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语境下师范院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思考

2018-05-14 14:27连芳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连芳

【摘要】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课堂应该以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要求,以课程为本位,构建与第一课堂相契合的体系。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再一次质量提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是师范院校“第二课堂”的应然选择,师范院校“第二课堂”应以立德树人的精神为导向,以核心素养的全面推进为契机进行第二课堂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和转型,让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第二课堂;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焦点。1983年朱九思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他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指在教学计划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其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第二课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逐渐丰富。现在,通常我们认为,第二课堂主要指在专业的教学计划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教学,包括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教育活动,实践性是其主要特点。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本质内涵来看,第二课堂应该以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要求,以课程为本位,构建与第一课堂相契合的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形态完善高校育人体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4 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9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制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认为,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应包括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六个方面。课题组林崇德团队将“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人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关键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综合表现。2018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次对外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应具备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具体内涵为: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5C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个二级维度。这份报告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有效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极推动作用。

二、核心素养培养是师范院校“第二课堂”的应然选择

从本质上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大势,同时,也对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应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卓越教师的重任,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并已然成为师范院校办学质量提升与教育功能延伸发展的重要议题。

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育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师范院校“第二课堂”应以立德树人的精神为导向,以核心素养的全面推进为契机进行第二课堂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和转型,让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师范院校第二课堂的育人模式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和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围绕师范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养成,我们将师范院校第二课堂按照活动内容和性质划分为:师德涵养、教育教学实践、师范生技能竞赛、学术文化和科研训练、社团活动五大类。

(一)师德涵养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将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具有价值引导作用,突出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和其在发展学生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林崇德团队也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强调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师范生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功能,加强党建带团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营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涵养卓越教师内在精神,提升师德修养和育人意识,使其成为中国教师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脊梁。

(二)社会实践

旨在提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社会参与能力,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和沟通,培养职前教师从业的关键能力和个性品格。社会实践是规模最大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师范院校要为师范生搭建具有师范特色的暑期“三下乡”、农村支教、教育教学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三)师范生技能竞赛

教育教学技能水平是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的关键能力。师范生技能竞赛旨在提升师范生核心竞争力,夯实师范生专业技能。技能竞赛是大学生运用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载体。师范院校第二课堂要充分发挥实践性特点,打造“赛练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的活动形态,在竞赛中夯实和提升师范生专业基础。

(四)科研训练

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此,师范院校应该给予师范生更多的科研训练机会和平台,以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第二课堂要加强与第一课堂的结合,要明确第一课堂的主体地位,争取更多教学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打造第二课堂“科研项目——毕业论文——科研能力”的协同学习模式。

(五)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现已成为培养大学生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的实践活动基地。社团的专业化和课程化发展是其未来的重要走向,要实现社团的课程化运作,要加强专业教师对社团的培养和指导,可实行社团导师制,由社团导师为社团开设专门课程。也可以社团课程化为载体,加强与地方中小学和名师工作坊的合作,打造“高 校——中小学——师范生”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高校教师深入教学一线,一线教师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指导,由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学界对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某些研究问题上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由于局限的学科视角和方法阻碍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核心素养的大语境之下,师范院校如何构建适应第二课堂教育特点和当下人才培养需求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3]曾剑雄,宋丹,高树仁.大学生第二课堂研究:历程、焦点与前瞻——基于1999—2016年CNKI 的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07(6).

[4]朱桂琴.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方向、困境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7(12).

[5]周颖华,陈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养模式:挑战与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4).

[6]姜宇,辛涛,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7]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

[8]徐福利.转型与突破: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培养改进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7(6).

[9]程立斌,洪鑫,肖祖清,等.开展二课活动 促进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J].课程教学,2018(8).

[10]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

[11]朱九思.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12]刘坚.为全球核心素养研究贡献中国智慧[N].中国教师报,2018-4-11.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第二课堂核心素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