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问号活动的“智慧生长”策略

2018-06-07 11:58范苗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问号探究幼儿

范苗

幼儿生来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孩子们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个个“为什么”是孩子们自主思考的表现,也是源于孩子们对自然、社会的疑惑,他们寻求其中的答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探究活动机会,让他们感受探究的乐趣。为给幼儿搭建一个提问的良好平台,我园于2000年创设了“小问号”活动。“小问号”活动是激励幼儿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投递于专设的“小问号”信箱,并在一日活动中專设一个讨论交流问题的环节来帮助幼儿进一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以培养幼儿的质疑能力,引发求知欲。

根据平常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幼儿园的“小问号”活动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组织途径较单一:没有安排具体的活动时间,通常是利用较短的集体集中的时间进行“小问号”的讲解活动。学习形式较简单:幼儿携带的“小问号”涉及很多的方面,面对操作性的问题也只是口头上的讨论,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教师对幼儿的“小问号”经常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谈论,谈论完了就结束了。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教师方面:教师对“小问号”活动的重视度还不够;教师对“小问号”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教师对于小问号的处理方式不够准确。幼儿方面:“小问号”提问质量不够高;“小问号”记录意识不够强。

为解决以上的问题,根据分析,我们提出了“智慧生长”策略,通过“经验生长、思维生长、活动生长”三大策略,让“小问号”的实施与开展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引导幼儿更好地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一、经验生长——“玩换找”丰富经历

首先,要想发挥“小问号”的作用,就得倡导“真”问题,筛选“金”问题,充分挖掘“小问号”资源。所谓“真”问题,必须达到两个标准:问题是幼儿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的;是幼儿自己的真问题。在实践操作中,我们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在具体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幼儿经验,让他们提出更多的“真”问题呢?

(一)玩游戏,触发经验

幼儿天生爱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也在思考,在收获经验,自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寻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小问号”。我们做得更多的是让孩子多参与游戏,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触发他们更多的经验。

比如下午的区角游戏时间,孩子们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游戏中,他们不断经历着,也在不断思考着。他们会把自己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变成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换情景,感知经验

当幼儿的“小问号”范围较小,但是可挖掘的点很多的时候,教师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辨析问题,挖掘问题本身的内容,将幼儿零碎的问题,化整为零,变成具有更多有意义的问题。

比如:现在很多孩子都生活在城市,很少去过乡村,不了解乡村的事物。换个场景,让孩子体验乡村生活,也许他会从中遇到更多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促进孩子的提问,激发“小问号”的产生。

(三)找规律,梳理经验

自然界有着许多神奇的自然规律,也是孩子们未知的世界。从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找寻规律,探寻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我们带着孩子找寻“蚂蚁为什么会搬家”的秘密,寻觅“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生长”的奥秘,探寻“太阳下为什么会有倒影”的神秘……

找寻自然规律,梳理自身的经验,也激发出了更多的小问号。

二、思维生长——“审辨引”突破拐点

在众多的“小问号”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有价值的、可探究的“小问号”。所谓有价值的“小问号”,是对幼儿的成长与认知有提升作用的问题;可探究的“小问号”,是可以在活动中操作的问题,能从“做”中学到各种知识,掌握各种本领的问题。我们从中“求真”,然后深入探究,让这类“金”问号更具价值。

(一)问题审视,斟酌价值点

当幼儿提出的“小问号”问题很广,涉及面多的时候,教师应该予以斟酌,将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聚焦到某一个可以探究的点,然后进行集中式的研究与探索,这样使得问题的价值能够得到体现,也能让“小问号”落到实处。

比如:当孩子提出“什么东西能够飞上天?”这一问题就涉及范围广阔,但是如何让它变得更加有价值呢?怎样才能发挥其中的作用呢?将问题聚焦,与孩子讨论,发现其中最典型的会飞的东西,然后加以分析,对其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的延伸。我们在讨论中发现,孩子们其实就是对飞机、火箭这类比较大型的航空器感兴趣,想知道它们是怎样飞上天的。于是,我们进行了“火箭飞上天”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兴趣浓厚。

(二)问题辨析,引发意义点

当幼儿的“小问号”范围较小,但是可挖掘的点很多的时候,教师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幼儿零碎的问题,化整为零,变成具有更多有意义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在问到“男生为什么不扎辫子,而女生为什么要扎辫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将问题扩散到“男生与女生有什么不同”,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更具意义。这样的引申意义,让这个“小问号”的价值更大,更有教育意义。

(三)问题引导,激发探究点

面对幼儿问题的时候,教师及时追问,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跟进,使其能够进一步深入。

比如:当幼儿问到“小鸟为什么会飞”的问题时,可以在解决了小鸟会飞的问题之后,继续追问“鸡为什么不会飞”,从而让问题更具价值和意义。

三、活动生长——“显展绽”亲历探究

我们在筛选好“小问号”之后,针对可以探究、有价值的“小问号”,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其中的原理,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环环相扣——探究显身手

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对孩子探究方式的培养,注重积累的过程。

1.“我想知道”——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探究活动开始之前,需要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并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筛选好有价值、可探究的“小问号”之后,利用机会将“小问号”推荐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是了解幼儿对这个问题的原有经验,明确“小问号”的具体价值。通过对幼儿的“摸底”,便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2.“我能想到”——提出设想

“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开拓幼儿的思维,打开各种思路,将幼儿对“小问号”问题的各種猜想进行汇总整理,提出相应的探究设想。幼儿的想法千奇百怪。不同的幼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想追求的答案也大相径庭,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对幼儿提出的想法进行整理分析,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探究,支持他们的想法。

