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琵琶歌研究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2018-06-08 09:28何家国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摘 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具有极高的音乐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音乐学本体形态研究,鲜有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故而难以认清侗族琵琶歌在民间的多元一体生存状态及其在侗族社会、文化中的功能与影响,更难以还原侗族地区民间歌唱这一文化传统。在后继研究中,应该在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有所转变和突破。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侗族音乐;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63-02

侗族琵琶歌传唱于贵州、广西、湖南三省交界的侗族南部方言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是无文字民族,吟歌唱咏是侗人极其频繁、重要的日常行为,以歌载事、以歌叙史是其族群文化传递和延续的主要方式。[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侗族琵琶歌的关注与研究一直持续至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研究现状综述

建国以来,根据研究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学界对侗族琵琶歌的研究大致分为简单介绍、文学(歌词)研究、音乐学研究、多学科介入研究四类。

(一)简单介绍。学界对侗族琵琶歌的关注始于薛良《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1953)一文,文中介绍了贵州黎平铜关、双江地区琵琶歌的音调特点、演唱习俗以及琵琶、牛腿琴的形制、定音等。其后,念一《侗族民歌》(1960)一文介绍了贵州省榕江、黎平两县境内流传的琵琶歌,并附以部分简谱。以上两篇文章是琵琶歌研究的开山之作,对其后继研究意义深远。

(二)文学(歌词)研究。此类成果较为显著,著作主要有杨通山等人的《侗族民歌选》(1980)一书,整理、收录琵琶歌21首。棠棣华、王冶新的《侗族琵琶歌》(1981)一书整理收录琵琶歌206首。龙玉成的《侗族情歌》(1985)一书整理收录侗族琵琶歌8首。

上述著作仅是收录琵琶歌,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研究,且多数没有附上谱例,较为遗憾。论文成果有朱慧珍的《侗族琵琶歌》(1979),论述了琵琶歌歌词内容和押韵问题。过伟《论侗族琵琶歌》(1982)一文把琵琶歌分为短歌和长歌两大类,并探究了琵琶歌歌词的格律特点。石庆玉《浅谈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及改革构想》(1997)一文认为琵琶歌歌词押正、勾、内三韵,且三韵环环相扣,朗朗上口。张森《侗族琵琶歌简介》(1999)一文认为琵琶歌歌词格律特点显著,较其它民族的诗、词不同,并肯定到琵琶歌的动听也与其词律特点息息相关。

(三)音乐学研究。杨国仁、王承祖《侗族琵琶及琵琶歌》(1985)一文从音乐学角度对琵琶琴体、旋律、唱腔做了描述,具有较高学术价值。龙明洪《贯洞琵琶歌的调式镶嵌音》(1997)一文就贯洞琵琶歌调式镶嵌音的奇特韵味、生成原因及研究价值等做了探讨,指出其旋律与侗语有极大关系。黄巧玲《随字取音 出口成歌——论侗族语言与侗族琵琶歌行腔的关系》(2009)一文认为随字取音是琵琶歌音乐行腔上的最大特征,并从语言、曲调、行腔等方面寻觅其音乐韵律,認为其旋律与侗语有极大关联。何家国《洪州琵琶歌艺术特色探析》(2016)一文认为洪州琵琶歌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宫羽调式交替、稳定性节奏、和谐宁静之感的旋法、丰富的说教哲理内涵以及韵味十足的特殊假声演唱方面。

上述论文皆通过具体琵琶歌实例,对其作音乐形态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可靠、深入。

(四)多学科介入研究。韩梅的《嘎琵琶的民俗考察及有关音乐学问题的考疑》(1996)一文在论述音乐本体特征基础上,特别从民俗学视角阐述了琵琶歌的社会功能、展演方式等,认为琵琶歌深深印有侗人恋爱、祭祀、交际等活动烙印。杨朝忠《洪州琵琶歌文化形态研究》(2010)一文以文化生态学方法和理念,对洪州琵琶歌的古今生态语境做了探讨,并呼吁加强琵琶歌传承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何家国在《侗族琵琶歌歌手“现代性”选择——基于民间歌手口述的研究》(2012)中运用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以乐人口述资料为研究内容,对其现代性成因及其主被动选择进行了详细阐述,具有较高的交叉学科研究意义。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迄今对侗族琵琶歌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已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几年来,多学科视角的介入为侗族琵琶歌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后人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二、当前研究不足之处

(一)侗族琵琶歌蕴含的文化基因异常丰富。就目前研究而言,多以单一学科视角对琵琶歌进行切割式研究,没有进行多学科集体关照,难以认清琵琶歌在民间的多元一体生存状态及其在侗族社会、文化等中的功能与影响,更难以还原侗族地区民间歌唱这一文化传统。

(二)目前研究鲜有从人的角度对琵琶歌进行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重乐轻人现象。因而,当前研究必须从人类学视野,对歌手进行全方位学术关照,并以此阐述侗族地区民间歌唱文化,这也是今后侗族琵琶歌研究的一大发展趋势。

(三)目前研究尚未深度触及侗族琵琶歌在当下复杂语境中的变迁原因及可能性发展方向,因此难以就其保护和利用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当传统遭遇现代,在侗族琵琶歌面临整体文化转型时期,在充分尊重局内主位观的同时兼容多重局外视野,呈现、阐述当下侗人所处的复杂生存语境,并梳理出侗族琵琶歌在错综复杂的各类关系中为何发生以及如何发生变迁。

三、未来研究前景展望

(一)将“微观歌种个案”与“宏观歌唱文化”联系起来。无论从局内还是局外来看,侗族琵琶歌与侗族大歌、拦路歌、牛腿琴歌等,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并在侗族民俗中共同展演着族人的心声与情感。因而,后继研究应通过琵琶歌这一传统歌唱文化个案,采取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把琵琶歌置于侗族整体民间歌唱文化中加以考察,并进而建立对侗族歌唱文化进行综合性和宏观性的比较研究范式,为侗族文化更至侗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一些较有新意的学术话题。

(二)当前,怎样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政府和民间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相关成果应该有助于侗族琵琶歌和侗族相关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并进而为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智力支持,进而促进官方和民间理性、可持续地开发、利用侗族民间歌唱文化,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可持续保护的共赢模式,从而真正实现科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有效结合。

(三)在无需使用文字的传统乡土社会中,人们凭借其他符号来完成记忆、交流和传承的功能,或言说、或起舞、或绘画,而南侗人则选择了歌唱。[2]侗家人与生俱来的歌唱文化认同意识赋予了包括琵琶歌在内各歌种以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与意义。因而,未来之侗族琵琶歌研究应该多学科交叉进行,如音乐学与民族学、社会学等相结合,以期取得新颖的研究成果,促进侗族琵琶歌研究的全面繁荣。

四、结语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3]在侗家人心中,“歌养心,饭养身”是其充满智慧的生存信条,并始终穿插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力弘扬和倡导和谐、文明社会正能量下,发挥侗族琵琶歌积极向上的说教功能与意义,将取得积极有效而长远的社会价值。因而,转变侗族琵琶歌研究的视角、方法,也就成为当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民族音乐研究工作者的时代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家国.洪州琵琶歌艺术特色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6,(4):140.

[2]杨晓.侗族大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张盛.侗族谚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57.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高地应力判释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