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钻研文本,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

2018-05-14 14:27黄剑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有效实施课堂效率

【摘要】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从课标、教材、资料、教辅的视角谈钻研文本,从寻找“切入点”“争论点”“动情点”“训练点”“拓展点”的角度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从而使小学中年段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动。

【关键词】钻研文本;有效实施;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优质语文课堂,需要衡量在课堂中学生能否用探究的方式主动学习、发展能力;衡量教师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教学相长;衡量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要建构这样的课堂,教师首先要从钻研文本上下功夫。

一、“四看”:多角度钻研文本

四看,即看课标、看教材、看资料、看教辅。

(一)看课标

语文能力培养是一个传承提升、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在课标中对“理解文本”能力培养的阐述,从低年段“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到中年段“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再到高年段“推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体现了语文能力生长的过程。

以苏教版四上的教材为例,梳理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我們可以发现:言语积累是中年段的重要训练项目。理解语言文字是中年段儿童语文学习的难点。篇章整体感知是做好中高过渡的关键。有鉴于此,建议教师在备课中:

1.重视整体感知。变散点式教学、线性教学为块面教学,帮助儿童站在全局的高度多元理解、深入感悟,从写作的角度感受言语材料的精妙。

2.扩大言语积累,适度拓展,以期“厚积薄发”。重视复述训练,使学生能有条理地说,重点突出地说。

3.精读细品,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

4.想象体验,读写迁移。

(二)看教材

研读课标是宏观把握,大处着眼;钻研教材则是小处入手,重点突破。

1.在单元中整体地看

例如第二单元《给江主席献花》,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背景;《天安门广场》,以1949年开国大典为背景;《徐悲鸿励志学画》,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虎门销烟》,发生在1839年。四篇课文,由今溯古,穿起整个中华民族不断抗争、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教师可以画一个中国近代史大事件的时间轴,做5分钟单元导读,再分篇教学,最后学到练习中“以身许国”“碧血丹心”这样的成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言,爱国之情怎能不油然而生?

2.搞清文本段落内在联系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先写了师徒俩长年累月奔波,这是身体上的辛苦;然后写了夜投古寺,这是外在条件的艰苦;接着写亲尝药草,记录寻访所得,这是追索之苦。再读师徒对话——“觉得苦吗”“吃点苦是值得的”。于是,李时珍的不怕吃苦、严谨认真都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民造福。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层层深入”“主题鲜明”。

3.善于挖掘文本语言特色

抓住富有特色的言语,课堂研讨才有具体抓手引导儿童体会文字之美。《泉城》一课同样写泉水,珍珠泉是“涌”出,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出,不同动词的使用,描摹出泉水的不同特点。引导儿童体会感悟这些词使用的传神,悟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不断互动对话的过程,最终实现思维力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三)看资料

1.插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如《古诗两首》的插图,一群孩子点炮仗,远处院落门上有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春节,写下的我国第一副春联,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次年,宋太祖吞并后蜀,抓走孟昶,委用了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后蜀的地方官。在这之前,宋太祖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孟昶降宋时,正是太祖诞辰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已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这才有了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研究插图也很有意思。

2.研究教参

教参的“教学建议”中“精读感悟”部分、“合作探究”部分值得研究。如《古诗两首》中,教参就提出“为什么诗句是半轮,不是一轮”,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

3.看一些图片、影像资料

如《开国大典》一课,可以观看一些影像资料,在开国大典的珍贵镜头中,在国庆阅兵的壮观回眸中,在申奥成功的举国欢庆中,儿童对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就有了感性的认识。

4.看背景资料

写作背景虽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中,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如《九色鹿》的故事出自敦煌壁画。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传说前秦时一个和尚行至此地,看见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显现出千佛形象,于是开始修造洞窟。而十六国时期的战祸离乱、内煎外逼,促使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的“众生皆苦”“因果业报”“轮回转世”上。故事的结局是见利忘义的小人遭到应有的报应;贪婪的王后被气死;而贤明的国王则得到天神的保佑,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宣扬了佛教中的善恶有报。

5.看其他文字资料

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们收集各种文体、各种表现形式、各种视角下的介绍互联网的资料,培养收集、理解、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看教辅

《补充习题》是苏教版教材的配套教辅。研究《补充习题》,可以改变教师课堂讲得绘声绘色,面对作业学生一筹莫展的状况。如《九寨沟》一课有这样的习题:“这一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文中写到了哪些动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两题是引导儿童整体感知主要段落的意思。“这些景物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是从写作的角度引领儿童体会:正因为水是九寨沟的灵魂,所以各种水(湖泊、瀑布)是作者详写的,这就是组织材料的智慧。“这段话中用了四个‘也许,是因为 。”根据这个练习,一位教师有了以下精彩的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几种小动物?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除此以外,你还会看到什么动物?也许,你会看到 ,它 。(仿写)

3.作者介绍这四种小动物时,是用什么词连起来的?去掉也许行吗?

