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与动词类型

2018-05-28 01:34菏泽学院孙洪波杨玉珍
外文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宾格中心语词缀

菏泽学院 孙洪波 杨玉珍

1. 引言

处所倒装结构(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 LIC)(Bresnan & Kanerva 1989; Hoekstra & Mulder 1990; Bresnan 1994; Polinsky 1993, 1995)是当前学界存现句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同时它也是论元实现的重要问题,即位于句首位置的处所短语如何实现为主语,处所短语位置交替(alteration)的生成过程,以及处所倒装结构的跨语言类型学的比较等都是论元结构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学界对处所倒装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两大问题。第一是该结构的句法生成问题,即位于句首位置的处所短语如何实现为主语。处所倒装结构常常对基本的投射规则提出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是处所结构可以实现为核心论元,占据主语位置,而真正的语义主语则占据常规宾语的句法位置,从而形成[PP V NP]处所倒装结构。第二是处所倒装结构中动词的类型问题。

本文讨论日语中典型的处所倒装结构,并通过与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对比,探讨日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方式以及能够出现在该结构中的动词类型。

2. LIC的动词类型

LIC主要有两大句法语义特点:第一,非常规的语序问题 [PP V NP];第二,进入LIC的动词的类的问题。关于动词类型,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非宾格动词能够进入该结构。比如,表示存在、出现的动词(Coopmans 1989; Hoekstra & Mulder 1990)。之后的研究对该“非宾格分析”方案提出了质疑,认为某些非作格动词也能出现在LIC (Levin & Hovav 1995)。比如动词work是典型的非作格动词,但是也能出现在LIC中,如(1)所示:

(1) On the third floor worked two young women called Maryanne Thomson and Ava Brent, who ran the audio library and print room.

(Levin & Hovav 1995: 224)

Kuwabara(1995)根据“分裂VP假设”(split-VP hypothesis)指出,出现在LIC中的非作格动词在推导过程中变成了非宾格动词。根据该分析,非作格动词work基础生成于底层的VP, 作为VP的中心语。通过中心语到中心语的移位(head to head movement),它移位至上层vP的中心语位置。在该位置,它组并(incorporate)到一个抽象的、不实现为语音的非宾格动词Vu上,从而转变为非宾格动词。该分析的好处是能够解释LIC中的非作格动词具有和非宾格动词相同的一些性质。如(2)所示。

但问题是,Kuwabara所提出的这个语音为空的抽象非宾格动词的本质是什么? Nakajima(2001) 曾指出英语中的LIC和日语中的“niwa-iru”结构具有很多相似性,并把“niwa-iru”结构称为日语的LIC结构。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In the park are playing many kids.”

Nakajima(2001)注意到(3)中的非作格动词hataraku(work)和asobu (play)和表示处所的-ni短语共现时,它们词汇转化为状态动词。英语中不存在这种转化方式。日语中证明这种词汇转化方式的明显证据是,它有表示状态的存在性词缀-iru。因此,日语处所结构可表示如下:

(4) PP NP -ni LOC -wa TOP] NPNP -ga NOM]

[VV-te-iru]

该图适用于某些非作格动词,但是不能应用于run、walk这样的运动动词,尽管它们也属于非作格动词(Levin & Hovav 1995)。然而,语言事实是,运动动词完全可出现在英语LIC中。如(5):

(5)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根据Nakajima(2001)的分析,当运动动词aruku(walk)与表方向的-ni短语和表存在的词缀-iru共现时,它在词汇性质上转变为状态动词。但是,下面这句日语处所结构不合语法,为Nakajima的分析提供了反例。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注意:此处LOC 既表示处所也表示方向。句尾词缀-ita是词缀-iru的过去式。

但是(6)中的句尾词缀-iru如果换成表示“来”的词缀-kuru,该句就变成合法的,如(7):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因此,对应于英语LIC的日语处所结构应该有两类:“niwa-iru”结构和“niwa-kuru”结构。如(8)所示:

(8) 日语处所结构

a. “niwa-iru” 结构

PP NP -ni LOC -wa TOP] NP NP-ga NOM]

[VV-te-iru]

b. “niwa-kuru”结构

PP NP -ni LOC -wa TOP] NP NP-ga NOM]

[VV-te-kuru]

