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传播力视角下国产影视剧文化词汇的字幕翻译

2018-05-28 06:09北京科技大学
外文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译法字幕译文

北京科技大学 赵 晶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愈加密切,中西文化的沟通不断深入,影视剧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都引入大量的外国影视作品,堪称影视翻译的大国,影视翻译也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钱绍昌 2000: 61)然而,大量引进国外优秀影视作品的同时,国内优秀影视作品的输出却远未跟上步伐,由此造成影视传播的文化逆差。同时,国产影视剧的字幕翻译还存在意义交流不畅、传播力不强的实际问题。字幕翻译质量直接决定了国产影视作品在海外的接受程度和受欢迎程度,而文化词汇的翻译又是影响字幕翻译质量的重要方面,向来是字幕翻译中的难点,在文化密集传播的今天,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Castells(2009)认为,“传播力”是一种实力和传播的效力。“话语传播力”指话语的实力和传播效力。成功的外宣翻译话语必须具有高传播力,本文以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为例,从话语传播力的视角探索国产影视剧——尤其是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产影视剧——文化词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探究如何建构有传播力的字幕翻译话语,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推进我国影视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海外交流。

二、 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方法

字幕翻译是影视翻译的一种重要范畴,分为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两种。其中,语际字幕是在保留影视剧作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所对应的译文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Gottlieb(1997: 309)将字幕翻译定义为“对瞬时性、多符号文本的追加的、同步的书面翻译类型”。相对于配音而言,字幕翻译可摆脱语音的束缚而更注重语义的传递,也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更受年轻人欢迎的一种翻译模式。近年来,字幕翻译的研究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Mubenga 2010; Sibson 2012; Pinto 2013; Shiryaeva & Lungu Badea 2014)。

字幕翻译既有普通翻译活动的基本要求,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传统的笔译相比,字幕翻译更像是即时、现场的言语交际。字幕显示有时间的限制,一般为2至3秒;在屏幕上的空间同样有限,一般控制在两行以内,每行的字数(或词数)不应超出15个;字幕还应与相应人物的话语同步出现。由于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可将其特点总结为:瞬间性、通俗性、简洁性和无注性。也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字幕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不同于传统的文本翻译。

影视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影视翻译必然和普通书面语的翻译有所不同。(张春柏 1998: 50)丹麦研究者Gottlieb(1992)提出了10种影视翻译的方法(展译、释译、转译、仿译、抄译、换译、缩译、减译、删译和弃译),堪称影视翻译的经典之论,至今仍有重要影响。李运兴(2001: 39)认为处理字幕翻译文化词语有5种常见模式: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黄忠廉(2002: 93)把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称为“变译”。影视字幕翻译正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需求而完成的活动,“变译”的使用尤为突出。

三、 影视剧《甄嬛传》中文化词汇的字幕翻译

《甄嬛传》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该剧情节跌宕,语言考究,叙事宏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剧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讲述了主人公甄嬛如何从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善于谋权的深宫贵妇。自2012年开播以来,接连掀起收视高潮,被誉为改编剧的成功典范。美版《甄嬛传》经专业团队打造与翻译,将原剧的76集重新剪辑为6集的电视电影,登陆欧美主流电视台并取得不俗的收视成绩,真正实现了国产影视剧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目标。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是对文化反映最为直接、最为迅速的要素。(王衍军 2014: 1)文化词汇不同于一般词汇,它蕴含并体现着不同民族独有的社会文化含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文化词汇,无不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本文的汉语文化词汇是个广义概念,指“一种语言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王衍军 2014: 2),包括典故词、成语、俗语、谚语等饱含文化内涵的固定短语。

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所要处理的文化词汇可分为以下几类:专有名词(称谓类、物名类、地名类和事名类)、四字成语和俗语。如何翻译这些文化词汇以达到提升影视传播力的目的,下文将结合该剧的字幕翻译,依次加以讨论。

(一)专有名词的翻译

汉语的文化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专有名词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剧中专有名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根据其指称的内容,我们将其分为以下4类:称谓类、物名类、地名类和事名类。

1) 称谓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甄嬛传》聚焦中国封建王朝皇宫的生活万象,故事人物错综复杂,有诸多与封建时代门第阶级观念相关的复杂称谓。仅皇帝的嫔妃,就有“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等多个称谓。除此之外,还有“王爷”“亲王”“皇太后”“福晋”“侧福晋”等其他称谓。然而它们在美国文化中并没有对应的说法,译者需费一番思量寻找目标文化体系中的替代项。

