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目标 引领高考历史备考
——以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卷历史试题为例

2018-06-28 01:40石俊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史料时空

石俊杰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福建 漳州 363107)

2017年高考新课程历史全国卷Ⅰ适应于新课改形势的新变化,更加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命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高校选拔招生为导向;试题质量较高,未出现偏题怪题;试题纵贯古今、博古通今,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人文关怀。试题既注重基础主干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思想引领作用。

一、与时代热点相结合,凸显爱国情怀

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例如全国Ⅰ卷30题,本题显性介入“14年抗战”及“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的时政热点。通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这一主题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与解读信息的能力。从中获取相应的历史理解,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于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收获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学科教育功能中最主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鉴于此,中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适应新课标中“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研发相关校本课程和乡土历史,将大量的图片、文物、文献等史料运用到课堂中,结合历史与现实,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思考历史、感悟历史,继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使历史课堂成为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怀的课堂。

二、讲究经世致用,彰显人文关怀

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4题除了介绍西周时期主要分封对象的具体位置外,还考察其具体的影响,彰显了制度构建对文化认同和交流的历史影响;第25题则通过表格的方式,列举汉高祖至汉武帝时期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反映其变化背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前两题通过制度的建构和不断完善,来解决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难题,古人的这些制度建设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治理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试题的考查,可以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服务于当今社会,实现以史鉴今、学以致用的历史学科功能。第41题对家国情怀的考查也很突出。2016年的第40题要求考生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救济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还要求考生进行中外关联的比较,指出救济方式的异同。与去年类似的是今年第41题也传承了去年的考查风格,将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义同中国国民党一大时期的民族主义进行中西对比。这需要考生依据史料,调动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相关历史概念进行设身处地地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西不同历史背景下“民族主义”话语权的不同。民族主义的考查涉及到历史相应时代国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激发其爱国情感与人文关怀。

三、时空观念奠基,注重史料解读

2017全国卷高考题更加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难度与2016年基本持平,在考查基础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时空概念这一学科本质属性的考查。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和意识。作为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高考题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32题,据材料可以得知该题考查的是古代希腊的知识点。提取关键信息后,得出该材料的主旨为公元前9至前8世纪希腊神话广为流传。选项C中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应是在近代的启蒙运动之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选项D,雅典民主政治进程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时间上与材料不符。第33题通过展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民收入变化表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的表格,进而考查学生通过解读相应的时空信息,得出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构建史料。其中近两年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进行相应的考查。所谓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全国Ⅰ卷文综历史第26题通过出示不同史籍同一事件的叙述,让考生去找寻历史的真相。可以看出该题考查的是,历史学的本质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考生通过甄选史料,进行辨析与解读,证伪求真。学生需要辨别史料真伪的前提是,将历史事件置于相应的历史时空当中,结合唐太祖时期予以推断。可以说该题的命制充分体现时空观念在史料实证方面的渗透。

第42题这一开放性试题今年更为开放,角度更多,考生发挥余地更大。学生需要以史料为依据,从时间与空间、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继承与发展、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局部与整体等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按照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符合历史逻辑的解释与阐述。该题出自李亚凡编著的《世界历史年表》等史料,通过表格罗列14—17世纪中外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考查学生在相应时空背景下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具体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通过提供相应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史料信息解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四、唯物史观引领,凸显能力立意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2017年全国Ⅰ卷文综第27题、第29题都体现对唯物史观的考查。第27题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文化正是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明朝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富现象,这一历史现象的背后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9题1904年留日学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较少,分析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这一题目涉及到唯物史观的考查,留日学生分布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根源在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历史》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考试大纲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在平时的高三复习备考中,结合唯物史观对具体的史实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分析。第35题从1976年开始的七国集团再到1999年的二十国集团,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历史发

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征。通过变化反映两极格局的终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趋势,以及经济集团化、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使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附: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知识点、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考查统计

总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2017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卷中的考查更为强化,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考查逐渐深入。这种考查学科素养、综合评价学生学科能力的价值导向,为高三学生在2018年高考的备考指明了方向。考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首先,要把基础知识巩固好,熟练使用学科语言;其次,还需要弄清所学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同主题的纵向、横向历史的梳理,提高自身历史思维的能力;然后,关注时政热点,将所学历史知识同社会热点相联系,培养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后,要紧跟教师的课堂步伐,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课外也要多涉猎相关历史书籍,拓展历史视野。考生通过以上方法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运用不同的史观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史料的解读、提取、甄别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继而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为今后的高考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育部考试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历史学科考试改革——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7(7):32-35.

[2]胡军哲.史实的叙述与思维的考查——简评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J].中学历史教学,2016(8):57-60.

[3]韩海林.试题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思考——由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说起[J].教育科学论坛,2017(13):27-29.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史料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镜中的时空穿梭
史料二则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