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配乐赏析

2018-06-08 09:28赵格然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赵格然

【摘 要】影视配乐作为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对于影视作品的整体呈现起着重要作用。恰当的配乐不仅能够渲染气氛,还能在画面触及不到的地方,以听觉方式让观众融入其中,传达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化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来说,优秀的配乐非常重要。

【关键词】深化主题;传达情感;渲染气氛

中图分类号:J6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066-02

本片的背景音乐由音乐大师久石让谱写,久石让创作的乐曲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平静与温馨,他的作品大多旋律简单却深入人心,他为《入殓师》这部影片创作的一系列音乐仍然延续其风格,作为主要乐器的大提琴在不同的旋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乐声时缓时急,贯穿全片。主题音乐为《Memory》,这首乐曲不同时段的出现,贴切地展现了主人公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也非常完美地完成了电影配乐的不同作用。

主人公小林大悟从乐团失业后回到家乡,因缘巧合成为一名入殓师,经历了对工作的抗拒、家人的不解,最终还是成为了一名称职的年轻入殓师,期间的心情变化由不同旋律进行辅助呈现,使其形象丰满立体。

小林是一名大提琴手,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演奏,影片开头的乐曲由大提琴和钢琴合奏演绎,画面呈现的是入殓的场景,这里不论是画面还是乐曲,都为影片奠定了基调,一项常人看来神秘又崇高的工作,加上肃穆庄重的音乐,让整部影片的氛围笼罩上一层不大不小的阴影,这也为后面小林的人生经历作了铺垫。

小林所在的乐团解散前,还在进行演出,演出的乐曲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段落《欢乐颂》,这段乐曲激昂、深沉,情绪复杂。而选择贝多芬的曲子,也和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着相似之处,小时家庭的不幸,多年来对父亲的怨怼,从演奏家这样带着光环的位置跌落,成为一名甚至需要妻子养活的无业游民,这使他一下子难以接受。同样,他有和贝多芬相似的坚毅性格,承受着不幸的家庭环境,他依然努力生长,包括到后面,做了入殓师,连妻子都不理解,为了生存,再到最后为了更多人,他选择坚持,都是对影片主题的一种升华,这里小林的乐团所进行的演奏,乐曲的选择非常巧妙,体现中心,又升华中心。

主题音乐首次出现在影片第45分钟32秒。这个时候,小林初次接触工作,遇上了一个身体腐烂的老太太,本来就是第一次工作,这样的情形更是让他很难接受。回家之后,看到餐桌上的鸡的尸体,他感到极度不舒服,深夜,他独自来到客厅,想要拉一会儿琴,在拿出琴的时候,一起出现的还有一块石头,小林调好琴,开始拉琴。在这个时候,随着音乐声,开始转场,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小时候在父母的陪同下拉琴,一家三口去洗澡,以及在河边捡石头的情景,小时候温馨的家庭氛围显示着小林对过去的怀念,轻柔的乐曲像极了那段温暖的回忆。接着也出现了楼上卧室里欣慰地笑着的妻子的镜头,表明小林现在有人陪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这里音乐很好地起到了扩展时空的作用,形成了一组音乐上的蒙太奇,悠扬的琴声在黑暗的夜里也显得更加动人。小林的心绪已经开始转变,乡下生活并不是那么难以适应,他在变得平静。

影片进行到1小时3分46秒时,小林与妻子在家里喝酒,妻子找出一张唱片,放出来的音乐刚好与小林之前深夜演奏的曲子相同。寒冷深夜,忆起父亲,小林对着妻子娓娓道来,这是爸爸最喜欢的曲子,往事涌上心头,说不出思念多一些还是怨恨多一些,两个人一起听着这首曲子,寒冷的冬夜,窗外飘着雪,悠长的旋律让人有着复杂的心情:今夕有良人陪伴,内心甚是安慰,但念及父亲又百般无奈。一种温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惆怅情绪萦绕在这个夜晚。

