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撬动课堂 培育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8-06-28 01:40李圣德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四化法治道德

李圣德

(镇平县涅阳第三初级中学,河南 镇平 474250)

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教学实践研究 ”,是借助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渗透整合课程资源,以小课堂接轨大社会,助力学会学习、自主发展,促进课堂社会化,培育核心素养,给课改补钙添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蝴蝶效应”,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题化设计——预热课堂,体现素养

【案例1】小专题——发展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

首先通过提前两周借助“互联网+”征集学生志愿者,利用学科科研小组,做好议题研讨,形成课前预设。接着,广泛搜集相关材料,如征集镇平22个乡镇街道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粮食作物、经济发展等基本材料,和网上进行对照筛选。再次,课前一周,利用双休日,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撰写环境报告及小论文,进行课题化设计后,课前3天放到学科网络平台上,参与讨论,收集意见建议。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教材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之中,体现素养要求,实现课堂预热。

【思考】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课题化,需做好设计预热,要特别关注整体性、探究性和自主性。

1.整体性:总体把握,预设有度

依据课程标准新要求:一要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相关课程目标进行总体规划,分段推进;二要对学情、校情和教情进行分析,总体掌控,做好预案;三要对初中三年课程目标、知识框架与脉络、教材重点与难点等进行整体研讨,理顺思路和举措,这是总体把握的关键;四要全面整合统编教材、校本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生活、时政信息等课程资源,进行课堂预设,以问题为课题,开展课题化设计系列科研活动。这是预热课堂的重中之重。为此,课题组在学年之初整体计划,预设到位;以后每月20日左右,进行一次专题研讨,调整完善,按时段实施反馈;学年结束,六月份总结提升,改进推广。

2.探究性:预热有效,探究有力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指导学生留意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比如餐桌上的变化、课桌上的文化、生活中的趣事等,关注国内外的大事,比如党的十九大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特朗普访华、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等,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比如统编七上阅读感悟钱学森(第4页)、马克思和恩格斯(第43页)、探究与分享王亚南(第68页)、爱迪生(第106页)等进行有效的课题化设计,运用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和升华等方法开展积极向上的系列探究活动,循循善诱,达成目标。

3.自主性:主动参与,合作有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前,从教材问题或课题设计目标任务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践,展开积极主动地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思考、调查分析、假设预判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自觉参与、收集信息、合作研讨、激发兴趣,发挥个性特长,获得探究结果,或制作自己的有用作品,预热课堂。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表达、交流,验证、修正或改进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课题组的课堂必须解放,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课前设计,如鼓励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今日说法》《中国诗词大会》等,做好笔记;订阅《半月谈》《红旗文稿》《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新闻报刊杂志,浏览摘要;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认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积极撰写政治小论文、简单调查报告等,自主拓展,启迪思维,实现小课堂链接大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整体预设能力。

二、主题化教学——丰盈课堂,落实素养

对案例1,在前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课题化设计、预热课堂的基础上,开展主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发展学生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辨别分析、展示观点,给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可分别对网络平台讨论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再由小见大、点拨总结,回归教材,得出结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不能因保护环境而采取“零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不能“杀鸡取卵”,以破坏环境去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国情出发,落实好总体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经济中应该保护环境,以保护环境去促进经济发展;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对子孙后代负责,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大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需要每一个人从点滴做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个目标,也是发展趋势,更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牢记使命、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誓言等。

由此,让学生在比较、鉴别、判断中提高认识,在理性探究推理中拓展视野,在价值观念冲突中深化理解,多角度汇总升华,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丰盈课堂、落实素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思考】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主题化,力求课堂丰盈,需要重点掌控系统性、合作性和有效性。

1.系统性:条块结合,系统掌控

课堂的主题化教学要瞄准学科核心素养,坚持主阵地过程育人,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紧扣学科任务,明确各册教材、各单元、各框题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时政资源,在课题化设计、预热课堂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看待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精准的条块整合、系统把握,做到因单元、因框题、因学情、因课程资源不同而不同,寻求最适合的教学主题,一以贯之地生成动态、活泼、有效的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八年级下册教材结构的系统图