3. LIC动词的非宾格性

Hatakeyamaetal.(2008) 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LIC与日语处所结构中的非作格动词如何转换为非宾格动词。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9)中的hataraku是行为动词,因为它能与-de短语共现,-de短语表明动作发生的处所,但是该动词不能与表示存在的处所-ni短语共现。

“Senior persons work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一般认为行为动词是非作格动词。因此,英语和日语中的work都应该看作是非作格动词。然而,在(9)中,该动词与存在性词缀-iru结合时,就能够与-ni短语共现。众所周知,-ni短语一般与表示存在或出现的状态动词共现。因此,Hatakeyamaetal.(2008)认为,日语中hataraku与存现性的-iru词缀结合时,就转变为非宾格动词。其句法转换结构如(11):

(11)

(11)中,从下层的动词hataraku到上层的动词词缀-iru之间发生了中心语到中心语的移位,形成了hataraite -iru。 对比树图(2)和(11),日语处所结构中的动词转换为非宾格动词的形式与英语LIC的唯一差异在于中心语的位置。日语中心语是右向的,英语的中心语是左向的。这归因于两种语言的中心语的参数设置差异。日语是中心词后置(head-final),英语是中心词前置(head-initial)。

因此,Hatakeyamaetal.(2008)假设,英语的非宾格动词Vu对应于日语的存现词缀-iru,其抽象句法语义为BE。(2)中的动词 work从底层V位置提升到上层中心语空的BE位置,形成复杂“work+BE”结构。该结构对应于日语中的复杂动词结构 “hataraite-iru”。

英语LIC中的walk经过中心语到中心语的移位也能形成 “walk+BE”结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6)和(7)对应的日语处所结构中,包含的不是词缀-iru, 而是-kuru (come)。 因此英语中的非宾格动词Vu对应的是词缀-kuru, 其抽象语义是COME。所以,中心语到中心语的移位后,它们形成的是“walk+COME”复杂结构,而其对应的日语复杂结构是aruite-kuru (例〈7〉)。

简言之,英语LIC中的VP可粗略图示如(12):

(12) [VP[VVi-BE/COME] [VP[Vti]…]]

英语LIC中的非作格动词基础生成于底层的VP,然后提升至上层VP的中心语位置,组并成并不实现为语音的非宾格动词BE或BECOME。这样,不管动词原来是非宾格动词还是非作格动词,只要进入该结构,就获得了非宾格性。

4. 词缀类型与动词类型的兼容性

观察语料(13)和(14),日语中的小品词-ni既可表示处所LOC,也可表示方向性DIR。

(13) 包含-ni的处所PP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is building are working senior persons.”

(14) 包含-ni的方向性PP

“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Hatakeyamaetal. (2008) 认为PP的允准条件是:

(15) 词缀-iru允准处所PP, 而词缀-kuru允准方向性PP。

在句法结构上,如(11)所示,(13)中的hataraku和(14)中的aruku提升至上层VP,分别与词缀-iru和-kuru结合。在该位置,它们都成分统制(c-command)-ni短语(即PP)。据此分析,词缀是中心语,决定了其成分统制的PP的语类。因此,其基本假设是:日语处所结构中,只有受-iru或-kuru成分统制的PP才能提升至句首位置。

那么,允准条件(15)是否也适用于英语的LIC呢?英语与日语处所结构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英语中的词缀是隐性的(covert),而日语中的词缀是显性的(overt)。统一的解释是,对应于日语小品词-iru的空语素BE允准了处所PP, 而对应于日语小品词-kuru的空语素COME允准方向性PP。(1)中的非作格动词work提升至上层空中心语Vu (空BE)位置,形成复杂动词结构“work+BE”。 受“work+BE”成分统制的PP受到允准,形成处所PP, 即on the third floor。

(16) a. {Into/*In} the room walked John.

b. John walked {into/in} the room.

