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童话

2018-06-08 09:28孙健风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伯顿蒂姆心理

孙健风

【摘 要】蒂姆·伯顿致力于个人风格的开掘和呈现,始终保持着电影语言的新锐创造力。鲜明共生的光影色彩、狂欢式的歌剧音乐,以及冷静多变的长短镜头,让其影片异于一般的现实逻辑,变成一种孩提时代的心理释怀。

【关键词】蒂姆·伯顿;电影语言;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102-02

一如柏拉图的洞穴人所看到的幢幢阴影,观众在影院的黑暗中体味到的一切,只是一种复杂的电影语言的叙事效果而已。对于“电影语言”这一概念,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当代电影理论的奠基人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有过如下论断:“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它才讲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精彩的故事,才使得自己成了一种语言。”①如今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电影语言”,则约定俗成地指涉构成电影视觉和听觉语言的一系列成规与惯例。“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就是一位高超的电影语言使用者。

一、鮮明共生的光影色彩

蒂姆·伯顿出色的电影视觉语言一向都是其黑色童话风格的标志性组成部分。作为视觉语言,色彩变奏和光影变化既是伯顿高度个人化的电影技巧,也是某种主题建构与表达方式。在蒂姆·伯顿的影片中,语义丰富的光和色彩都超越了普通物象的述说,成为另一个自成维度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与人的自我诉求、内在灵魂以及生命意义的衰减息息相关。

影片《大鱼》中,伯顿运用不同的光影色彩区分出现实世界和回忆中的超现实世界。主人公的现实世界多用自然光源,色彩较为黯淡;回忆部分却提高了色调饱和度,用色鲜艳明亮。用不同的颜色区分时空是蒂姆·伯顿的惯用手法。《剪刀手爱德华》中,通往爱德华居住城堡的路一直是灰暗的色调,古堡阴暗而诡异;而小镇则光线柔和,线条明快,充满着梦幻与童话气息。《僵尸新娘》中阴阳两界色调错位,死人的世界里多是斑斓饱满的暖色,活人的世界里则用了冷色调的黑白、青蓝和绿色,颠倒的颜色折射出人性的迷失以及情感在物欲压迫下的困窘。

蒂姆·伯顿钟情于黑色和灰色,在他看来,黑色和灰色并不只是恐怖片的专属,除了代表神秘与恐怖,它们也代表着孤独和变形的内在。《艾德·伍德》是伯顿拍摄的一部黑白传记电影。缺少才华,却孤注一掷地追求梦想,黑白影像在安静中流淌,细腻朴实地描述着这位“最烂导演”的电影人生。当然,其他诸如《断头谷》《蝙蝠侠》《理发师陶德》等影片,也均以黑灰色为主要颜色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黑、灰、白在伯顿那里不是晦涩沉闷的象征,而是最纯粹的光与影的结合。

蒂姆·伯顿推崇黑白灰的真实与诡异所带来的某种电影质感,也同样热衷于鲜艳明丽的高饱和度色彩。《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伯顿把灿烂无边的想象和寓言式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巧克力做成草地、树木、河流,瀑布将红色、绿色、蓝色、黄色演绎得让人眼花缭乱,画面层次极为丰富。此外,蒂姆·伯顿常常使用鲜明的颜色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比如《剪刀手爱德华》片尾,爱德华在昏暗的夜晚走到古堡的庭院中,影调是伯顿一贯的黑色风格,然而较为明亮的下方光线让黑暗的树雕花朵的颜色看起来异常鲜艳,如同蛰伏在黑暗里的童话世界。彩色与黑白,多彩与单调,蒂姆·伯顿运用油画般厚重深沉的色彩构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

电影在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中创造出一个幻想世界,它让人感觉到生命变化和流逝之中的光、影、色的意味和魅力。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意,光影和色彩都让看似静止的空间发生着变化。这种诗性的情感,也让其影片空间充满了时间和生命。

二、狂欢式的歌剧音乐

在蒂姆·伯顿的电影世界中,音乐是重要又游移的灵魂元素,并内在地结构为影片的叙事单元。伯顿的影片带有浓烈的童话和哥特元素,在他的作品中,音乐随处可见,既有背景音乐,也有歌剧似的唱段,时而高亢尖锐,时而感性忧郁。无论是情节演绎还是氛围渲染,极富感染力的音乐都与电影画面相得益彰,在审美情感和价值索求两方面建构起伯顿“黑色童话”的立体空间。

《剪刀手爱德华》一开场就是管弦乐伴奏下的女声吟唱,音乐传达出人物细腻隐秘的情感,并为影片打上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当爱德华被居民责难和追赶时,音乐又变得紧张深沉,与爱德华复杂惶恐的心情一致。《断头谷》中,层次感丰富的音乐有效地渲染出紧张恐怖的氛围,急促高昂和舒缓低沉的节奏交替出现,极大地展现了被追杀的紧迫感和恐慌感。《僵尸新娘》则恰到好处地穿插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乐曲来塑造角色和叙事抒情。男女主人公在古堡中邂逅,维克多漫步到钢琴前,演奏了一曲旋律优美的钢琴曲,而这首曲调明朗的Victors Piano Solo也是本片的主题音乐。当维克多遇见僵尸新娘时,音乐则变得阴森紧张。在尖锐的音乐和女声哼唱中,僵尸新娘幽怨地从地底升起,寒鸦的啼叫加上铜管或其他乐器击奏出的不和谐音符,让维克多惊慌失措。蒂姆·伯顿惯常使用层次感丰富的黑色魔幻弦乐,大肆渲染情绪环境,营造出兼具瑰丽色彩和悲情基调的黑色氛围。

