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与塔

2018-06-08 09:28王尤迪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文艺学本源诗性

王尤迪

文艺学面对的对象是一门感性的学科,是灵动的,现象级的,不止对具体的东西发言,而且要有感性的刺激,而文艺学作为一门实实在在的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朝向根本破灭的冲动、感性的现象用充满思辨和理性的逻辑话语表达。不过,这也许是文艺学的魅力所在,其充满张力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永恒性与创新性的并存、审美的愉悦与创作之绞尽脑汁的有趣对话,康德的哲学以“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信条,文艺学则以“墙与塔”为支点,展开一段充满诗性与哲思的逻辑演绎。

一、一堵墙——为文艺学划界

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是从空间范畴将一区域区分于另一区域的有形实体,也可以是每个人心中的审美标准与文学底线,而越界意味着秩序的重组与规则的跨越,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作为一门研究感性的学科并将之命名为aesthetic。这一命名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悖论色彩,正如“圆的方”、“用有限的语言讲述无尽的意蕴”,也有一丝“最初提倡白话文的人却用一篇文言文写倡议”的味道。文艺学作为一门感性的学科,却要用逻辑性强、充满思辨性的理论术语阐发,这就在无形中给文艺学本身筑起了一面坚实的墙,将其禁锢在理论的囚牢中。文艺学也有关于研究文学的文学这一说法,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任何可以被理解的东西都以一个更高的理论为前提,关于“文学的文学”——文艺学,是从理论的高度来研究文学本身,这就可以从第二层面来理解“墙”的含义,即坚实深厚的知识根基。

墙,作为现实生活中常见之物,有着许多实用价值,比如保护人的隐私、阻止盗贼侵入等等,若回到战争时期,还可以用来保卫我们的精神和物质家园,长城就可以看成一堵坚不可摧的墙,捍卫着中国民族的家园。文艺学的学习要借助墙的结实,即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实验、诗性的智慧。马克思说,货币是物的神经,而书是人的神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无穷无尽的知识、逻辑的严谨踏实均是文艺学学习的一堵墙,这能使我们在暴风骤雨中有坚实的主心骨和依靠。有思想而无内容、有概念而无目的的理论,终究会灰飞烟灭。邓晓芒说,文学艺术是一个在人性异化的社会中促进人同化的媒介。文学艺术的魅力不仅作为媒介存在,更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虚伪的谈资和缺乏真情流露的文学只能在时间的淘洗中露出它的本色,却永远也无法流传千古。文艺学作为文学的文学,更是从具体的现象级出发,最终还是要退回本源,即以进为退,退回真理,回到遮蔽下的敞开状态。

墙的第三个含义则可以从文学批评中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墙可以作为中心的秩序与标准,现实的墙与看不见的理论之墙都会倒塌,就像我们得知“柏林墙倒了”,解构主义把之前的理论都给颠覆了一样。墙,可以倒掉,读者可以穿越时空之墙,与作家进行对话,可以“我注六经”、可以“百家争鸣”;墙,也可以不倒,那是伽达默尔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恰好契合,读者与作者的视域相融合。

二、一座塔——為文艺学冲破

塔,在文学作品中最初接触到这个意象是在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时候,白塔意象在小说文本中有着无尽的隐喻意味,文艺学中的墙自然是充满几分令人回味的神秘色彩,而一座塔,却为文艺学敞开所有遮蔽的东西。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本书中提到,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艺术作品,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如何是的那个东西。艺术的本源就是揭示艺术本身,文艺学就是要刺破一切现象所见之物通达自我构建之塔的殿堂。作为站在文艺学这座高塔的最低点仰头看,它直冲云霄。学者,觉也。学习文艺学,可以让我们明白这座塔,英文中Isee,就是我看见,也明白了文学中形形色色的现象以及背后的真理。

从柏拉图起,人们对文学的起源进行了漫长的探索。柏拉图认为文学创作是神灵凭附、颇有几分神秘色彩,那个具有磁石般富有魅力的文学创作伴随着一种叫做灵感的东西悄然降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百思苦想终不得,突然间灵感降临其身,就像得到助产师的帮助顺利产下一个健壮的婴儿一样。灵感,是塔尖端最闪的那颗星,照亮无数个黑夜中在此塔下苦苦探寻真理的人。鲁迅靠咖啡提神寻找它、柯勒律治借吸食鸦片获得它、李白举杯邀月却醉翁之意不在月而悄悄等待它……

塔从表面看,呈现递进结构且由无数扇小窗层层分布塔身,通过一级级阶梯到达最顶端,顶点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和开阔,令人神清气爽。小窗则像是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每个小窗都通往一个语言世界,现实则如曲径通幽的花园,是想耽于现实的美好,还是想要探寻无限未知的人类之家?语言是工具和载体,其实通往的却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生活处于时刻变动不居的波动状态,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若想用诗性的哲学理论解释这个无限变化的世界不免会让人有些失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天亮醒来,这塔还在。

猜你喜欢
文艺学本源诗性
保函回归本源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论文艺学学科创新与地方文化传承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