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 培养数感

2018-06-30 06:30韩东
新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读法分配律数感

韩东

对于数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字,还要让学生主动利用数字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可以合理安排“读一读”环节,加深学生对数字与运算的理解,并从关系性理解中产生新的知识。

一、读出心理意象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数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從刚开始用非正式的语言表达,逐步发展到正式语言表达,之后才开始学习使用数字符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从应用具体经验转变到应用心算方法和符号表征是需要时间的。此时让学生适当读一读,将有助于他们获取数字体验,理解心理意象中的数字,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数字模式。

例如:教学数字“6”。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6个苹果、6个玩具、6个男孩等”实际数量。在读中学生会体会到“6”是这些情境所共有的抽象实质,自然会把心理意象中的数字有效地提取出来。再如:让学生读一读“17,27,37,……”,这里的计数模式中“1,2,3,……”出现在每个数字的首位,在读中他们会感受到这种计数模式持续变化的趋势,建立与之联系的视觉图形,能够提升对数字之间关系的认知,促进数感的发展。这种数字模式还有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读一读“1,2,3,4,5,6,……”,在读中不仅能体会到计数顺序中的稳定性和节奏感,还能帮助他们建立双数和乘2的早期数学模式。

二、读出符号关系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结合数与计算等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了各种用符号表示数的算式,例如:方框里填数。5+□=7,□+5=7,7-□=5,□-5=2。这些算式中的“□”既可以表示填写数的空位,也可以用来表示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符号看成是可感知的物体,既可以书写也可以用说的方式表达。当然,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使用一些复杂的数学语言,才能读出数字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数感,促进理解的过程。

学生在读符号时,会发现像“7-□=5”这样的表达形式容易一些,可以理解为“从7个物体中拿去一些,还剩5个”,但像“□-5=2”这样从未知数开始的算式用语言表达相对要难一些。对于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作一些引导:“这个数可能是5吗?比5大还是比5小?”以帮助他们从已知数学事实的基础上找到计算的策略。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找到各种‘阅读问题表达形式的方法,以及把这些表达形式和计算程序相互联系的方法。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去启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不是直接‘给学生解释这些问题”。(朱莉娅·安吉莱瑞)而这个过程便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

进一步想,这种“读”符号关系的方法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应用题。卡朋特和默泽尔把加、减法应用题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表1):

表1?摇 四种主要的加、减法应用题类型

研究发现,结合型问题要比变化型问题难得多,尽管两者差别貌似微小,而比较型与前两个问题相比难度更大,所呈现的意象更为复杂。其实上述四种问题都能从“方框里填数”找到答案,如,“□-8=5”与“本有5颗弹珠,比玛拉少8颗,玛拉有多少颗弹珠”这一问题有关,由此可见,让学生读“方框里填数”,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读出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该如何准确把握运算定律的内涵?巧妙设置“读一读”,让学生在读中体悟,会是一种好的方法。笔者曾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尝试用“读”的方法,植根于运算定律的意义解读,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运算定律,培养了数感。

1. 读出思路。

【教学片段1】

例题:笔记本3元/本,文具盒8元/个,笔记本和文具盒各买7个,一共多少钱?

生:3乘7加8乘7。

学生列出算式:3×7+8×7。

师:能不能不读出乘号,用另外一种形式读一读。

生■:3的7倍加8的7倍。

生■:3个7与8个7的和。

师:这位同学的读法很简洁,谁能像他这样再读一读。

让几名学生用“几个几”的方式读题。

师:这题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括号3加8括号,乘7。

师:是这个吗?

教师板书算式:(3+8)×7

师: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能不能不读出括号两个字?

生■:3与8的和乘7。

生■:3与8的和个7。

师:听起来有些拗口,不过意思倒是表达对了。

教师指着这两个算式:3×7+8×7,(3+8)×7。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左边的算式是3个7加8个7,11个7;右边的算式是3加8等于11,也是11个7,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说到综合算式的读法,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题”,为了锻炼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有些教师会刻意让学生用文字题的形式(算式意义的角度)去读综合算式,后来文字题逐渐减少了,综合算式的读法也就鲜有人过问了,慢慢地变成了“直接读出数字和符号”。我们暂且不论哪种读法好,仅从这节课来说,很有必要从算式意义的角度去读算式,这样有助于对乘法分配律算理的解读,即3个7加8个7,就是11个7。

2. 读出结构。

【教学片段2】

(3+8)×7=3×7+8×7

(21+3)×4=21×4+3×4

(8+7)×9=8×9+7×9

1. 分析左边的算式。

师(盖住右边的算式):读一读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齐读左边的算式,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2. 分析右边的算式。

师(盖住左边的算式):读一读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齐读右边的算式,得出:两个数分别乘同一个数

3. 整体上分析。

师:左右两边算式联系起来读一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齐读等式,得出乘法分配律。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有些题目学生不会做或做错,多读几遍题就会了。究其原因,其一是题目信息多,不认真审题,学生只是粗略地观察题目;其二是知识抽象,学生只是直观观察,感悟不深刻。多读几遍题后,学生便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当然,这种“读”不是漫无目的浅层读,需要将视觉、听觉和思维结合起来刺激大脑,“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巴甫洛夫),并积极排除干扰,从而得到深层次的感悟。上述片段有三次齐读,先是读左右两边的式子,得出部分结构特点,再读等式,一个完整的运算定律的结构就突显出来了。这里的每一次“读”,学生都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这种“读”便成了有效的刺激源,刺激着学生深刻理解算式的结构特点,并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认识。

3. 读出内涵。

数学中的一些结论往往是精炼的、抽象的、高度概括的,有效地理解和识记很重要。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反复地“读”,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熟记知识,加深记忆,还可以提高其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发展数学语言,促进知识的内化理解。当学生用自己零碎的语言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后,通过默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充分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寻找反映乘法分配律的关键词句,在头脑中唤起一个完整的乘法分配律的表象,以促进其数感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黎苑小学)

猜你喜欢
读法分配律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0”的读法和要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设计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
浓度直读法快速测定低钠盐中的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