先来看皇帝嫔妃的译法。最低等级的“答应”和“常在”译为 Second Attendant和 First Attendant。根据辛克莱(2002: 107),“Attendant is someone whose job is to serve people in a shop, museum, etc.”。可以看出,译者此处的选择主要是从“答应”和“常在”的引申意义出发,表示皇帝身边的侍奉之人,借用attendant一词表达此意,属于借译法。所谓借译法,指借用目的语文化中相近或类似的词汇对应源语文化词汇的方法。“贵人”译为Noble Lady可看作“直译法”。“嫔”译为Concubine,根据辛克莱(2002: 382-383)的释义,“A concubine is a woman in former times who had a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a man who was not married to her and who may also have had a wife”。可见,concubine的内涵与汉语的“嫔”并非对等,此处仍为“借译法”。“妃”“贵妃”和“皇后”分别译为Consort、Noble Consort和Empress,“皇贵妃”译为Imperial Noble Consort,皇太后译为Empress Dowager。其中Consort是指“the wife or husband of the ruling monarch”(辛克莱 2002: 397)。可见,上述几处也是融合了直译法和借译法,与目标语受众文化形成一定的互文性,有助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确保影视翻译话语的传播力。

再来看皇帝兄弟的译法,译者的处理方式是上溯到英国文化、欧洲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去找相对应的术语,借鉴了“公、侯、伯、子、男”的西方等级划分,进行相应的转换和处理。其中,作为称呼语泛称的“王爷”译为 Lord或His Lordship。此外,“敦亲王”译为 Duke Dun,“果郡王”译为 Marquess Guo。辛克莱(2002: 581)解释duke有两个义项,可指“公爵”或“(公国的)亲王,君主”;Marquess指等级在duke和earl之间的贵族男性成员。(辛克莱2002: 1190)两者的含义均与封建中国皇权社会下的“王爷”有所不同,但是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接受度,译文采用“借译法”,借用目标文化下读者熟知的概念,助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

2) 物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对于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跨文化翻译中如何处理一直是翻译中的难题之一。正如孙致礼(2000: 359)指出的,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甄嬛传》对物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见下表1。

表1 物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上述物品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背景,是中华文化的专属物,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对应物空缺。例如,“步摇”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因其行步则动摇,故此得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如果是典籍翻译,可通过加注的形式对该物品的具体所指、来历等加以说明,进而填补西方文化的空缺。然而,由于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此处只能通过“简译”法,取“步摇”的上义词即“饰品”(ornament)加以对应。由于有画面的辅助作用,目标受众也能直观地了解何为“步摇”,跨文化交流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完成。

包惠南、包昂(2004: 10-11)和金惠康(2003: 152)都主张跨文化汉英翻译过程中,遇到中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应物时,可采用音译法。但是,由于影视翻译的无注性,单纯的音译有时难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释义,合谷穴的译文正是采用了这种“音译+释译法”。合谷穴(Hegu acupuncture point)是中医针灸常用的穴位之一。合,合拢,谷,山谷。此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山谷,故此得名。目标受众缺乏对中医针灸的相关知识背景,若详加解释也不现实,只得退而求其次,合谷取音译,“穴”采用acupuncture point加以对应。

又如,“凤鸾春恩车”指古代皇帝召幸妃子侍寝时接妃子到皇帝寝宫的专用车。译文作Imperial Favor Carriage,为“释译法”。香料译为perfume(香水),然而香料和香水其实并不对应。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2012: 1421-1422)的注释,这里的“香料”指天然香料,是常温下能发出芳香的有机物质,多从动物或植物体中取得,如麝香、灵猫香以及玫瑰、蔷薇等的香精油。然而,英语的perfume一般只指液体的香水,与中文的“香料”并非指同一事物,但由于无法在目标文化系统中找到对应物,只得以现有最接近的事物加以表达,属于“借译”。

由于影视翻译的无注性,单纯的音译有时难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而译文或者选用简译法(如步摇),或者采用音译+释译法(如合谷),或者采用释译法(如凤鸾春恩车),或者采用直译法(如金缕衣)。凡此种种译法都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接受度,以期保障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3) 地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剧中的文化地名词汇主要包括各宫的宫名、皇宫内的部门机构名等。地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见下页表2。

与物名类的文化词相似,地名类文化词的翻译也多用借译法和释译法。如“景仁宫”“翊坤宫”分别译为Jingren Palace和Yikun Palace。需要注意的是,汉语的“宫”和英文的palace很难看成是对等物。这里的“宫”应为“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如“宫殿、东宫”等。英文的palace 指 a very large, richly decorated house, especially one which is the home of a king, queen, or president(辛克莱 2002: 1389)。因此,确切地说,这里采用了“借译法”。