此内容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第一单元,通过讲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来说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通过讲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来说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坚持宪法至上,初步了解宪法精神。第二单元,讲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做到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第三单元,讲宪法规定国家基本制度与国家机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国家认同,树立制度自信。第四单元,主要讲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

总体上突出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要求,系统阐释了宪法精神这一主线和灵魂,适度渗透了道德教育,体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价值引导。同时,结合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进行宪法宣誓等,使学生对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宝典”“规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合作性:充分互动,兴趣引领

作为综合课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必须适应核心素养新时代的新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互动,以兴趣爱好和内在需要为基础,更加主动地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积极协作、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

因而,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时,既要把握成员多元、征集个人意愿、科学规范组合,又要按照学生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组管理,每组五六人,每人有分工,角色适当轮换,增强责任感,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小组间展开竞争,合作意识要强,不同措施要兼顾运用或轮流运用,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如小品表演、小型辩论、问题讨论、展示演讲等不同形式,使课堂丰盈。

小组合作要强化学生收集材料的功能,发挥主体作用和头雁作用,实现充分互动,推进“海绵吸水”,注重兴趣引领,融洽师生关系,加深生生感情,把教师的“驱动力”变成学生的“原动力”,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成就感和责任感,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有效性:抓住关键,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主题化,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突出重点框架内容,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便于系统学习掌握;能够抓住关键少数学生,瞄准素养,注重生成,更好地带动全班学生,点燃激情、整体提升,使课堂更加有效。

要切实把握学生、教师、学校实际和地域特点,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生活、时政等课程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规范严谨性与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性的有机统一,实现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资源综合功能的发挥与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对接。

【小结】“主题之好,在于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主题化,就是要让课堂教学主题贯穿、情境相连、自主展示、反思整合,注重思维过程,助力学会学习,推动合作发展。

三、社会化发展——出彩课堂,凸显素养

对案例1,在进行主题化教学活动的同时,坚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结合生活理解专题,联系时政把握内容,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对专题的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实现课堂的社会化,更好地凸显素养、出彩课堂、促进成长。

如思考“家乡发展靠什么?青山绿水为了谁?金山银山咋长久?”等;拓展内容、延伸社会,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家乡山水今与夕”,征集“家乡发展金点子”等;创新引领、增强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落实到“我为家乡做什么”“十九大后咋行动”,设想“中国梦中看家乡”“家乡未来有多美”等,汇集了10多篇文章,送给了当地政府参考,受到了赞誉和表彰。

【思考】实践道德与法治教学社会化,实现课堂出彩,需要切实注重开放性、融合性和知行性。

1.开放性:关注社会,联系时政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学生为本理念,注重课堂的开放和生成,尊重学生的价值和情感取向,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色彩,挖掘地域性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运用反映国家和社会变化的时政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转换师生角色,达成课堂教学的人文化、生活化、民主化;重视新媒体的运用,促进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情景交融;并通过书写、讨论、表演、动手、实践、感悟、行动的集成等“有感”方式科学评价,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和开放,实现打造快乐课堂、幸福课堂的目标。

如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狄仁杰、包拯、海瑞等法制文明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虎拍蝇”“天网行动”等反腐案例以及国际反腐实践,引导学生围绕“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展开讨论,深入理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建设法治中国你我共同行动”等相关内容。这样,从设计开放情境入手,引发思想碰撞,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凸显思维张力,实现课堂出彩。

2.融合性:学科渗透,发展融通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者Yakman将艺术(Art)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文社会因素加入STEM教育,发展并形成STEAM教育理念。STEAM教育的本质是跨学科整合教育,这是符合信息化社会的未来式教育模式。各学科之间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全面、系统的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STEAM课堂的基本学习方式有两种,即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基于设计的学习(DBL,Design-Based Leraning)。此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组织者、关键节点的推动者,学生是基于兴趣的主体参与者,这对推动如道德与法治等综合课程课堂教学富有借鉴意义。