蒂姆·伯顿的御用音乐合作者是作曲家丹尼·叶夫曼。叶夫曼非科班出身,也不甚精通古典音乐,但他特立独行的音乐风格与蒂姆·伯顿的影片一样独树一帜。叶夫曼擅长将各种类型的现代音乐与歌剧结合,带给人阴暗绝望又温情未了的奇特感受,与伯顿荒诞黑色的电影风格十分契合。《理发师陶德》的开头是原版音乐剧的管风琴声,伴随血滴流动的字幕,“红与黑”的阴森序幕缓慢拉开。影片中有70%的对白都是以歌剧的形式展现,还有三段歌舞剧式的说唱,歌剧成为了语言。黑色童话与歌剧在电影中融为一体,成为叙事的依靠。《圣诞夜惊魂》带有浓厚的百老汇歌剧风格,故事深深扎根于音乐,影片共有16首歌曲,人物借助歌声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音乐荒诞滑稽。开头一首《This is Halloween》,颇具百老汇夸张奇特的舞台歌剧风格,奠定了影片惊悚怪诞的基调。

蒂姆·伯顿的电影里有着黑色的幽伤和童话的温暖,而他的电影音乐也同样在封闭中带有张力。小调与和声交相辉映,具有穿透力;混声合唱的背景低稳沉重,烘托出未知气氛;整体音乐基调缓慢沉稳,带着情感基调的病态忧郁。总之,伯顿影片里的音乐带有如泣如诉的悲天悯人感,如同恐怖面具摘下后露出的微笑,奇特而温情。

三、冷靜多变的镜头语言

一部优秀的影片需要丰富的镜头语言抒发情感,讲述故事,无论是长镜头的场面调度,还是蒙太奇的剪辑创造,都是虚实世界里的影像手段。在蒂姆·伯顿的影片中,悠长写意的长镜头和灵活多变的特写近景镜头起承转合、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同一时空内电影语言的饱和密度与容量,拓展了情绪的多种内涵,产生强烈的感染效应。

因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巴赞等人的大力宣传,长镜头获得了特殊的现代艺术意义。巴赞认为,表现现实是人类的本性冲动,因而电影表现的应该是视觉和空间的现实,再现事物的原貌,即自然世界。但在蒂姆·伯顿这里,长镜头创造出一种神秘氛围,“表达了更为复杂深沉的物象和空间内蕴,呈现对象的朦胧和多义性”②,使得空间更具延展性。电影《艾德·伍德》的开场,风雨交加的夜晚,镜头缓慢向荒原中的小屋移近,窗户开启,镜头中出现一口棺材,紧接着棺材打开,一个诡异的身影从棺材里坐起,继而镜头缓缓拉出,转向墓地,演职人员的信息依次出现在墓碑上。《剪刀手爱德华》的开头,镜头由城堡拉开,移向窗户,落到正在给孙女讲述剪刀手故事的暮年金身上,接着镜头又移出窗户,掠过雪地,飞入爱德华所在的古堡。这组长镜头展现了伯顿在时空塑造和故事延伸方面的优势。《黑暗阴影》中,开篇的长镜头从天空飞越海洋,急遽穿到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主人公巴拿巴的独白相伴而生,幽缓地讲述故事,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长镜头表现出了现实不具备的含混性意义。

受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蒂姆·伯顿的电影镜头语言中也有大量近景和特写镜头的组合切换。《大鱼》中,年幼的爱德华被派去拜访独眼女巫,镜头跟随他平移接近房子,在爱德华刚要敲门的刹那,镜头突然推进为特写,女巫狰狞恐怖的面孔突兀地占据银幕,紧张不安的情绪迅速弥散开。《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中,威利·旺卡的面部特写非常多,其一成不变的古怪笑容在多个特写镜头的组合下显得脆弱无助,仿佛转瞬即逝。《理发师陶德》中的恐怖氛围也多用特写镜头渲染,当陶德成功复仇时,猩红刺目的鲜血喷涌到他脸上,愤怒的脸庞加上流动的血液,这一组镜头让人惊心动魄。

正如克拉考尔所言:“一部好影片总是完美地表现了生活中一些‘电影式的题材。”③影像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梦境世界,观众之所以愿意畅游其中,乃是因为有了实的视像,尤其是种种细节的真实。蒙太奇使得“机械复制现实”的单镜头互相组合并获得“新的质”;长镜头以再现性的影像保持了空间的深邃和时间的完整,这二者的优点都在蒂姆·伯顿的光影世界里得到了体现。

四、结语

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常常演变为某种固化的影像藩篱,成规与惯例也往往会框缚住想象的翅膀。而电影语言运用中的巨大张力则要求电影人与时俱进地保持新锐的创造力,洞微察幽,重新复活观众的感官、想象和梦想。蒂姆·伯顿虽无法完全躲开电影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但依然凭借标志性的电影语言将自我的感悟写入影片中。鲜明共生的光影色彩、狂欢式的歌剧音乐,以及冷静多变的镜头语言让伯顿的影片异于一般的现实逻辑,是一种孩提时代的心理释怀。童话与黑暗、死亡与生命的辩证关系贯穿始终。

注释:

①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②朱小丰.电影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173.

③(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51.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克,张卫.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张瑶.奇境中的人间烟火—蒂姆·伯顿的电影创作艺术浅析[J].东南传播,2007(10).

[4]李莉娜.想象的力量——蒂姆·伯顿影像世界的美学分析[J].青年作家,2009(12).

[5]江丽元.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伯顿蒂姆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外星人蒂姆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