表2 地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冷宫(the Cold Palace)的译法也值得商榷。“冷宫”是戏曲、旧小说中指君主安置失宠的后妃的地方。“冷宫”译为the Cold Palace显然是字面翻译,未能表达其真正所指。由于影视翻译的无注性,“冷宫”字面翻译所带来的意义偏差只能借助影视画面的辅助作用,对此处的交际亏损加以弥补,即通过其他多模态的方式进行补偿。

可以看出,地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受影视字幕的时空制约,多采用了借译法和释译法,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度。

4) 事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表示事名的文化专有词对应的事件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传统翻译中常通过添加注释、提供相关文化背景信息的方式帮助译文读者加以理解。然而,由于影视字幕受时空制约,译者只能选用其他方式弥补文化信息的空缺。语料分析表明,释译法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方法。如下表3所示:

表3 事名类文化词汇的翻译

皇帝选秀的活动称为“殿选”,译文借用audition一词加以对应。Audition原指演员为了争取角色所进行的试演,也可泛指面试。译文借用此意对应皇室面试秀女的活动,容易和目标文化产生互文,易于译文受众接受。“撂牌子”也是选秀时的用语,表示没有被选中,译文采用释译法,重在传达原文的概念意义,忽视了其人际意义和文化内涵。与此类似的还有“侍寝” “侍宴” “登基”等。事名文化词的翻译以释译为主,是译文融入目标话语体系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影视翻译话语的传播力。

(二) 四字成语的翻译

《甄嬛传》的台词颇为考究,四字成语频繁出现,体现出语言文雅、简练的特点,不仅体现了说话人的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译文对成语的处理方式见下表4。

表4 四字成语的翻译

由表4可以看出,成语的翻译除“释译法”外还多用“简译法”,无论释译还是简译,原文成语背后隐藏的文化背景信息常省去不译。如:

(1) 原文: 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译文: I merely follow her example.

(2) 原文: 华妃之罪实在是罄竹难书。

译文: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Consort Hua are numerous to be listed.

(3) 原文: 什么叫望眼欲穿?

译文: How does it feel to wait for someone who never comes?

上述几例译文只将成语所表达的基本含义简单译出,不仅文化背景信息无法得以体现,还会造成原文评价意义的缺损。比如,例(3)中的“罄竹难书”原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罪恶很多,隐含着强烈的态度意义。译文的释译法使得此评价意义削弱。

原文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语言文雅优美,体现了汉语鲜明的特点。译文释义法的采用,致使原文整体语言风格有所缺损。影视剧四字成语的翻译往往紧密依赖语境,化成语之义在语境之中,重在完成跨语交际,并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三) 俗语的翻译

俗语作为文化词汇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众智慧,传递了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美版《甄嬛传》对俗语的翻译,既表现出对源语文化尽可能地忠实,又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

(4) 原文: 当年的事既然借了端妃的手,端妃也接了这个黑锅,就不要再去想了。

译文: At the time, we had Consort Duan carry it out. Since she has taken all of the blame, you should let it go now.

“接了这个黑锅”源自“背黑锅”,“背黑锅”在中国文化里指代替别人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过错。译者采用了简译法,译成taken all of the blame,基本传递了原文的语义信息。

(5) 原文: 这举止完全不像她平日柔柔弱弱的样子。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

译文: It’s completely unlike the delicate and gentle manner she’s always had. A baited cat grows as fierce as a lion.

译文借用英语的格言谚语,回译为汉语是“被逼急的猫,凶得像狮子”。实现了与原文的语用对等,属于“借译法”。

(6) 原文: 先敬罗衣后敬人

译文: the clothing completes the person

(7) 原文: 可是娘娘健忘,总还惦记着自己满门荣耀,却忘了树倒猢狲散。

译文: It appears you are quite forgetful, my lady. You still behave as in the old glorious times of your family. But you forget that even rats will abandon a sinking ship.

