乏,社会交往较少,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技术的几率较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认同感更低。虽然在“3+10”扶贫攻坚政策、九项重点扶贫工作提到要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受教育水平,且随着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广泛开展,贫困人员也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的培训,但其中大部分技能培训虽然获得了相应资格证,但培训后仍普遍存在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践、转化为实际就业仍然困难的现实状况。

2.3 部分贫困户依赖性较强,主观能动性较差的现象仍然存在

在脱贫的过程中,注重其暂时的收入上的脱贫,而未从根源上思想源头上让贫困人员主动走出贫困现状。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未从根源上想摆脱贫困,个别地方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存在“包办”现象,贫困人员虽然暂时性地脱离了贫困,从收入上达到了脱贫要求,但是可持续性不强,内生性动力不足。因此在注重其技能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贫困人员的思想教育、观念引导,让其发自内心地想要去脱贫,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改变其贫困现状,如此方可长久。

2.4 职业教育惠民政策宣传不足

为了做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发挥职业教育技能扶贫的精准作用,国家和省上针对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免除学费、助学金、助学贷款、单招、对口高职、中高职衔接、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等这些惠民政策,一方面为贫困地区中职学生上学减轻了负担,一方面打通中职升高职的上升通道,更重要的是瞄准市场开设专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最大限度使每個学生都能就业,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但是这些好的政策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不能及时全面了解,不少家长和学生没有或不愿选择职业学校。

3 发展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以“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推进精准扶贫,使职业教育成脱贫攻坚“排头兵”。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站在“精准扶贫”惠民生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职教就是抓脱贫”的意识。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到脱贫攻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逐步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推进雅安职业教育集约集聚发展。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严格落实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政策,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逐步推进对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学生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对症下药、靶向施策,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税收、贷款、保险、支农项目等政策扶持力度。要在“调结构调规模、抓质量抓内涵、强培训强服务、促发展促就业”的职教理念中,努力构建完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2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

在思想观念上要逐步扭转家长和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有所偏移的人才观念,引导人们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就业优势,宣传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各类职业院校的各种惠民政策,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所知、所接受,并切切实实从中受益。加大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在入学、在校期间、就业以及单招、对口高职等环节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不仅是对職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也是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扶贫。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这些政策措施,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好处,看到职业教育的前景,从而愿意接受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

3.3 优化职教学校专业设置,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各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一是结合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与管理、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等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重点扶持建设紧贴地方产业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紧贴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接地气”,可让企业看到“有人可用”的希望,也让学生看到“有业可就”的奔头。只有让毕业生愿意在本地就业而不是一味“东南飞”“向城市”,“一人入学、就业,一家脱贫”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形成。二是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建立以职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培养满足当地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3.4 加强职教双师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广度

地方政府出台师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进入职业学校,解决专业师资紧缺问题,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从根本上提高育人质量,使得农村学生因为能够“学到东西”而愿意就读本地职校,同时使得本地企业因能招到“用得上、留得住”的员工而支持职教办学,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要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正向引导,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子,分类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助学措施。如:校企合作办学中开办扶贫励志班,将企业零星设置的各类奖助学金打造成长效的扶贫机制,校企联合培养专项班中可分配一定名额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公益性职业培训优先面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落实贫困职教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优先推送就业岗位等。

3.5 发挥职教培训优势,多领域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程

一是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目前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加强宏观指导,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二是要整合现有的各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力量,强化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有效衔接和联合,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参与,构建上下贯通、层次分明、多方参与、支持有力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大胆创新,转变方式,双线共推, 利用“移动互联+产业帮扶”服务理念,通过“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服务模式,创新扶贫工作载体。在线下通过组建“示范农户联盟”,由技术骨干在田间直接向服务对象开展线下技术推广,在线上开发相关APP,提供在线指导。一方面解决校地因时空距离带来的困扰,实现农户与专家、技术骨干与专家一对一的问答服务;另一方面,以联盟形式组织开展示范指导,有助于提高产业技术帮扶的工作效率,提高困难群众参与示范种养的意愿,通过培训,促进增收、促进就业,有效推动户脱贫村摘帽目标任务的实现,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刘易霏.实施职业教育助学项目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教育观察,2016(05).

[2] 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0).

[3] 张世珍.关于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08).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探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