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生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究

2018-07-05 17:44欧阳晓丹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评估指标问题学生行为习惯

欧阳晓丹

摘 要:拟在探讨新时期小学生德育工作策略。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做四有好教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才能教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学生。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尝试着改进和完善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策略,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把各类评估项目做到更细化、更有针对性。

关键词:策略;德育;新时期;评估指标;行为习惯;问题学生

一、当下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常教育分两层含义,一是教,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教给方法;二是育,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对社会有贡献之人。而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注重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认为上好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做好德育方面的资料搜集、请教育专家作一个德育讲座就是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结果课是上好了,讲座是听了,资料也整理齐全了,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仍得不到改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而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也存在着只有教学、没有教育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严重的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研讨与整改。

二、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支撑背景

一个学校要发展,德育工作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再沿袭传统守旧的说教来进行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改进方式方法。也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明确我们在新时期以什么为核心指导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支撑我们进行这项工作的又是什么。在这新时期里,国家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四个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几个标准让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怎么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什么样的道德标准才符合新时期的要求,今后的教育教学走向何方?以培养学生公民道德意识为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这些应该成为我们整个德育工作的支撑背景,让我们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小学生德育工作实施策略

(一)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班级共同体

一位教育名家曾言:教育其实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的过程。我们也曾年少,可能已经不曾记得哪位老师具体教过什么知识,但却记得老师教育我们那些做人的道理,他们在课堂上教育我们的话语,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品德教育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行为规范,而往往我们的言行却不注意,更有甚者品行不端,屡遭外界诟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两者并行,缺一不可。我们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让他们能耳濡目染,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教育学生明理、知理、诚信守诺,为师者首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要让学生爱戴、尊敬,老师就要做到公平、公正、言而有信。这就是新时期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我们首先要做到这些,才能以为师者的人格魅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班级共同体,因为我们既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者,也是同行者。我们在要求学生的同时,也需严格要求自己,小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如果老师能在此阶段率先垂范,那么学生的品格便能扎好根,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将心比心,建立同理心,让行为习惯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每个孩子都来自于不同家庭,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点,听其言,观其行,并遵循他们成长的规律,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全面了解其心理特点,德育工作的开展会更顺利。通常德行有问题的学生在校表现是这样的:上课不认真听,故意大声说话,对老师不尊重,课后爱搞恶作剧,一言不合就打架。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该从其心理因素寻找突破口开展教育工作,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让他们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其次也要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跟他们谈心时建立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将心比心。教师可列以下评估表格对学生进行心理与行为的测试,并让他们进行自评自测,建立同理心,从中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一周小结:

做得较好的:

下周需改正的:

(三)找准教育时机,德育工作便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德育工作,如果光靠那几节思品课作用不大,而且容易流于形式。很多思品课上得无比精彩,却忽略了常规的思想教育。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就会发现德育工作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思想行为的教育,改善学生的思想品行。如课堂的表现,学校的两操,课间的活动,与同学之间的相处,与老师的互动等等。有些德行有问题的学生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此时就是一个教育良机了。只要有心,善于发现,我们就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教育,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不良行为或现象扼止于摇篮中。也可根据这类学生的弱点制定如下一周评价表,让这些老问题得以改善。

本周做得较好的地方:

下周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家校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它应该是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家庭,二是社会,三是学校,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方都是教育的缺失。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掌控,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与家庭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

有极个别孩子确实是因生理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其行为习惯,其成因到现在为止医学上也没有定论。这部分孩子得了少儿多动症或感统失衡症,他们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看起来与其他孩子无异。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集中精神、多动、情绪不能自控,轻者上课自言自語、小动作不停;重者会在课堂里走来走去,一言不合就情绪失控,甚至大哭大闹。如果任由他们如此下去,整节课就不用上了,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学会如何跟这类孩子相处。首先要密切与家长沟通,了解他们平时的行为特点,才能慢慢找到适合与他们相处的方法,做到有效地教育他们。因此上课时要对他们十分关注,每隔十分钟左右提醒一次,适时鼓励,表扬他们能认真听课,能坚持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打扰别人;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教师首先要冷静,轻声慢语对其安抚,用手轻轻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以其他话题引开他的注意力,让他慢慢平静下来,再继续上课。

另外,还要教育班上其他孩子怎么跟他们相处,培养孩子们爱心的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与各类性格的人相处。对于这类问题孩子,我们老师必须有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正视这类孩子的存在,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以自己的冷静与睿智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做到有效地教育他们。除此之外,一定要跟家长密切联系,如果家长能与老师密切配合,孩子进步还是很有成效的。可制作以下每周评价指标观察孩子的自控能力,互通家校情况并及时反馈,做到家校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性,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在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逐一分析和突破,坚持把各项评估指标落实到不同类型的学生,记录他们每一阶段的成长变化,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努力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好老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1):6-7.

[2]刘慧.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7):36.

[3]樊华强.《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微[J].哲学研究,2007(3):43-45.

[4]杜赫.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偏差与纠正[J].教学与管理,2008(30):66-67.

[5]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22.

[6]卢正天.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原因分析与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4):80-81.

编辑 张晓婧

猜你喜欢
评估指标问题学生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商誉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评估指标为依据,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初探