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结构 促进课堂增效

2018-06-30 06:30江小姜
新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节奏状态思维

江小姜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全面考虑教学的规律、方法、内容及形式等,采取效果最理想的教学策略,在限定阶段中,使学生的“教养”“教育”“发展”达到最佳效果。因而,教师得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这对于课堂增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疏密相宜,优化课堂结构

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而一节课仅仅40分钟,因此不少教师都觉得课时很紧,难以按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因而,有的就拖课,占用了学生的课间时间,这样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变大,课堂结构的密度大大提高;有的教师选择削足适履,删除部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结构过于松散,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那么,如何把握教学容量,处理课堂结构疏密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1. 应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思维和心理情况安排课堂结构。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课堂上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维存在三个阶段:一是渐渐集中,二是进入兴奋状态,三是逐渐疲劳。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度、思维活跃度都处于薄弱状态,所以课堂导入设计尤其重要。好的导入可以提高信号刺激强度,使学生的注意和思维迅速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学密度应该小一些,教师仅需揭示本课时的主题。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安排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得以全面展开,使教学内容和节奏更加密集。经过高密度的学习新知识,学生的思维逐渐疲劳,注意力开始下降,此时教学密度应该降低,教学节奏放慢,教师则要调整教学模式,增强输入信号,加强巩固和实践。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能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而高效。

2. 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满堂灌”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真正理解掌握的有效信息却很少,无疑是高耗低效的。要让课堂增效,首先要明确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在哪里?强调一课一得。同时,必须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指导为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如三年级《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中“小人国”“居民”都加了引号,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语言现象,“这句话中‘小人国和‘居民两个词语与其他词语不一样在哪里?为什么要给这两个词语加上引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他们在思考、讨论中寻求答案。教学过程在双边活动中完成,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二、虚实结合,优化课堂实效

课堂教学要注意虚实结合,这样才能优化课堂实效。所谓“实”指课堂教学要真正扎实有效。不能以“实”为名,过度指导,限制、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作文教学,有的教师揭示作文题后,总是先进行详细的审题、构思等方面的讲解,甚至连怎么开头、怎么结尾都对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果呢,这种所谓“扎实”的作文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灵气,学生的习作要么鹦鹉学舌,要么东施效颦。事实上,作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文本特征、開头与结尾、过渡等写作方法的指导,我们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在趣味盎然的习作课中,体验习作乐趣和成就,逐渐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当然,并非说语文教学不要“实在”的训练,而是说这种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体系中有“知”和“不知”两个层面,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习探索新知识。比如: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说说对作者马克·吐温的了解,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并把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着读,感受汤姆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我们还要激发学生阅读马克·吐温其他的作品的热情,以及其他世界名作家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等的作品。如果我们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只有举一反三,才能使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广闻博学”,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

课堂中的“虚”,就是在教材的处理上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师在解读课文、安排教学时都要考虑到这一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穷人》一文中有一段是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后的心理活动描写。一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哇!第九自然段中有好多省略号!”他这么一叫,其他同学纷纷议论了起来。教师并没有因学生“扰乱”课堂而发火,也没有急着回答,反问学生:“能根据省略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吗?”教师的引导给学生开拓了广阔的想象天地,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矛盾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善良的好品质。

三、张弛有致,优化教学节奏

歌曲不同的节奏,能给人不同的感受。课堂教学,也是有节奏的。教师应该注意设置课堂教学节奏,提升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活思维。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把握住教学思维的张弛度,创造最合理的教学节奏。思维的“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教育者引导启发,积极性、主动性极大提升,实现学习成效最大化。一节课因为有了这个高潮,学生的学习状态特佳,能踊跃地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判断,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语文课设计教学高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常用的、实效性强的有两种方法:一是质疑,紧扣课文的题目、重点等,引导学生质疑,或教师设疑,由浅入深地去阅读,去寻到答案,从而达到思维的活跃状态。二是制造矛盾,引起争议。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形成矛盾,激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因学生意见分歧的激化而推向高潮。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进行深刻的阅读分析,如学习诗歌、散文,就可以用多媒体、语言等描绘出深远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对诗文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教学的“弛”是指学生思维的相对静止状态,如课堂上的调整、休息。学生获取新知识,需要加工和转化,需要过程和时间。所以,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进入高潮时通常会戛然而止,提出一两个思考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和联想的空间,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课堂教学是互动的、是不断生成的,教师要根据学情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方式与节奏,优化教学结构,促课堂增效。

猜你喜欢
节奏状态思维
花有自己的节奏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YOUNG·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