为了增强影视剧的文化传播力,例(6)和例(7)中译文借用英文熟语,以照顾目标观众的阅读习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障碍,属“借译法”。使用目标受众熟悉的事物和西方文化中的可比事件,能够有效消除受众的心理陌生和接受障碍,提高字幕译文在目标受众的接受度,进而提升翻译话语的传播力。

(四)《甄嬛传》文化词汇的字幕翻译特点

影视剧字幕文化词汇的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中文化词汇的翻译。就模态形式而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属于单模态活动,而影视字幕翻译属于多模态活动。单模态活动下的翻译完全依赖书面文字传递信息,多模态活动的翻译除了依赖文字,还可借助画面、背景音乐、画面人物的语音特征等传递信息。

字幕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转换形式,是原声口语浓缩的书面译文。语料分析表明,《甄嬛传》文化词汇的字幕翻译有以下特点:

1)释译法是补偿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词语语义空缺的最重要手段。由于字幕翻译的无注性和瞬间性,那些有必要向目标受众交代的重要文化背景信息,译者常采用随文释义的方法,在译文中加入解释性的信息,以帮助目标受众理解和接受。

2)字幕多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原文文化词汇的关键信息,简译法是较为突出的翻译手法。如果字幕翻译冗长晦涩,不仅干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也会加重观众的理解负担,削弱对作品的艺术性鉴赏。因此,译者常常对翻译内容进行取舍,实施必要的删译和省译。

3)适当借用“古代英语”词汇和俗语,注重文化互文性。美版《甄嬛传》经过重新包装,充分考虑了国外观众的知识背景和欣赏习惯,对于原文的文化词汇,或者倾向选择一些能让现代观众听得懂的“古代英语”词汇,或者借用目的语文化中已有的俗语。借译法在尽量忠实原剧中文台词意思的同时,又注重了文化的互文性。

美国专业团队打造的《甄嬛传》,重视目标受众的接受度,通过释译、简译、借译等翻译方法,较为成功地完成了影视字幕文化词汇的传译,展示了较强的影视话语传播力。莫言的文学作品经过翻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足以证明,现代的翻译系统能够满足中国文化产品输出海外的需求。美版《甄嬛传》的翻译也为国内影视剧走出国门、走进西方主流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四、 余论

翻译共性研究认为,译文与原文相比有显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达和语言逻辑的显化。一般来讲,显化使得译文词汇密度加大,句长增加。但在影视字幕翻译中,会干扰观众对影视画面和内容的欣赏,有喧宾夺主之嫌。本文对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的研究表明,影视字幕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以释译、简译和借译最为常见。释译法可看作补偿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词语语义空缺的手段,随文释义有助于受众对原剧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简译法能够节省屏幕空间,使译文简洁明了,但原剧句式整体、修辞优美的台词由于影视翻译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语言艺术性的折损;借译法注重翻译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互文效果,提高跨文化信息传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影视话语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选择具有国际传播力的语言,要充分考虑西方语境下目标受众对译文的接受力,应具有敏锐的目标受众意识,站在外国受众的立场上,为目标受众提供相应的背景信息,注重传播效果。采用目标受众熟悉的事物和西方文化中的可比事件,借助恰当的语言表达弥补中西文化的鸿沟,有益于增强影视剧的海外传播效果,提升影视话语传播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Castells, M. 2009.CommunicationPowe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az-Cintas, J. 1999. Dubbing or subtitling: The eternal dilemma [J].Perspectives(1): 34-37.

Gottlieb, H. 1992. Subtitling: A new university discipline [C] // C. Dollerup & A. Lindegaard (eds.).Teaching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 Amsterdam & Philadelphis: John Benjamins. 161-170.

Gottlieb, H. 1997. Quality revisited: The rendering of English idioms in Danish television subtitles vs. printed translations [C] // A. Trosborg (ed.).TextTypologyandTransla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309-338.

Mubenga, K. S. 2010. Investigating norms in interlingual subtitling: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4): 251-274.

Pinto, S. R. 2013. Subtitling norms for television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3): 387-389.

Shiryaeva, V. & G. Lungu Badea. 2014. Subtitling: The transfer of culture-specific words in a multidimensional translation [J].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149): 883-888.

Sibson, P. 2012. Subtitling norms for television: An exploration focusing on extralinguistic cultural reference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5): 611-613.

包惠南, 包 昂. 2004.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黄忠廉. 2002. 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 [J]. 外语学刊 (1): 93-96.

金惠康. 2003. 跨文化交际翻译 [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运兴. 2001. 字幕翻译的策略 [J]. 中国翻译 (4): 38-40.

钱绍昌. 2000.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J]. 中国翻译 (1): 61-65.

孙致礼. 2000. 文化与翻译 [C] // 杨自俭, 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3).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53-362.

王衍军. 2014. 汉语文化词汇概论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辛克莱,主编. 《柯伯英汉双解词典》编译组, 译. 2002. Cobuild英汉双解词典 [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春柏. 1998. 影视翻译初探 [J]. 中国翻译 (2): 50-5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2012. 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译法字幕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译文摘要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I Like Thinking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