课题组坚持以设计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科渗透、发展融通,在课标、教材的引领下,努力让学生自主确立内容进行课题化设计,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自主研讨相关案例,自主进行社会调查,付诸更多的实践与智慧,突出跨学科、跨时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应用和迁移,不断提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自我反思、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使课堂教学有热度、有温度,达成课堂出彩的目标。

3.知行性: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达到知、情、行的高度统一,从而内化为自身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我国明代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认为,“天地万物本为一体”,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是谓知行合一。

课前设计有探究,提高兴趣勤动手;课堂教学有主题,体验合作更交流;课后实践促升华,反思强化做合一。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更好表现出社会生活中真实的发展的自我,才能诲人不倦,立德树人,真正出彩,真正使课题组的课程成为学生品德、精神、情感、责任、能力等素养成长的园地。

【小结】道德与法治教学社会化,就是要让课堂教学持续延伸到社会参与,使课堂与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发展性得“连起来”,把道德学习的过程与社会生活的过程统一起来,实现时事政治渗透链接,社会生活自主实践,增强教育责任,集成立德践行,培育发展核心素养,与时俱进出彩课堂。

四、素养化实践——核心课堂,聚焦素养

对案例1,课题组在进行课题化设计预热课堂、主题化教学丰盈课堂、社会化发展出彩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聚焦核心素养,把握课堂核心,注重素养化实践。让学生对此专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明显的“研讨预设—实践探究—合作展示—课堂生成—指导行动—反思成功—激发兴趣”不断循环往复的学习链条和方法,养成了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良好习惯,长期坚持,强化拓展,进而影响性格,更好成长进步。既凸显了社会化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阳光和谐,又培育了核心素养,为全面育人课程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思考】落实核心任务,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全程的素养化,还需要精准把握综合性、创新性和全面性。

1.综合性:立体综合,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走出去”,走进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整合大文科的教学;走进生活、社会、时政等方面,融合新时代的社会实际;走进宏观、中观、微观等领域,链接宇宙、天空、海洋和粒子;走进课前、课中、课后等时段,关注成长全过程;走进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心灵需求,追踪不同的心理和精神;实现学科纵横、实践融通。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课题组注重对学生思维广度、深度、力度和效能的培养等,进行立体综合,多方位把握,多角度树人,从而形成大综合的教育理念,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和综合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创新性:坚持创新,张扬个性

素养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需要与时俱进,更新理念;综合掌控,有效施策;创新引领,发展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全国两会上说:“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题组要把核心素养和教学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坚持生活化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人格魅力、心理素质和法治精神等。

课题组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综合了解学生的年龄、体质、心理、情感等个体发展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承认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内在独特价值。同时,特别关注易冲动、有热情、讲义气、有正义感等初中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轻率下结论等行为特点,坚持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通过课前设计、主题教学、社会渗透,创新思路方法,实现课堂出彩,努力发展个性,落实立德树人。

3.全面性:注重过程,全面育人

课题组教师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把学生的思想境界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延伸到未来,落实育人主体多元化、育人手段多样化、育人路径全覆盖,实现总体掌控、全面育人的课程目标。

【小结】朱明光教授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内容。其中:“政治认同”,关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成长方向;“理性精神”,关系学生参与社会、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反思社会的能力和态度;“法治意识”是知法守法、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利的必要品质;“公共参与”体现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四个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要素逻辑相互依存、内容相互交融。这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加上道德践行会更有指导意义。课题组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着力把课堂教学转化成素养实践,在人文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总之,信息技术条件下道德与法治“三化”课堂,应借助课题化,激发需求,精心预设,锻炼师生;借助主题化,互动展示,搭桥立柱,“有感”生成;借助社会化,渗透延伸,有效融合,课堂“声”动;总体素养化,增长智慧,凸显核心,实践提升,努力营造出富有人文底蕴、充盈生活情怀、助推创新引领、张扬师生个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图景。

[1](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陈开洲.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7(2).

猜你喜欢
四化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