3.“我需做到”——材料准备

“材料是教学做合一的物质保障。”有了设想之后,还需要准备各种探究的材料。所以需要幼儿与教师或者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相关的材料,为幼儿的探究做好物质的准备。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是幼儿构想的过程。我们支持幼儿的行为,尽可能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多元的材料也会给探究带来不同的效果。

4.“我会探究”——探究交流

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之后,最后就剩下探究了。幼儿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具体的操作探究中,幼儿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做中学”,在动手操作中,探究问题的根本,探寻小问号的答案。“让行动赶上思维,让思维变成现实。”这样的探究模式是为了尊重孩子们的探究行为,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探究,让探究更系统,也能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尤其是前期的激趣和设想环节,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激荡,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二)多方途径——探究展风采

“智慧生长”要利用日常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小问号”活动可以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主要可以分为:个别化学习、集体活动、主题活动、生活活动。对于不同的问题,我们进行不同途径的探究,这样使探究变得更深入、透彻。

1.个别化学习“探奥秘”

对于一些部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我们可以将探究活动放在个别化学习中进行。这样为对问题感兴趣的孩子开辟了一条通道,他们可以在个别化学习中进行深入、长期的探究。

【案例1】:一日,一凡带来了“小问号”:为什么潜水艇可以在水下开?这一“小问号”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孩子们纷纷表示对此问题很感兴趣,于是潜水艇探究活动就此展开。

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潜水艇能够自由沉浮于水中进行了系列探究。孩子们亲身操作体验,了解潜水艇的构造和它的原理。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不断了解,深入明白其中蕴含的原理。这样的活动放在个别化学习中,参与的孩子面比较广,让问题覆盖全体。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

2.集体活动“寻答案”

若是全体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则可以安排集体活动来进行操作解决。教师组织集体活动,让全体孩子参与到活动中,解决孩子们共同的问题。

【案例2】一日,大宝带来了“小问号”:“为什么吸盘可以吸在玻璃上,而我的手不能被吸住?”这引起了好多孩子的兴趣。大家纷纷表示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为此我将其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对大气压进行初步探索。

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小魔术(悬浮的乒乓球)的表演,孩子们的实验操作(矿泉水瓶放入水中实验),再加上最后的延伸活动,孩子们对大气压有了初步的了解。

3.主题活动“追结果”

面对可以作为一系列活动的“小问号”素材,可以进行梳理,并将幼儿的兴趣点挖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连续性探究。

【案例3】有段时间,孩子们提出了许多关于镜子的问题,涉及到了汽车上的反光镜,还有穿衣镜等一系列问题。既然孩子们一直对镜子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科学室中,经常摆弄各种镜子,而且也对镜子有各种想法、问题,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我们将其整理,变成了主题活动进行展开,效果很好。

4.生活活动“觅门道”

针对生活性的“小问号”,除了专门设计活动进行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活动的时间来探究,比如利用种植园地、植物角进行相关的植物实验等。

【案例4】“小问号”:为什么有些豆子长得快,有些慢?发芽的条件是什么?

为此,孩子们在自然角中进行了发豆小实验。每天,孩子们都会来自然角看看,豆子发芽没?有些豆子给它浇水,有些则不浇;有些给它晒太阳,有些又铺上薄膜。不一样的条件下,豆子也发生着不一样的变化,孩子们用记录纸一点点记录下来。

我们在实践中,利用了四大活动作为载体,与孩子们进行了很多的“小问号”探究活动,这些活动都来自于孩子们日常带来的“小问号”。问号进行筛选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三)多元方式——探究绽光彩

幼儿的“小问号”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小问号”解决的方式是不同的,依托不同的探究方式,可以让“小问号”探究更丰富,深入人心。“小问号”的探究活动可以以调查活动、参观活动、访问活动和实验活动等形式展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才能探索“小问号”活动的真谛,不同的“小问号”,利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得到的答案也更加准确,也能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孩子们在园的探究活动是教师带领下的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当问题需要家长的协助调查探究时,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在家完成“小问号”的探究活动。家长可以将探究的过程用照片或者是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反馈给幼儿园,然后经过教师的集体讲解,也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孩子们在家探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在家进行了系列种植活动——洋葱水培、土培实验,在家长密切配合下,孩子们收获了成长。

【案例5】我们结合了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家长助教,让家长来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解感兴趣的“小问号”。充分发挥家长资源,比如,当孩子们对换牙知识很感兴趣时,我们邀请了医生爸爸来给孩子们上课,使讲解更具说服力,孩子们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有孩子带来了关于磁铁的“小问号”时,我们又邀请了理工科高手爸爸来引导孩子们探究……这样的家长助教活动,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也让“小问号”活动的实施更加有效。

随着“智慧生长”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孩子们“小问号”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且随着“小问号”活动与我园的探究性课程相融合,渐渐让孩子真正喜欢上了探究,也赢得了家长的支持,让“小问号”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以更大地体现。

幼儿园教学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教师在这条路上还需要更加努力,探索出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好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能把“智慧生长”方法与幼儿园特色“小问号”活动运用得更到位,让每位孩子都能发挥主动性,提升探究意识与能力,为今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龚定红.幼儿探索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安徽教育,2007(10).

[2]罗莉.自主性探索活动中的幼儿主体性培养[J].贵州教育,2007(14).

[3]张淑萍.“小问号”活动在幼儿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5(4).

猜你喜欢
问号探究幼儿
问号君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问号和叹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问号处的数
难缠的“小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