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30 06:30林明建
新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画图算式解决问题

林明建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造成直接影响。当下课堂计算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二是计算能力的提升。无论哪个方面,基本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在经历建模过程后所呈现的实践结果。通过教学,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鉴于小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会出现算理模糊、算法机械的情况。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五个着力点。

一、动手操作,感悟过程

要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单纯地依靠教师讲授和示范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体验,使他们不仅从中了解知识本身更能理解知识的内涵。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常使用小棒、图形纸片、数字卡片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的活动来理解算理。当然,活动只是手段,积累活动经验才是目的。为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前,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活动目的,明确活动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互相合作。在操作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把外在动作内化为潜在知识。

【教学片段1】

出示例题: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根?

分析题意:理解总数12,理解平均分成4份,求每盘几根就是求每一份。

实践操作:用图形代替竹笋,先自己分,再说过程,最后展示结果。

交流分享:和大家交流下你是怎么分的,要结合动手操作进行讲解。

反思提升:平均分作为一种学习的方法,其优点、缺点在哪,突出算式模型的意义。

以上是“认识除法”教学的一个片段。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除法的意义。上课伊始,笔者依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加强他们直观体验,接着适机引导:如何将你们刚才分东西的过程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会用算式表达后尝试分析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这样,抽象的除法算式由于有了具体的操作活动作为支撑,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将操作的过程用言语表达出来,经历思维的提炼过程以此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用形解数,更是常用的一种学习手段。数与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数是形的抽象综合,形则是数的直观呈现,以形助数可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以数解形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随着学生心智的不断成熟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逐渐摆脱对实物的依赖,转向用图形来帮助分析。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对教师尚未讲授的新知识,许多学生可以借助画图来解决。由此可见,画图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实际计算教学中,如果学生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动作表征经验,那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帮助理解,让他们的思维从动作表征阶段上升到符号表征阶段,明晰模型,理解内涵。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形结合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准确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画图。②画图过程要规范,条件、结论要标记清楚,便于分析。③要让学生树立“遇到困难,可以借助相应图形来解决”的观念。

【教学片段2】

(一)看图列式。

1. 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并且用语言表述出来。

2. 如何列式?

3. 边指图边说出算式的含义。

4. 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画图表示下列算式。

8÷2=4 8÷4=2

1. 邊指边说算式的含义

2. 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画图理解数量关系。

25名学生,每5名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画图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教师出示步骤:

1. 先画第一条信息,总数25名学生

2. 再画第二条信息,每5名分一组

3. 最后画问题,可以分成几组?

借助数形结合,教师可以看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过程。计算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机械训练,而是借助图形呈现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性和数学思考的层次性。由单一的看图列式到画图列式,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建构的过程,让学生阶梯式地理解运算的意义,真正明晰了数学模型的内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对模型的感知理解,使数学学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将计算教学和模型建构有意识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将计算教学单纯地作为一种技能训练,而是将它作为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载体。

三、算法多样,评析优化

同样一道题目,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再相机引导,谁的方法更好,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便一目了然。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相同点,就可以把不同方法联系起来,比较各种方法的不同点,就可以把各种方法区别开来,比较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2.4× 时,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尽量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2.4化成 ,有的把 化成0.75,有的将2.4和4直接约分,有的则把整个算式化成2.4×3÷4。笔者我相机引导学生比较每一种解法的优劣:不是所有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有局限性;有时小数和分母不能直接约分,所以直接约分的方法也不是通用的;最后把分数化成除法又太麻烦了,所以第一种方案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适用性会更强一些。通过对比,学生在明晰了各种算法的优劣。

在平时练习中,我们应尝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更应学会用最优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就如上述案例表现出来的方法多样都能解决同一问题,实践操作时策略要讲求灵活性,能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达到计算便捷的目标。

四、善用错例,矫正提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用错例来教学,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学生经常犯“25×(4+40)=25×4+40”这类错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能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开展教学,这样的错误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不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提升。笔者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进行讨论修正,他们通过对乘法意义的建构发现这样的解答不合实际,于是又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就是这样的过程修正了错误,使他们重新认识了乘法分配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勇于犯错,把最真实的错误暴露出来,教师再选取典型的错误进行展示。学生的错误需要他们自己来发现、反思,课堂中笔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用“小老师”的角色发现错误、分析错误、修正错误。计算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学生机械训练的模式,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实践与反思的全过程。

数学追寻的是简洁、灵动。学生对于计算的学习不仅要会算,更重要的是借助算的过程理解其意义内涵,计算的方法有多样但更重要的是学会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以提高计算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画图算式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画图理解“多多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