4.为什么不一定能见到它们,你能从前后文中找找答案吗?

林深叶茂——视线不佳 纵深行进——地方太大

珍稀动物——数量少 游人逐渐稀少——人迹罕至

5.真的很不容易见到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6.同学们,想象着我们行走在这深山老林之中,头顶是树叶间透下的星星点点的斑驳的阳光,脚下是野花摇曳、古藤横亘,远处五花海、五彩池水波粼粼,我们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看着看着。我就想,也许我可以看到机灵的金丝猴在窥视我,也许会有一只羚羊窜过,也许……这些“也许”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也许”是一个衔接词,很好地连接了介绍四个动物的文字。“也许”表示不确定,小朋友们饶有兴趣地研究为什么“不一定能见到这些动物”,既培养了发散思维,又能促进他们细心揣摩文字,寻找蛛丝马迹的证据。但老师并不满足于此,“真的很不容易见到吗?”设疑,再加上一段场景的描摹使孩子们身临其境般地体会“也许”中透露出的期待、好奇、探索、愉悦……最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怎么不对神奇的九寨充满向往?研究教辅作业,因练设教、讲练结合,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于永正老师说,“备课不仅要备课于书,更要备课于心”。深入地钻研文本是备好课的前提。而要想备好课,我们还要有一定的操作策略。

二、“五寻”: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五寻,即找整体感知的“切入点”、找激荡思维的“争论点”、找互动对话的“动情点”、找语言习得的“训练点”、找开阔视野的“拓展点”。

(一)找整体感知的“切入点”

切入点是教学的突破口,是一道“門”,找准切入点“问得少”“问得精”“问得巧”“问得准”,教学就会顺势而导、纲举目张、情思双动。

可以从课题有效切入。如《徐悲鸿励志学画》,课题为什么用“励志”而不用“立志”?原来“励志”不仅包含树立志向的意思,更有励精图治、奋发努力的行动,具体表现为“不知疲倦、日夜奔驰、一画就是一整天”。“励志”还包括一种“专注、忘我”的精神,为完成目标,顾不上生活的清苦,心无杂念,不达目标不罢休。“优异的成绩”“轰动画界的展出”“给有偏见者内心的震动”这些无不说明徐悲鸿最终达成了自己立下的目标。教学至此,“励志”一词在儿童脑海中就有了丰厚的含义。

可以从关键句有效切入。关键词句主要是指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及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贯穿全文的句子。如《珍珠鸟》,我们可以从总结句提炼出问题:“作者是怎样做一步步赢得了小鸟的信赖?”从关键语句入手,寻找课堂的统领性问题,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的重、难点也更易于突破。

可以从课外资料简介中寻找好的切入点。如《但愿人长久》中苏轼在词的开头写了这样一句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教师可以由词提问:什么叫“欢饮达旦”?在这个中秋,苏轼真的是“欢饮”吗?

也可以在朗读中找切入点。在《田园诗情》中,反复读文章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觉得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的表述说说。

(二)找互动对话的“动情点”和激荡思维的“争论点”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儿童的思动和情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思维的活跃,才会带来情感的丰富。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文本,善于找到“争论点”和“动情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体验性感悟。

我们也要善于在文本中寻找一些争论点,如《虎门销烟》紧扣“应邀”一词,辩论销烟现场有没有必要邀请外国商人。让孩子们在各抒己见中迸射思维的火花,而教师也不是挥动黄牌、红牌的裁判员,而是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魔棒,在巧妙的点拨中引领学生领略语文花园中的万紫千红。

(三)找语言习得的“训练点”

语文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要有训练意识。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中有一段,用了五个“可以”介绍互联网“内容非常丰富”,最后一个“可以”是用“甚至”一词连接的。教师引导孩子研究为什么要用“甚至”,五个“可以”顺序能改变吗?从而理解在作者心中足不出户逛“网上商场”是最神奇的事情,放在最后写起强调作用。接着展开写话训练,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四)找开阔视野的“拓展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当用好这个例子,寻找课外延伸的“拓展点”,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明媚的阳光、充足的空气透进来,让孩子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望世界。

如《但愿人长久》中,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关注到“形影不离”和“各奔东西”两个词,我们可以补充苏轼和弟弟小时候的故事感受其手足情深;补充苏轼《乌台诗案》有关的介绍,了解其政治困境,体会兄弟天各一方的无奈。教材与资料、课内与课外相互印证、相互解释、相互启发、相辅相成,促进了师生对文本的有深度、有宽度乃至有温度的理解。

上一节好课,钻研文本、巧妙设计是第一步。万事开头难,相信做好了这关键的一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一定能高效起来、灵动起来。

作者简介:黄剑,女,1974年生,本科,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副校长,中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及习作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有效实施课堂效率
简论高中“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使德育开花结果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浅析如何进行高效率的初中英语教学
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试卷讲解有效实施的冷思考和研究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