影片进行到1小时26分30秒,小林在圣诞夜给社长和同事拉响大提琴,三个年龄、阅历、性别都不同的人,在这个理应团圆的夜晚,互相取暖。大提琴的声音温柔祥和,却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忧伤。这段乐曲持续的时间不长,在差不多1分钟后,乐曲转调,变成了之前出现过的主题曲《Memory》。这是主题音乐第三次出现,而这一次的画面与前面夜晚拉琴的颓废不同,画面不断转换,内容非常丰富。全部都是小林工作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同的死者家属面前,为逝去之人进行敛容,日子一天天过去,他重复着一样的步骤,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能看出他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对工作的感悟越来越深,他已经是一个称职的年轻入殓师。

这段情节巧妙地用音乐进行转场,相同的一段音乐,连接每一段不同的时段,而小林做的工作都是一样,乐曲的演奏也不仅仅只是大提琴,还加入了单簧管、小提琴和中提琴等,让这段影片变得动力十足,不复之前的低沉,而是让我们通过小林的工作及忙碌的身影,看到了他重新开始一段生活的勇气,他的每一天都过得充足,他不在乎别人的说法,只是虔诚地为每一个逝去之人做最后的修缮,这是一段充满正能量的演绎,让每个人都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也是通过这一段的描画,让我们感受到影片制作者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尊重,这是一项每个人都需要,但又不被人们足够尊重的工作,小林的心绪转换,通过轻快的乐曲表现出来,告诉我们,他坦然地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乐声中,影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影片到了2小时25秒,小林成为了父亲的入殓师。在掰开父亲紧握着的手的时候,一块小石头从他的手里掉了出来,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小林明白了父亲一直都爱着自己,将石头交给妻子,转身认真地准备为父亲入殓。这里的旋律以钢琴和大提琴的合奏方式呈现,这首爸爸最喜欢的曲子,此刻响起,寓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音色不同的两种乐器,在这里好像是父亲与儿子的跨时空对话,死去的父亲没能说出的悔意,全都通过音乐展现出来。小林亲自为父亲做最后的敛容,每一个步骤都小心谨慎,带着对父亲多年的思念以及深沉的爱意,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剩下这对亲人。之后大提琴的声音越来越低沉,在乐声退去的时候父亲的脸好像变成了记忆中的样子,小林对父亲的怨恨也随着乐音的退去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对往事的释怀。

主题音乐在这里出现的时间最长,这也是影片最为精彩和让人深思的部分。这种带着遗憾的亲情,被婉转的琴声演绎到完美,缠绵的乐音里,承载着生者错过最后一面的遗憾,也寄托着死者没能说出口的深情。小林把父亲手里拿着的那块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肚子上,也说明他做好了成为一名父亲的准备,这是他的父亲最后教给他的一件事,他最终明白了父亲的心,也明白了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看过了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也经历了生死离别,小林的内心更加从容和开阔。这种心情在最后一段欢快的乐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欢乐的乐曲风格让人的心情变得愉悦,也从内心深处为小林感到高兴与祝福。

简单的故事,质朴的情节,自然的演绎,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却引人深思。就像如诗的配乐一样,简单的故事不经意间流入人心,入殓师,一个崇高值得人尊敬的职业,加上低沉悠扬的大提琴,他们是那么相配,一股内在的力量完成了不同事物之间同一种崇高的延续,造就了一部优秀的影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升华。

生之时,千般怨恨不得解;死之时,万般恨意随风逝。

生与死,两个字的距离,便能化解人世间各种纠结,而小林,也会永远记得,父亲是爱着自己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怨恨,因为一场生死离别变得不值一提,而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启示呢?总是一瞬间,便阴阳两隔。

參考文献:

[1]周灵.电影《入殓师》的音乐分析[J].电影文学,2012(11).

[2]刘立新.浅析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配乐[J].作家杂志,2010(10).

[3]陈晓光.论影视配乐类型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J].电影文学,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