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5-14 16:11刘玮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职生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刘玮

摘要:教育部印發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因此,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既要培养文化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中职生,又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将传统文化渗入中职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职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近几年,在外来文化和日渐多元的新锐思潮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文化缺位现象在中职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学识结构不完整,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灌输式教育普遍存在排斥心理。中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文化素养,使绵延五千年的“文明之泉”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

所谓渗透,就是利用语文学科传道育人的特点,摒弃“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文化以“滴灌”形式渗入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接受程度,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教学资料的搜集

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便利,做好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例如,在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这篇文言文时,可通过互联网找到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中华美德》动画连续剧,其中有一集讲述的就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故事。让学生观看这个故事,能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文章所弘扬的“一诺千金”“礼贤下士”“仗义执言”“爱国爱家”等传统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双重效果。做好资料搜集能极大程度地拓展课本内容,延展课堂空间。

二、利用微课补充资料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其碎片化的形式、便利的互联网传播模式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这篇课文论证了艺术中“虚”与“实”的概念,列举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例子,平时与传统艺术接触甚少的中职生很难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时,微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它通过七八分钟的视频,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展示,利用对比引用、音画声光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传统艺术中极其微妙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国粹京剧《拾玉镯》《秋江》《昭君出塞》等片段。大部分学生很少接触京剧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微课视频,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内容,他们发现这种看似陌生的艺术形式也可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三、注重教学实践

整合教学资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要做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日常教学实践是重中之重。从《阿房宫赋》的轻歌曼舞到传统礼乐文化的知识普及,从《灯下漫笔》对时代的深邃思考到上下五千年的民心民性……传统文化的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间,传统文化的优雅之花植根于学生心灵,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只需要一场和煦的风、一阵及时的雨、一点清新的空气,它就会发芽、长叶、抽条、舒展,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四、结语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与人相处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这纷繁芜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教育者,应该像北宋教育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猜你喜欢
中职生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