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幼儿需求 适当实施奖惩

2018-06-07 11:58毕有余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8年4期
关键词:七巧板小红花幼儿教师

毕有余

对于幼儿的教育与引导一直是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关注的大事,但如何教育与引导却让很多幼儿教师大伤脑筋。当前对于如何对幼儿实施鼓励,也较少有更为细致的研究和说明,于是导致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行为实施引导时,不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要,甚至仅凭主观的意愿实施奖惩,由此产生了许多教育问题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科学引导幼儿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呢?我们结合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不起作用的警告与训斥

某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是使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形并就此讲一个故事,然后就在白板上展示七巧板的摆法,并举例说明故事的讲法,这时孩子们大多在认真地听讲。教师对此进行了夸奖:“小朋友们都能认真听课,都是好孩子!”然后开始挨个桌子分发七巧板。但这时很多孩子由于好奇坐不住了,开始乱动。教师看到想要阻止他们,就大声说:“这是谁啊,又不遵守纪律了?”(后面尾音拖得比较长)并且走到乱动的孩子身边轻轻地按住他,直到他不动之后接着给其他孩子发七巧板。但奇怪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而遵守纪律,反而有更多的孩子开始乱动,甚至有一个孩子开始用嘴发出奇怪的声音。这时教师没有停下发放七巧板,接着又提高声音说:“我看是谁在发出怪声啊?”(依然长长的尾音)这下不仅这个孩子没有停止怪声,而且又有几个孩子加入了怪声行列。教师对此毫无办法,只能等发完七巧板之后挨个制止,然后继续组织教学。教学活动后全园孩子要到操场参加升旗仪式,正当教师一边收拾桌椅一边组织孩子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时,一个孩子突然抱住了老师的腿,教师由于猝不及防就拖着孩子走了几步,并且说:“别抱着我呀,我在收拾你们的七巧板呢!”这时其他孩子也注意到了这个场面,于是又有几个孩子跑过来抱住老师的腿……

由于幼儿在入园期间失去了家人的关注,于是当他们与教师形成了较为亲密的关系之后就会将教师当作新的情感寄托,也都非常想得到教师的关注。孩子对于教师关注的理解就是跟他们说话,或者教师与他们有肢体上的互动等。在这个例子里老师的言语制止和行为约束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孩子们的不被期望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实施管理的时候没有对孩子乱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于是,在对儿童实施的教育与引导措施时语气不够坚定平和,而是情绪化和拉长音的表达方式,被儿童误解为教师正在与他们做游戏,这也是一种对他们的关注行为,无疑是对他们当前需要的满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教师越制止某种行为,这一行为就越多发生了。所以当教师要制止幼儿某种行为时首先要分析幼儿的特点,然后给他们传递“这不是游戏”的信息,这需要教师说话时保持语气坚定,情绪平和。这样儿童才会知觉到教师话语的真正意图,并按照教师的指令行动。

二、没有持续效果的小红花

明明是一名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某一天他在幼儿园比以往遵守纪律,而且在折纸课上也学得很认真。在这天放学前,老师把他叫到跟前说:“你今天表现不错,奖励你一朵小红花!”说着就在班级墙上他的名字下面贴上了一朵小红花。明明非常高兴,妈妈来接他的时候还专门领着妈妈看了他得到的小红花,他的妈妈也高兴地鼓励他,讓他明天继续保持,得到更多的小红花。但是第二天明明并没有像前一天一样保持良好的表现,并且由于放学时教师没有给他小红花而大吵大闹……

每个孩子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在幼儿园里教师的鼓励是强大的精神奖励,幼儿也想用良好的表现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认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保持水平的不足,所以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归纳,也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对自己行为的约束。由于教师没有对明明说明因为他的什么行为获得了奖励,而只是通过一朵小红花笼统地对他一天的行为进行鼓励,当然不能使明明知道第二天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这样在第二天他只好不停地揣摩老师的好恶以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快就使他筋疲力尽,犯错误也在所难免,当感觉到成功无望时就会泄气。

所以教师在给幼儿奖励时要向其明确指出需要保持和需要注意的方面。而上文例子中的教师在给小红花时并没有对明明的良好行为进行分析和说明,于是出现了第二天不能保持第一天行为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必须知道,这么大的孩子记忆的持续时间较短,注意力也不能很好地集中与分配,所以仅仅前一天告诉他需要保持的和注意的行为是不够的,因为第二天他就忘记了。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儿童的奖励物也同时要有提醒的功能,能够让儿童在看到自己的奖励物时想起他保持什么样的良好行为,也就是奖励物本身应具有奖励的内容的性质。如,爱护班级环境,可以奖励一张带有笤帚的贴纸,以提醒他保持爱护班级卫生的良好行为。积极发言可以奖励一个话筒的贴纸,以提醒他继续积极发言等。这样一方面,孩子在看到他的奖励物时就会知道因为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得到了奖励,需要保持哪种行为;另一方面,当看到其他孩子得到的奖励物与自己不同时也会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了。

三、奖励不均衡导致孩子产生负面心理

某幼儿教师喜欢使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保持良好的表现。由于要表扬表现较好的儿童,所以每次得到表扬的孩子有限。同时班级里表现好的孩子总是得到表扬,并且更加热情高涨,活动也更有成效,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表扬。但其他孩子由于每次都没有这几个孩子表现好,所以一直得不到表扬,形成了几个孩子独占表扬名额的现象。后来,有几个孩子发现自己距离得到表扬的标准很远,于是基本放弃了努力,表现得很消极。

有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奖励行为较为频繁,但分布并不均衡。奖励大多都涉及个体奖励和全体奖励,这种奖励虽然初始效果明显,能够极大地提升个人和群体的活动积极性,但久而久之容易使奖励活动走向极端:偏重个人的奖励容易造成对其他幼儿的忽视,并因此对未受奖励的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偏重全体的奖励容易使幼儿习惯于做出了良好行为就等待教师的奖励,从而导致奖励的形式化,公式化。

很多研究建议,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对幼儿进行分组,在奖励时针对小组进行集体奖励是克服个人与全体倾向的有效措施。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制定奖励标准,对表现达到标准的小组进行奖励。这种奖励方式既能保证奖励面,又能促进个人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儿童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意识。

总之,在实施奖励之前幼儿教师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仔细地思考。如奖励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行为需要奖励?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如何引导幼儿保持优点克服缺点?奖励之后幼儿出现了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说明奖励产生了效果?如果没有出现预期的行为应该如何进行调整?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实施奖励时才能既方式多样保证奖励的新奇性和吸引力,又能对奖励的效果进行及时地检验和调整,保证奖励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七巧板小红花幼儿教师
LlBERATlON DAY
党的一朵小红花
奇的七巧板
有趣的七巧板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