(16b)中,行为动词walk可分别与处所PP和方向性PP结合,句子合法。而(16a)是LIC, 只允许方向性的PP。按照Hatakeyamaetal.(2008)的分析,这是由于walk提升至上层空中心语COME, 而非BE的位置,形成复杂动词结构“walk+COME”, 该空中心语COME允准方向性PP, 即只有方向性PP [into the room]受到允准出现在英语LIC中。所以,前置的PP的性质影响了句子的合法性。

5. LIC的语义关系

上述讨论的都是LIC中正常谓词的情况,这些谓词都具有非宾格性,即使如walk这类的非作格动词,在进行句法生成的过程中,也与中心语位置上的空轻动词结合,从而转换为非宾格动词,该结构表明的是一种处所关系,即空间性。另外,日语中还有一类表明部分和整体关系的存在句,牵涉到不可让渡的领属关系,如例(13)。该现象在Muromatsu(1997)中作为领属结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表示部分性和处所性的LIC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表示部分性的存现句的主语是-ni短语,而表示处所的存现句的主语是由-ga标记的名词短语,这两种主语都触发主语敬称问题。第二,部分性和处所性存现句中的-ni短语不同的两类,分别是与格主语(dative subject)和后置谓词。因此这两种不同的-ni短语在wh-问句中有不同的句法表现,分别是话题化(topicalization)和主语化(subjectivization)。第三,谓词的性质不同。部分关系中的谓词体现的是个体-平面,而空间关系中的谓词是场所-平面。第四,由-ga标记的名词短语。部分关系中的由-ga标记的名词短语不是指称性谓词,不能占据主语位置,而处所性关系中的由-ga标记的名词短语是指称性论元,能够占据句子主语位置。因此,在有定性效果(definiteness effect)上,两种由-ga标记的名词短语是不同的。

本文认同Muromatsu(1997)指出的第三条和第四条区别,但是他指出的前两条尚有商榷之处。他的第一条区别仅仅是作者对语料的观察和描写,并未触及日语LIC的核心性质,即该区别不能反映LIC最根本的形态句法特点。在本文的第四节讨论中,(13)是含有-ni的短语做主语,是典型的LIC,确实表明了second floor 与this building之间的部分性关系,这与Muromatsu(1997)的观点一致。但是观察(14),它也是含有-ni的短语做主语,而且也是LIC结构,可是无法解释the room 和John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关系。所以第一条区别的前件有解释力过强的问题。至于触发主语敬称的原因,由于不是本文的侧重点,暂且不论。

Muromatsu(1997)指出的第二条中-ni短语所体现出的不同是由于句法操作的差异造成的,表示部分关系的LIC是话题化的结果,而处所性关系是由于主语化造成的。这种解释会造成句法解释的理论内部的复杂化,使得整体理论的解释覆盖力不强,而且有就事论事而特设理论的嫌疑。本文认为,无论是“niwa-iru”结构还是“niwa-kuru”结构,它们的句法生成都是话题化的结果,直接证据就是日语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谓词前的处所结构都带有明显的话题化标记TOP。这在理论上具有简约性(simplicity),而且解释力更强。

至于部分性和处所性存现句中的-ni短语是不同类型问题,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扩展投射原则(EPP)作用的结果,只有符合EPP的名词短语才能进入该位置。Kempchinsky (2002)以西班牙语的LIC结构为例,给出了跨语言的支持证据。关于表示部分性关系的LIC动词后的主语是与格的问题,如果这一论断成立的话,则无法解释(13)和(14)中的后置名词主语的格位问题,而且对于存在性关系的LIC提出的“谓词后置”仅仅是个句法观察,前者是语义的格位问题,后者却是句法操作问题。这本身就存在判别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本文认同Lasnik(1992)在Belletti(1988)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动词后的主语被分派的是部分格(partive case),部分格不是结构格, 可以更好地解释具有部分性关系的LIC的语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LIC结构的歧义问题。Kuno (1971) 注意到了LIC结构与常规结构转换过程中辖域(scope)的区别。

(17) Some actresses stood on every stage

(∃ > ∀, ∀ > ∃)

(18) On some stages stood every actress

(∃ > ∀, *∀ > ∃)

这种区别可以用Nevins & Anand(2003)提出的“概括性条件”解释。

(19) 非主格主语不能取比表层位置更窄的辖域。

(17)中的some actresses 是主格,PP只能是非主格,但却不是主语,因此不适用条件(19),故它可有两种辖域解读。在(18)中,PP被显性分派给主格,而every actress则是非主格主语,因此,every actress在表层宾语位置只能取窄域,不能获得宽域解读。这是(17)和(18)中LIC在量化上的歧义解读的区别。

6. 余论

Nakajima(2001: 45)从事件语义学和生成词汇学的特质结构(qulia structure)角度定义LIC动词的必要性条件,即状态次事件条件:

LIC动词的状态次事件条件在LIC中起作用,当且仅当其(或包含该动词的VP的)词汇表征牵涉到指向状态的核心的最终次事件结构,表明某物AT某地的特质条件, AT是表明处所介词的算子。

该条件要求动词的词汇表征包括指向结果状态的核心次事件,意味着某物在某地的特质条件。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采取与处所或方向性短语共组(co-composition)操作时,满足该条件。日语LIC为该条件提供了重要证据,尤其是非作格动词的日语处所结构中,表示状态的词缀必须附加到相应动词上。词汇表征中的核心次事件结构在日语处所句中的形态是通过存现词缀-iru来体现的,这表明处所状态。这也为本文提出的中心语到中心语的句法生成模式提供了依据。

本文是对Kuwabara (1995)和Nakajima (1993)的进一步论述与发展。Kuwabara(1995)仅仅指出LIC中存在未实现为语音的非宾格动词,但是没有详细考察该非宾格动词的实质。本文通过英日LIC的对比考察,认为存在两种未实现为语音的非宾格动词,空BE和空COME。Nakajima (1993, 2001)也注意到了存在两种空宾格动词,但是却忽略了两种空中心语与共现的动词类型的联系。本文发现,日语处所结构中的空中心语BE和COME分别对应于日语中的词缀-iru和-kuru,并且词缀的类型与前置的PP类型有紧密关系。

参考文献

Belletti, A. 1988. The case of unaccusatives [J].LinguisticInquiry19 (1): 1-34.

Bresnan, J. 1994. Locative inversion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Universal Grammar [J].Language70 (1): 72-131.

Coopmans, P. 1989. Where stylistic and syntactic processes meet: Locative inversion in English [J].Language65 (4): 728-751.

Hatakeyama, Y.etal. 2008. Verb movement in Japanese revisited [J].JournalofJapaneseLinguistics24: 89-103.

Hoekstra, T. & R. Mulder. 1990. Unergatives as copular verbs: Locational and existential predication [J].TheLinguisticReview(7): 1-79.

Kempchinsky, P. 2002. Locative inversion, PP topicalization and the EPP [C] // T. Satterfield,etal. (eds.).CurrentIssuesinRomanceLanguag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45-159.

Kuno, S. 1971. The position of locatives in existential sentences [J].LinguisticInquiry(2): 333-378.

Kuwabara, K. 1995. Buntaitouchi -no Shintakkusu (The syntax of stylistic inversion) [C] // K. Takami (ed.).Nichieigo-noUhouidouKoubun(RightwardMovementConstructionsinJapaneseandEnglish). Tokyo: Hituzi-syobo. 93-118.

Lasnik, H. 1992. Case and expletives: Notes towards a parametric account [J].LinguisticInquiry23 (3): 381-405.

Levin, B. & M. R. Hovav. 1995.Unaccusativity:AttheSyntax-LexicalInterface[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Muromatsu, K. 1997. Two types of existentials: Evidence from Japanese [J].Lingua101: 245-269.

Nakajima, H. 1993. Seisei-bunpou Sai-Nyumon 8: Seisei- riron -wa Genri-teki Setumei-wo Kanou-ni-suru (Reintroduction of Generative Grammar 8 (series): The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can provide principled explanation) [J].Gengo(Language): 104-109.

Nakajima, H. 2001. Verbs in locative constructions and the generative lexicon [J].TheLinguisticReview18 (1): 43-67.

Nevins, A. & P. Anand. 2003. Some agreement matters [C] // G. Garding & M. Tsujimura (eds.).Proceedingsofthe22ndWestCoastConferenceonFormalLinguistics. Somerville: Cascadilla Press. 370-383.

Polinsky, M. 1993. Subject inversion and intransitive subject incorporation [C] // B. Katherine,etal. (eds.).PapersfromtheAnnualRegionalMeetingoftheChicagoLinguisticSociety29-1.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43-362.

Polinsky, M. 1995. Non-terms in complex predicated: From incorporation to reanalysis [C] // C. S. Burgess,etal. (eds.).GrammaticalRelations:TheoreticalApproachestoEmpiricalQuestions. Stanford: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359-390.

猜你喜欢
宾格中心语词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满语宾格的用法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
释西夏语词缀wji2
无加诸人
汉泰状语与中心语结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